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又如何 发表于 2024-2-7 09:40:10

B 【古典音乐】克莱伯《舒伯特 - 第三、八交响曲》 1979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克莱伯《舒伯特 - 第三、八交响曲》 1979

专辑名称:Schubert - Symphonies No.3 & 8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Carlos Kleib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1979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复黑版
唱片编号:449 745-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舒伯特《第三、八交响曲》。

克莱伯的指挥魅力真是非常惊人,让人一听就爱上他对乐曲的处理。虽然他生前灌录的唱片极少,但是张张精彩。克莱伯对于乐队排练要求极为严苛,排练的时间之长,常常令乐队害怕。但是经他调教排练后的乐队,整体水准会有大幅提升。因此许多乐队对他是又爱又怕。这曲《未完成交响曲》是1979年灌录的,已充分显示出克莱伯对舒伯特和此曲的深刻理解。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他的指挥下,充分展示了欧洲顶级乐团的实力和高超的合奏技巧,细节交待清楚,完美而让人无法置喙半分。整首曲子管弦乐器表现丰满、音响效果动静兼备而定位感清晰,不愧为古典交响乐名片!

像克莱伯这样极少灌录唱片的大师,一旦录了唱片,都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可是他为什么会把舒伯特早期的第三号交响曲与后期的「未完成」交响曲放在一起灌录,却实在让人怎么也想不透。《第三交响曲》是舒伯特十八岁的作品,这首作品在克莱伯录音当时,很少有指挥家注意到。克莱巴以全新的面貌呈现此曲,他的速度让音乐完全获得现代感,却未遗忘作品本身是由年轻人创作的事实。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克莱伯捉住乐曲的神髓,将一种感伤、怀旧的情绪带进音乐中,让生命阴影的暗面隐隐浮现。

===========================
《D大调第三号交响曲》D200,作于1815年,此曲对比非常强烈,吸收了德国民歌的音调和意大利塔兰泰拉的节奏,听起来非常活跃,也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作品。

第一乐章,序奏,是一个D大调庄严肃穆的慢板转主部灿烂的快板,感觉非常别口的坑长乐章介绍。木管用附点节奏展示出来的第一主题依然为推进型,经过部分出现序曲的材料;第二主题先是由A大调双簧管表现并且同样有附点的节奏。发展部分开始两个主题都拥有共通的附点节奏动机,单簧管奏出第一主题进入在现部分,结尾则使用了序奏的材料。

第二乐章,G大调,小快板,三段体式,第一段主题听起来很像李斯特后来用作《圣伊丽莎白》中心主题的《玛利亚摇篮曲》,不知是否具有抄袭嫌疑,不过对于舒伯特这种虽然性生活泛滥了点但其实对于写作音乐还算比较检点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不会不要脸完全抄袭的。中间的部分为C大调部分,和他自己的歌曲《在这世上没有所爱的》旋律接近,这就没啥好说的了。

第三乐章,比较活泼的小步舞曲,D大调三段体式,活泼到什么程度?已经很接近谐谑曲了。主题部分比较强调弱牌,中间的D大调段落接近懒得了舞曲,用双簧管和低音旋律为主,非常具有小夜曲的气息。而第四乐章是一个很活泼的急板,依然是D大调,奏鸣曲式。采用塔兰泰拉舞曲节奏,用第一主题产生第二个主题,发展部分则使用了第二主题的动机构成。

========================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一乐章,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引子是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

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经过长音的回响与简短的发展,铜管乐器插入了一个过渡部分之后,接着在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G大调的第二主题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节奏让人之前那忧郁的情绪有所减轻,增加了一些轻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题的旋律有一种明显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悦耳,表现出优美欢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丝乐观的情感、美好的画面。

接着,由小提琴重复了一遍第二主题之后,整个乐队进入一小节的休止,随后乐队突然来了一次小爆发,奏出了两个阴晦的小三和弦,之后不稳定的增六和弦出现,紧张的气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极高音区,第二主题进而得到发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总体上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随后,第二主题继续接替上升的展开,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并且最终渐渐地归于低沉。这就犹如作者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盘旋,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这时,突然迸发出一个b小调主和弦,属七和弦连接过后,就以上面所述的结构,发展地反复了一次,象征着作者的内心还在不断地起伏、斗争中。接下来,第一主题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现,以及乐队全体强力地奏出很长的一段从引子延伸出来的发展部分,频繁的转调将第一乐章的悲剧、压抑的气氛推向高潮。弦乐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铜管不断奏出强有力的长音,金属的音色如此震撼,弦乐与铜管乐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再加上急促连续的鼓声营造的一种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气氛,让人的内心充满紧张感,无法稳定。

随后,弦乐的振弓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并引导出了悠扬的长笛声,高潮就此弱化下来,第一、第二主题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仍用b小调;第二主题最初用D大调,之后用B大调),并且第二主题配器上又得到了改变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挣扎般的情感色彩。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让人感觉悲剧终究无法逃避。

第二乐章,为了满足E调铜管乐器的要求,该乐章特意采用E大调。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圆号、单簧管奏出和弦后,第一主题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题的中间部分是由木管乐器奏出的,加上了庄严的圆号和颇有分量的小号和定音鼓做伴奏,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主题用升c小调,听上去没有第一乐章的忧伤气氛,但弦乐的断奏依然是贯穿第二主题的不稳定因素。根据乐器逻辑顺序,作者省略了发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一主题用原调;第二主题先用a小调,之后用e小调)。乐章的尾声出现了新的和弦,弦乐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长音,似乎要进行到降A大调的时候,却返回了E大调,使人感到新奇。

专辑曲目:
01. No.3 in D major - 1. Adagio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02. No.3 in D major - 2. Allegretto   
03. No.3 in D major - 3. Menuetto. Vivace   
04. No.3 in D major - 4. Presto Vivace   
05. No.8 in B minor "Unfinished" - 1. Allegro Moderato   
06. No.8 in B minor "Unfinished" - 2. Andante Con Moto   



**** Hidden Message *****

那山那水 发表于 2024-2-15 08:26:34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古典音乐】克莱伯《舒伯特 - 第三、八交响曲》 1979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