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沙门 发表于 2024-1-26 19:00:39

【RR唱片】RR-78CD《圣女贞德》APE整轨






圣女贞德

PAUL PARAY
Joan of Arc Mass
Symphony No. 1
James Paul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and Chorus
RR-78CD



Paul Parry was best known as the long-time Music Director of Detroit Symphony, but he was also a prize-winning composer.   Conductor James Paul and an international roster of star soloists bring renewed vigor to these neglected masterpieces.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1. Allegro energico
2. Quasi Lento
3. Allegretto con grazia
4. Alla scherzando

Mass for the 5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Joan of Arc
5. Kyrie
6. Gloria
7. Sanctus
8. Benedictus
9. Agnus Dei

Total Time - 65:64

圣女贞德之死500周年纪念弥撒、C大调第一交响曲

发现贞德

1999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导演了影片《信使:圣女贞德》,影片启用了大牌明星如约翰·马尔克维奇(扮演法国国王)等,而贞德的扮演者则是贝松的“当家女一号”米娜。很快,我们便发现,米娜——这位面容刚毅、缺少女性柔美气质的女演员——所表现出的贞德完全没有了几百年传说中的那种“圣女”味道,她粗犷、杀气袭人,在战场上像野兽一样嚎叫;她对宗教所表现出的情感,与其说是虔诚的,毋宁说是带着原始冲动本能的一种激烈与狂躁。网友SIEG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写到:“一切神迹都被现代科技给世俗化解释了,以理性主义为思考模式的现代人把中世纪时的思维习惯给大大改造了一番……神话时代的言说被导演彻底瓦解了”。我们看到的贞德不是一个Saint,而是一个Human。

    19到20世纪是一个全面把“神话”还原为“历史故事”的世纪,向地下挖掘探索代替了向天空的祷告。神示象征逐渐被证明着它的多余和可笑,或者即使存在着如同《荒原》中的神话呼吁,它也更多地变成了对人的品德教化。理性主义带给我们的是人性化的视野。在这个时代,一切在以人的名义进行,神祈成了远古的英雄,思考者们所做的,是重新审视历史中的神迹,把神圣还原为和我们具有一样情感,诉求同样道德理想的楷模。

    音乐方面也有着同样的努力。欧洲古典音乐领域,宗教曲式的重要地位在渐渐削弱,虽然仍有大师继续着弥撒曲、安魂曲的写作,但内容也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宗教音乐在巴赫时代的肃穆与虔敬,再想想从莫扎特、威尔第、弗雷、勃拉姆斯等19世纪作曲家的人性化关怀,再到20世纪拉赫马尼诺夫、布里顿以及梅西安等的对民族、人类、甚至个人性灵的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非神化”的态势。

    法国作曲家保罗·帕雷的《圣女贞德之死500周年弥撒》和贝松的电影一样,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于一个历史事件(而非神迹)的追思,“500”周年本身就肯定了一种对肉体存在的重视。贞德是一个英雄的女孩,她是圣女,但是她是歌颂的对象而非膜拜的偶像。帕雷的贞德弥撒让人想起贝多芬第九的辉煌,实际上,在专业乐评人眼中,他的这部弥撒正是接受的弗雷、威尔第安魂曲的传统,以及肖松、圣—桑等人的风格。旋律极为动听抒情、风格明亮浪漫,主题性非常强。

    整部弥撒有五段,在我听来,每一段的音乐都带有明显的叙事色彩:

    第一部分“慈悲经”,第一个乐句即是此部分的主题,平和、回旋,合唱队加入,男女独唱加入,始而低沉,渐渐意境开始展开,行进到最后,独唱、合唱与乐队一起回归到主题乐句中;第二部分“荣耀经”是全曲最长的一部分,女中音与男高音在各自陈述之后,乐队与合唱猛然唱奏出带有战斗性的旋律,中段乐曲紧张而富动感,声部交替,经过长笛与竖琴的一段流畅优美的过渡,各声部开始吟唱出缓慢沉稳的抒情段落,最后再度上升到辉煌,以交响诗般的华彩色彩结束;第三部分“圣哉经”一开始就继承前面的宏大高亢,管乐在打击乐器烘托下奏出短促而强悍的主题,合唱既而继续持续这种宏大叙事,乐曲在重复主题乐句之后逐渐平缓,自然过渡到第四部分“降福经”,这部分由女高音与男高音交替吟唱的中速主题引领,合唱烘托出一种期待性的意境,如同目睹夕阳的余辉。

    最为动听的部分是最后的“羔羊经”,在竖琴伴奏下,弦乐部演奏出回旋优美的主题乐句的序幕,一波三涌,合唱中女声与男声先后加入,重复弦乐奏出的主题句,此后女中音、男高音、女高音又先后加入重复主题,再后合唱将画面延展,经过乐队与合唱突然惊起一番波澜,单簧管、长笛与弦乐,加上马上加入的轻声的合唱,再次回旋重复了轻柔的抒情主题,乐曲最终渐弱而归于寂静。

    尽管真正的音乐不一定要和主题相联系着欣赏,但题目仍然是一种暗示性的方向,我们在这里发现着帕雷心目中的贞德:不是端庄严肃,而是激昂、豪迈而又柔美浪漫,充满了人情,是个闪烁着泪光的形象。

    恐怕同他的贞德一样,法国作曲家保罗·帕雷也是一位被重新发现的人物。他出生于1886年,1979年逝于蒙特利尔。最被人提及的经历是1952年至1963年任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指挥,但作为作曲家,他一直是被本世纪音乐史所忽略。20世纪是先锋音乐大行其道的世纪,一个被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以及约翰·凯奇书写的世纪。帕雷的“保守主义”的、坚持旋律性的创作自然并不被格外重视,只有当人们厌烦了无调性作品,回过头寻找可听性更强的作品时,他们也许才会注意到帕雷。有人拿他与美国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相比——生前迪金森更多的是在朗诵别人的诗歌而非他自己的。

    这张REFERENCE RECORDINGS的唱片由于采用了HDCD(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录音技术而成为具备专业测试水准的名片,曾经获得1998年格莱美大奖提名。另外这部作品的另一版录音是帕雷自己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1957年在底特律的福特会堂录制的,Mercury公司发行,也颇为畅销,帕雷还在结束处(以一个简短的讲话录音)表示了他对最后非常浪漫的“羔羊经”演唱的特别满意之情。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RR唱片】RR-78CD《圣女贞德》AP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