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中国音乐】上海交响乐团《中国交响70年》(14)1986 [FLAC+CUE/整轨]
【中国音乐】上海交响乐团《中国交响70年》(14)1986
专辑名称:中国交响70年(14)1986
指挥家:陈燮阳
专辑风格:中国音乐、管弦乐
发行公司:上海音乐出版社
唱片版本:纸盒版
唱片编号:CD19070-14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一部1986年创作的中国管弦乐作品,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
==========
《第一交响曲》,朱践耳于1986年创作。这部恢宏巨作的完成历时八年。作曲家殚心竭力、精益求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和大胆的创新。作品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朱践耳交响曲创作源泉的开启,也确立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这部交响曲与传统交响曲的结构框架相一致,由四个乐章构成,以四个标点符号为标题:?,?!,……,!,意味着当年人们的心理轨迹。D、F、降A、D分别为四个乐章的中心音。
第一乐章抽象而概括,是全曲的重点。它由变体奏鸣曲式写成,呈示与展开溶为一体,省略了再现部。引子发出强烈的惊号,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动荡不安的音响环境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用十二音列写成,由弦乐演奏,行板速度,具有沉思和忧虑的色调,严峻而深沉。为使主题丰满、动情,作曲家在音列中使用了较多的重复音,音调的核心是一个大三度接以小二度的三音列.副部主题由同一个十二音列的逆行、倒影、逆倒等手法变化生成,隐含着作曲家对“文革”根源来自革命队伍内部这一莫大悲剧的深刻批判。这个由中快板奏出的主题,夸张地建立在七个音不断反复的固定音型背景上,显得刻板、粗野、呆滞、冷酷,甚至装腔作势、歇斯底里,表现了“文革”中人的灵魂的扭曲。展开部仍以这个基本的十二音列为材料.进行各种排列模式的组合。其中的赋格段,采用非常规的节奏、节拍,体现出病态的痉挛,在各种表现因素的配合下,形成一股咄咄逼人的音响巨梳,弥漫看滥施淫威的恐怖气氛,一切美好事物的踪影消失殆尽。引子主题的动力性再现,成为结构段落的标志,但却未出现完整的再现部。主部主题隐含于用低音区陈述的长笛独奏和其后的中低音弦乐群中,一笔带过,余下连续奏出的钢琴经过句,声音微弱,好似人们心中苦痛的发问。
第二乐章以漫画式的夸张笔调,反映了“文革”这场政治灾难的荒诞的一面。这个乐章的结构介乎于复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之间。作曲家将京剧西皮过门音调加以“无穷动”的节奏处理,反复出现,衬以管乐尖厉的呼叫,使人想起那由“样板戏”主宰人民文化生活的岁月。此外,《造反有理》和《红卫兵战歌》又把人们带人那“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特定环境中。气氛森严的木鱼声,刻画愚昧、落后的现代迷信,不无讽刺意味;紧张、恐怖的小军鼓,从不同方位发出清脆的敲击声,使人联想起血淋淋的武斗场面,这是对“四人帮”挑动群众斗群众、在人民内部制造自相残杀惨案的控诉。作曲家对“文革”时期的现成曲调,运用时作了夸张和变形的处理,藉以塑造器乐化的音乐形象.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卡歌”、“卡戏”,贴标签。再现时,运用现代音乐的拼贴手段.将不同主题交织叠合在一起。
第三乐章为抒情慢板,是一曲沉重、压抑的悲歌。它用两端对称的拱形结构写成,先由中提琴奏出哀挽的音调。中间是双簧管幽咽的泣诉,接以小提琴悲凉的哀思。主题音调时断时续,揪心的苦痛和无言的反抗蕴积着巨大的力量,预示着风暴的来临,接着便爆发出音响剧烈的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以赋格的形式描写波澜起伏的群众斗争场面。据作曲家说这是“天安门‘四五’运动为依据”而创作的。主题与策—乐章的引子为同一素材,具有刚毅、果敢、奋进的性格,不同声部的先后进人和多种复调手法的综合运用,把音乐推向高潮,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力必然战胜邪恶的信念。高潮后音乐便转入插部,把第一乐章省略再现的奏鸣曲呈示部放在这儿完整再现,动情的音乐显得格外崇高,片刻谐美的音响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慰藉。尾声重又响起第一乐章结束时连续演奏的钢琴经过句,音响虽然微弱,却引人深思。
专辑曲目:
01. 朱践耳 / 第一交响曲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