B 【古典音乐】加德纳《巴赫 - 尊主颂、欢呼上帝》 2001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加德纳《巴赫 - 尊主颂、欢呼上帝》 2001
专辑名称:Bach - Magnificat & 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
演奏乐团、合唱团:蒙特威尔第合唱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
指挥:John Eliot Gardin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声乐
发行时间:2001
发行公司:Philips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64 672-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加德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演唱巴赫的两部宗教作品《尊主颂》、《欢呼上帝》康塔塔。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是当代古乐演奏的灵魂人物,1964年他与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和演奏家组成了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以演奏古乐为主,十年不到乐团的成员重新组成另一支乐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古乐器演奏团体。
加德纳的录音多是遵循作品产生的当时原貌来进行演奏、演唱的,对当时的乐器构造、乐队编制、演奏方法、调音标准、演出形式以及声音效果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在演奏风格上比较自然、客观、朴素,不夸张,不机械,有节制,有分寸,努力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听来颇有古乐纯正的风格和高尚的趣味,有别于同类录音的不同版本。重要的是,这种既忠于古乐原作,而又不拘泥于古乐原作的古乐演绎,充满了激情。
这个版本的录音,展现了晶莹剔透的透明音响,表情生气勃勃、跃动力十足,加德纳驾驭乐团的高超技术表露无遗。无论强弱表情、呼吸分句,都让人有理当如此、难出其右的权威感。
==========
《尊主颂》(Magnificat in D,BWV243)是巴赫的后期作品,在巴赫所创作的少数以拉丁文为词的乐曲中,这首《尊主颂》和《B小调弥撒》一样伟大,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
舒曼曾说过:“巴赫对音乐方面的贡献,正如创教者于宗教一样。”巴赫的音乐有如两面镜子,一面反映了音乐到巴赫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已在音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巴赫使这些成就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反映出音乐将要发展的前景。巴赫所用的技巧、布局和方法,使后来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得以开拓了“新的”音乐地平线。
《尊主颂》是巴赫1723年在莱比锡为圣诞节前后所举行的晚祷会所写(在晚祷会时,演唱完《尊主颂》,牧师进行讲道。)《尊主颂》是巴赫以《圣经》之《路加福音》第一章46-55节拉丁文为词而谱写的,这段《圣经》记载着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生耶稣以前,听见天使向她说她将被圣灵感孕,生一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后,就唱起了这首歌。歌的首句是:“我的心尊主为大”,拉丁原文为Magnificat(意为尊主),因而就将此首歌称之为《尊主颂》。巴赫共写了两首《尊主颂》,一首为高音独唱,现以遗失。1855年编辑巴赫作品全集时,就没有找到此首;另一首,现存两个原稿,早期的原稿是E大调,后来巴赫又写了一个D大调的,今日所出版、演唱的,多为D大调稿本,手稿上标有1730年抄写。
全曲共分12段,但在巴赫的原稿上,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及第九段的后面各都插入了一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据考证这些《众赞歌》是在莱比锡大教堂每次晚祷时都要咏唱的,而且也不由担任演唱《尊主颂》的圣诗班的歌手们演唱,而是另一个小型圣诗班,用另一架小型风琴伴奏咏唱的。
当时教堂安排在晚祷时唱《尊主颂》的时间并不长,不得超过半小时,因此巴赫谱写此曲演唱的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但这仍然是一首极美而快乐的乐曲。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少女尚未结婚,听到她将怀孕并生一子时仍能如此快乐,满怀信心地接受如此非常特殊的“任务”,
第一段合唱“我的心尊主为大”,贯穿这道乐曲的情绪是快乐,充满信心。五个声部的合唱和乐队的编制,特别是巴赫又另加了三个声部的小号来加重这种快乐的情绪,并伴有两个声部的长笛,两个声部的双簧管及弦乐来为这首五声部合唱伴奏。在第七段及第十二段的合唱中,巴赫也同样用了如此的乐队编制及五声部合唱,但第十二段“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合唱中,合唱部分的比重更强一些。
第二段女高音II独唱“我的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只用了弦乐伴奏,仍然表现出玛丽亚的快乐和沐于阳光之下的心情;
第三段女高音I独唱“因为他顾念他使女的卑微”只用柔声双簧管及通奏低音伴奏,巴赫在开始的伴奏中以一个下降的旋律来表达“卑微”之意,而在女高音开始独唱处,巴赫使用了他那著名的“圣母玛丽亚旋律”;
第四段的合唱“从今以后万代要称我有福”则紧接第三段女高音独唱之后,各声部的主题互相追逐,形成赋格型式;
第五段的男低音独唱:“那有权能的为我成就了大事”,巴赫以男低音雄伟的声音来表达“成就了大事”,而且全段的伴奏只是一声部的通奏低音,实际上是男低音与通奏低音的二重唱(奏);
第六段女低、男高二重唱:“他怜悯敬畏他的人”的伴奏,从始至终是以加了减音器的弦乐和两个声部的长笛作为伴奏用以表达“敬畏上帝”;
第七段合唱:“他用膀臂施展大能”是以雄壮的合唱来表达的,而乐队中巴赫又加了三个声部的小号以增强其雄伟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乐曲通奏低音的伴奏和第六段女低、男高二重唱一样都以两种固定音型贯穿全部两曲,特别是第七段的固定音型的通奏低音,又加强了“他用膀臂”的情绪,只是结尾的末七小节,巴赫是以众赞歌形式来结束此段乐曲;
第八段男高音独唱“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巴赫使用了三个旋律:一个自高而低的小调旋律,表示“叫有权柄的失位”,一个短促的小调音型式的旋律则表示“权柄的丢失”,另一个由下而上的快速旋律则表示“叫卑贱的升高”;
第九段女低音独唱“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巴赫也用了两个旋律:一个上行快乐的旋律,好像带有光明的微笑,表示“饥饿的得饱美食”;一个短促下行的旋律表示“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一个旋律轻快,一个旋律短节奏音重,再伴以两个声部的长笛和从头至尾以手拔弦的通奏低音;
第十段两个女高音和一个女低音的三重唱中包含着两个《众赞歌》,一个是“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以女声三重唱唱此曲调,另一首众赞歌:“我的心尊主为大”则由柔音双簧管以“助奏”的形式在那一首《众赞歌》旋律之上奏出,从开始直到曲终,只有巴赫能如此地应用两首不同《众赞歌》在一个曲中,而且起了如此愉快的情调,伴奏是大管及弦乐通奏低音;
第十一段又是五部合唱:“为要纪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是以赋格的形式写的,五个声部合唱的伴奏,只有通奏低音;
最后第十二段雄壮和有力度的合唱“荣耀颂和阿们”酷似一首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并加了许多装饰音,使之更有吸引力,在乐曲的后半部我们又听到了第一段合唱曲中的欢乐气氛,最后以合唱“阿们”结束全曲。
==========
巴赫的康塔塔大部分是宗教性的,这些宗教康塔塔建立在路德赞美诗的传统之上,马丁·路德(1483—1564)的宗教改革,规定教友共同参与礼拜仪式。为这目的,他首创在宗教仪式中采用德语而不用拉丁语。路德和他的助手们创作了第一批赞美诗,巴赫在路德赞美诗基础上,使康塔塔这种形式得以更加完美。当时的德国康塔塔吸收了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的风格;吸收了法国歌剧序曲与意大利器乐表现的色彩感,变成一种完美的艺术整体。宗教性的康塔塔在宗教仪式中和布道及布道后的祈祷一样,与当天宣讲的福音书有关。宗教年度的每一个星期天都需要一部康塔塔,加上假日和特殊场合所需的作品,每年大约需要60部康塔塔。巴赫大约创作了总数4—5套的康塔塔,总计在300首左右,除散佚的以外,现在留下来的大约有200多首宗教康塔塔。
专辑曲目:
01. Magnificat - Magnificat anima mea
02. - Et exsultavit spiritus meus
03. - Quia respexit humilitatem
04. - Omnes generationes
05. - Quia fecit mihi magna
06. - Et misericordia
07. - Fecit potentiam
08. - Deposuit potentes
09. - Esurientes implevit bonis
10. - Suscepit Israel
11. - Sicut locutus est
12. - Gloria Patri
13. Cantata Jauzet Gott in allen Landen - Jauchzet Gott
14. - Wir beten zu dem Tempel an
15. - Hochster, mache dein Gute
16. - Sei Lob und Preis mit Ehren
17. - Alleluja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