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青蛙 发表于 2024-2-6 16:06:52

C 【古典音乐】切利比达奇《德彪西 - 夜曲、大海》 1999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切利比达奇《德彪西 - 夜曲、大海》 1999

专辑名称:Debussy - Nocturnes, La Mer
演奏乐团:SWR Stuttgart Radio Symphonie Orchester
指挥:Sergiu Celibidache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77、1980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53 195-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奇率领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德彪西《夜曲》、《大海》。独特的“斯图加特声音”不如说是“切利比达奇声音”,切利比达奇指挥的乐队总比其他任何乐队更为丰厚和多维,那显然是因为切利比达奇比其他指挥都更注意中声部和低声部的独立线条。于是,原来我们烂熟于胸的很多作品似乎面目全新,因为原来一直被人忽略的中低声部被凸现出来。切利比达奇的处理绝非臆造,它们确实都写在谱面上,只是原来被忽视,或干脆没有被发现。我们还听到切利比达奇指挥的乐队在乐句的语气表达上具有无比丰富和细腻的表情内涵,那无疑是由于切利比达奇对音乐每一个细节的表现能量都孜孜以求的结果。所谓“每一个音符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套话,切利比达奇(以及他要求每一个乐队成员)是投入了全部的力量和心血去实践的。因此,乐句中每一个音程走向的心理暗示都被刻意揭示,旋律曲调的上下运动、音响力度的进退松紧与听者的心灵起伏更加贴切地被联系起来。

所有细节的处理都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揭示和表达作品和作曲家。演释与作品的关系永远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无论是尊重作曲家原意的“客观派”,还是注重演释家自己个性的“主观主义”,对于这一问题显然都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富特文格勒一生努力寻求作品的内在真实,但身后长时间却被人视为“主观主义”代表,说他节奏处理过于随意,音乐性格过分乖张。切利比达奇的实践一方面是富氏风格的最好辩护,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一课题本身的卓越回答。在切利比达奇的演释中,音乐作品不仅仅是被实现为音响,而是真正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在这里,与其说作品是演释的蓝本,毋宁说作品通过演释得以再生。演释之于作品,不再是附属性的第二等级事件,而是一种完成性的本质延伸。因此,切利比达奇的演释成了作品的真正启示:我们似乎是初次在聆听,我们甚至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来想当然的音乐常识。德彪西《大海》的神秘莫测原来并不排斥乐队音响的透明清晰。

============================
《为乐队而作的三首夜曲》

“夜曲”是德彪西自交响组曲《春天》和《牧神午后前奏曲》之后第一部伟大的交响作品。虽然瓦格纳的影响在前两首作品中仍然显而易见,但“夜曲”却有了明确的风格变化。路易斯·拉洛伊第一个将德彪西音乐语言中的这种变化称作“印象主义”。这一风格概念是记者出身的路易斯·拉洛伊创造的,他曾在一次展览会上看过克洛德·莫奈(1840-1926)的一幅画作,并且在著名的报纸《嘈杂声》上对此进行过评论;拉洛伊将这些“夜曲”称作“印象主义杰作”,这样的赞誉却很难讨作曲家的欢喜。他最痛恨给每一种艺术新趋势起一个名称的这种“主义化”做法。在假想的与克洛什先生(即老年的他)的对话中,德彪西这样写道:“我向他大胆提出,文学界和绘画界的一些人(我万般努力才加进去几位音乐家)力图抖去传统的灰尘,结果却发现自己只是被当成什么象征主义者或印象主义者;这些听似舒服的概念却在败坏同类人的声誉 …… 克洛什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是记者和教授们给他们贴上了这些标签,而这种标签毫无意义。一个仍在发展过程中的好点子给了这些傻瓜进行嘲讽的借口。’”可是,人们必须记住一点:德彪西本人将这些“夜曲”称作“装饰性印象”。这首作品(或许德彪西的所有作品)的核心可能就是他年迈时所说的话:他的作品其实只是“音乐化学”。

管弦乐《夜曲》不是传统意义的夜曲,德彪西的时代许多传统音乐概念和程式早已瓦解,作曲家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只是借此一用,有时用作某种象征或是暗示。《夜曲》三首分别是《云》、《节日》、《海妖》,乐曲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不意味着是很具体的描写性音乐。

第一首《云》。作曲家不是通过音乐来描绘漂浮的白云流过天空的种种形态变化,而是意在唤醒深藏于心的某种感情。当你长时间地凝望天空,心情随着变幻不定的云产生变化,会在内心留下许多无法确定的感情,不是忧郁也不是悲伤,不是欢快也不是愉悦,它只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感受。德彪西在这里不使用过重的音响,高音木管奏出柔美的波动音型,主题重复时加以微妙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流动。

第二首《节日》。在这首里运用了强有力的节奏,这是德彪西不常用的。他说这“反映了大气的运动及其动荡不定的舞蹈节奏,缀以突然迸发的光束”。音乐使用了一些光怪陆离的游行行列,但并不加以描绘,只留给人眼花缭乱的幻象。“闪烁着光辉的尘嚣”,这也是德彪西自己的说明。

第三首《海妖》。现在演出的次数比前两首少,在音乐会上一般只演奏前两首而略去这首。这里加了有八个声部的女声合唱,没有歌词,器乐化的合唱处理在演唱中有很高难度。在《海妖》中,“大海有着无数美妙的律动,神秘的女妖之歌乘着闪耀着银色月光的浪潮而来,并讪笑着消逝而去。

《夜曲》完成于1899年,1900年公演时,受到热烈的欢迎,而反对的声音也毫不逊色。强烈的批评与赞扬,是所有悖离传统的艺术家都会面临的。德彪西自幼便养成了对反传统事物的兴趣,当然也习惯于各种反对与批评。

============================
交响诗《大海》

德彪西一向喜爱大海,他本人常说“大海一向对我很好,让我看到它的种种情绪。”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整部作品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

《大海》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大海》的“画室灵感”来自英国画家透纳的海景和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浮世绘海景,作曲家特意挑选后者的《神奈川冲浪里》作为出版乐谱的封面。

第一乐章《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黎明时刻的大海在安详之中渐渐苏醒,水波懒洋洋的,就像一个人从清晨醒来。夜幕被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嬉戏的浪花四处飞溅,这时乐队奏出的旋律纤细而飘忽。

第二乐章《浪花嬉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一开始,海洋显得非常平静,后来大海起了风浪,浪花溅起彩虹的色泽,出现并消失在喷射的水花之中。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德彪西的配器色板极其细腻而捉摸不定。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好像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力量迅速聚集,暴风雨越来越近。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曲家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最后,结尾处的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

德彪西的《大海》就像一幅油画一样,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所以,他的音乐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

专辑曲目:
Nocturnes
1. I. Nuages. Modere 11:01
2. II. Fetes. Anime et tres ryhthme 7:20
3. III. Sirenes. Moderement anime 13:55

La Mer
4. I. 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Tres lent 11:13
5. II. Jeux de vagues. Allegro (dans un rythme tres soouple) 7:30
6. III. Dialoge du vent et de la mer. Anime et tumultueux 9:20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古典音乐】切利比达奇《德彪西 - 夜曲、大海》 1999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