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计算机 发表于 2024-2-17 18:38:14

B 阿格丽奇《拉赫玛尼诺夫 - 第一、二组曲、交响舞曲》 2016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阿格丽奇《拉赫玛尼诺夫 - 第一、二组曲、交响舞曲》 2016

专辑名称:Rachmaninov - Suite No.1 & 2、Symphonic Dances
钢琴家: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亚历山大·拉宾诺维奇(Alexandre Rabinovitch)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双钢琴
录音时间:1991.9、柏林
发行公司:华纳音乐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19029594898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由两位钢琴家轮换担任第一钢琴、第二钢琴的演奏。

==========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双钢琴组曲》作品5,又称为“音画幻想曲”,作于1893年,由四首小品组成:

1、船歌,g小调,3/4拍。第一钢琴开始是以的沉的和弦伴奏,之后第二钢琴奏响了静谧的主题,乐曲进而欢快起来,但还是温柔而舒缓。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进入大调,第二钢琴温馨的韵律在第一钢琴不稳定的伴奏下,更加静谧。这时旋律又加重,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相互交替,交织出一幅优美的俄罗斯风景,十分优美。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他无比精细的手法向大家展示了令人陶醉的俄罗斯。

2、爱之夜,b小调,像是一首叙事诗。开始的很诡异,很像幽灵的,之后便渐渐缓和,随后的主题很有身处大自然中的意境,第二钢琴模仿鸟叫声,在第一钢琴轻柔幽暗的和现中不安的一次次出现,之后第二钢琴激动的伴奏带动这旋律发展,之后有回到原先的主题,原先幽暗的旋律被淡化,只有模仿鸟叫的声音还在继续,乐曲之后进入了拉赫玛尼诺夫喜欢的低音部,阴沉但马上就走出阴影,在高音部结束。

3、泪水,g小调,广板,第一钢琴奏出极度神秘的引子,下行的音阶,之后被十六分三连音淡化,进入温柔的主部。但影子的阴影还在,而且愈演愈烈,终于占据了主部,神秘的变奏使人不寒而栗,但主题似乎还在不断地重复,之后在第二钢琴加重后得以淡化进入大调(类似浪漫的大六和弦),低音的伴奏逐渐锐华,似乎还要进入恐怖的音域,但这时两声部同时奏响了结束的和弦结束。

4、复活节,g小调,第一钢琴在高音部奏出了主题类似激烈的钟声(像是号角声),之后的第二钢琴奏出三小节的低音和弦像是宣战钟声。便联合第一钢琴一起加重重复了第一的主题,不过是还有转向大调的趋势,但还是不稳定很快又回到小调,短暂地结束。

==========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作品17,作于1900-1901年,同样由四首小品组成:

1、引子,C大调,快板。开始是从拉赫玛尼诺夫最喜欢的属音小调和弦开始,便步入了主题,像是欢庆胜利,第二主题仿佛是在回顾过去,但很快接回到开始的主题上了,之后在第二钢琴低音的震音伴奏下,第一钢琴奏响了结束音。

2、圆舞曲,G大调,急板。第二钢琴奏响起始和弦,之后第一钢琴就以极快的速度奏出颤音,第二钢琴承接主旋律,旋律是欢快的典型俄罗斯风味的圆舞曲。在之后便进入抒情乐段,由第二钢琴奏出低音快速部分,第一钢琴表现出抒情的第二主题,之后便回到第一主题,在高音部结束。

3、浪漫曲,降A大调,行板。开始由第二钢琴伴奏,之后便缓慢的进入主题,主题舒缓而优美,两声部交相辉映,像是勾画出一幅夕阳西下的恬静景象。

4、塔兰泰拉舞曲,c小调,急板回旋曲,经过前几乐章的休息,这章的开头拉赫玛尼诺夫就使出了自己熟悉的小调但壮丽的旋律,经过低音的威胁后,在高音部呈现出了威严壮观的第一主题,尖锐,而且十分悲壮,之后经过了舒缓后,进入大调,有些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感觉(寒冷),总之,旋律一直在飞奔,引领这听众不断先前赶,之后音量厚度减少,低音的躁动的颤音很吸引人注意。之后在壮丽的主题加强部结束。

==========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作品45,完成于1940年10月,并于1941年1月3日由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首演两年之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便与世长辞了。虽然这已是他的辞世之作,作曲家在他年届六十八岁时写下的这部作品就像他任何一首作品一样充满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钢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双重身份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误解。产生误解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钢琴演奏大师,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的管弦乐作品必然在风格上趋向钢琴化。作曲家也一直被这种观念所困扰。像拉赫玛尼诺夫大多数晚期作品一样,《交响舞曲》也不得不遭受最初的忽视和误解,不过现在它已在管弦乐团的演奏曲目中赢得了地位,而且还被视为作曲家晚期风格的典型范例。

《交响舞曲》虽名为“舞曲”,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舞曲。它由三首乐曲组成,像是三首交响音画,更可以说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而所谓“舞曲”的名称则只有象征意义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初曾打算给三首舞曲分别命名为《正午》、《黄昏》和《午夜》,但在正式出版时却没有标题和任何类似标题的说明,也许是他并不想强调作品的自传性。

第一乐章,充满着节奏性的动力和巧妙的管弦乐色彩(包括对钢琴的精心运用,在这里它主要被当做一件打击乐器),它是由一个进行曲式的主题开始的,开头的轻快和典雅很快被粗暴地打断,此后的音乐发展曲折,情绪复杂多变,充满了对现实的迷茫和矛盾,也交织着对遥远的祖国的思念和对亲切的青年时代的回忆。

第二乐章,主要主题带有“悲伤圆舞曲”的性格,略带异国情调,充满诗意的魅力和精致的色彩。当然,它不是一个西贝柳斯式的小型舞蹈场面,而是一个扩大了的幻想曲,这里缓慢旋转的圆舞曲与一种沉重不安的奇怪气氛混合在一起。就连引子的几小节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即使是黄昏时分也并不安全。主要的圆舞曲旋律是由弦乐用八度奏出的,前面是木管那阴森可怕的装饰音,这种装饰音也是全曲的一个特征,用来帮助制造紧张的气氛。不祥的铜管乐和弦再次出现,不过随着舞曲的进行,一种比较浪漫的情感逐渐缓和了紧张情绪。不久,各种复合节奏开始进入,那个忧愁的圆舞曲旋律再一次听到,可是乐曲在被推上一个狂热的、近乎歇斯底里的高潮之后,出人意料地在一片古怪、颤动的音响的冲击中结束。仿佛是跳舞的人们突然离开了舞场,消失在周围的阴影之中。整个乐章反映出拉赫玛尼诺夫所经历的苦闷、彷徨、狂躁和风暴,以及面对死亡的颤栗。

第三乐章,引用了他特别偏爱的两个激发灵感的原始材料——俄罗斯东正教教会音乐和《怒神之日》。这一乐章在其形象之鲜明和表现力之强烈等方面,可说是俄罗斯音乐文化中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在《怒神之日》的基础上,夹杂着葬礼的丧钟,成为乐曲的基本主题,真实地表达出人在可怖的死神面前的恐惧、绝望。这个主题贯穿始终,形象越来越显著,情绪越来越高涨,并最终形成无可抗拒的浪潮席卷了一切。在整个作品结尾二十六小节处,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总谱上意味深长地写下了“哈利路亚” 几个字。他把这几个字写在这儿,是作为上帝征服死亡的象征,还是为了表示他个人的一种感恩之意?(感谢上帝让他成功地完成了这首重要作品——他或许已本能地感到这恐怕是自己最后一首作品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位敏锐的批评家在听了这首作品的首演之后,说它简直像是李斯特的《死之舞》。

专辑曲目:
01. Rachmaninov / Suite No.1 Op.5 'Fantaisie-tableaux' - 1. Barcarolle   
02. Rachmaninov / Suite No.1 Op.5 'Fantaisie-tableaux' - 2. La nuit...L'amour   
03. Rachmaninov / Suite No.1 Op.5 'Fantaisie-tableaux' - 3. Les larmes   
04. Rachmaninov / Suite No.1 Op.5 'Fantaisie-tableaux' - 4. Paques   
05. Rachmaninov / Suite No.2 Op.17 - 1. Introduction   
06. Rachmaninov / Suite No.2 Op.17 - 2. Valse   
07. Rachmaninov / Suite No.2 Op.17 - 3. Romance   
08. Rachmaninov / Suite No.2 Op.17 - 4. Tarantella   
09. Rachmaninov / Symphonic Dances Op.45 - 1. Non allegro   
10. Rachmaninov / Symphonic Dances Op.45 - 2. Andante con moto   
11. Rachmaninov / Symphonic Dances Op.45 - 3. Lento assai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阿格丽奇《拉赫玛尼诺夫 - 第一、二组曲、交响舞曲》 2016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