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青蛙 发表于 2024-2-28 09:41:28

C 君特·旺德《指挥舒伯特作品》5CD. 2017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君特·旺德《指挥舒伯特作品》5CD. 2017

专辑名称:Gunter Wand Conducts Schubert
演奏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君特·旺德(Gunter Wand)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2017
发行公司:Sony Music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88985403042

**** Hidden Message *****


专辑介绍: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舒伯特的交响乐作品。《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

==========
《D大调第一交响曲》D.82,作于1813年,传说是为当时维也纳神学院院长而作。1808至1813年舒伯特进入维也纳神学院并寄宿学校,而该学校非常注重音乐教育,因每年必须于维也纳宫廷礼拜堂提供合唱演出,当时舒伯特加入了学校的学生管弦乐团,每天晚上皆必须演出一部交响曲及数首序曲,而刚进入的舒伯特因为是菜鸟关系,必须担任杂役,帮忙抄写大量的演奏分谱,不过此烦闷的工作却让舒伯特在短期间内接触大量的作曲家作品,让他见识了作曲家诸多技巧,对他往后作曲之路影响非常大,最后舒伯特也幸运的升格担任第一小提琴手,有学者指出,当时的舒伯特于是开始此交响曲的构思,希望于毕业时演出。

第一乐章,慢板-活泼的快板,慢板为序奏,从D大调始,主部为活泼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先以小提琴展示以音阶风格上升的第一主题,木管承接,经以其动机为主体的经过部后,小提琴以A大调如歌地奏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类似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以此主题引导出来的音型与开头的进行型构成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木管表现的第二主题始,以转调方式发展。再现部将序奏进行的音值加了一倍而开始,然后才是第一主题的再现。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以小提琴的船歌风格主题始,也有莫扎特爱用的西西里舞曲音型,以长笛为主来反复,中段为e小调,第三段变换第一段乐器后再现。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D大调,三段体。小步舞曲主题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有关联,中段为兰德勒舞曲,D大调。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先以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经发展风格的经过部,小提琴、低音管奏A大调第二主题。发展部以木管处理第二主题始,逐渐接近第一主题,达主调后,以小提琴展示第一主题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按原型,导入三连音而进入尾声。

==========
《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作于1814年12月至1815年初。其时舒伯特已离开神学院,在父亲所在的小学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他仍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作。在完成《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等20余首艺术歌曲的同时,又写出了这部具有春天气息、秀丽妩媚的《第二交响曲》。

第一乐章,最慢板序奏,降B大调,类似莫扎特《第三十九号交响曲》的开头序奏。主部为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以小提琴表现的第一主题始,一般认为此主题接近于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序奏,第二主题也由小提琴以降E大调表现,类似于莫扎特风格。第二主题出现后,经经过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再以F大调第一主题构成呈示部结束。发展部以第一主题细微动态与大步移动的动机形成对立,再现部以降E大调第一主题的再现始,至第二主题回原调,以主调再现第一主题,以第一主题音阶进行而为终结部。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变奏曲式,由主题与5个变奏、终结部构成。主题类似于贝多芬钢琴曲《C大调回旋曲》,以小提琴表现,变奏具海顿风格,终结部充满宁静气氛。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c小调,三段体。小步舞曲是弦乐断奏动态与管乐大步移动产生的对比,中段为降E大调,以双簧管旋律始,后半部加上木管,有夜曲风格。

第四乐章,活泼的急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音阶风格进行,第二主题也由小提琴表现,为下属调的降E大调,然后以F大调出示第一主题而进入小结尾。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再现部先以g小调再现第二主题。

==========
《D大调第三交响曲》D.200,作于1815年。1815年,18岁的舒伯特创作甚丰,乐曲像流水般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下流出,他接连写了125首独唱歌曲,著名的杰作《野玫瑰》、《魔王》就在这一年问世。舒伯特还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于7月19日完成了《D大调第三交响曲》这部带有舞蹈风格、对比强烈的交响曲,吸收了德国民歌的音调和意大利塔兰泰拉的舞蹈节奏,是舒伯特前三部交响曲中最具活力的作品。

第一乐章,序奏,庄严肃穆的慢板,D大调,转主部灿烂的快板。木管以附点节奏展示的第一主题依然为推进型,经过部出现序奏材料,第二主题先以A大调双簧管表现,依然有附点节奏。发展部两个主题都有共通的附点节奏动机。单簧管奏第一主题而进入再现部,终结部使用序奏材料。

第二乐章,小快板,G大调,三段体。第一段主题类似李斯特后来作《圣伊丽莎白》中心主题用的德国民歌《玛丽亚的摇篮曲》,而中段为C大调,与舒伯特自己所作的歌曲《在这世上没有所爱的》旋律接近。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地,D大段,三段体,性格上接近谐谑曲。主题强调弱拍,中间的D大调中段接近兰德勒舞曲,以双簧管、低音管旋律为主,有小夜曲的气息。

第四乐章,活泼的急板,D大调,奏鸣曲式。采用塔兰泰拉舞曲节奏,以第一主题产生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二主题的动机构成。

==========
《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 D.417,作于1816年4月。1816年,舒伯特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教师工作,每天下班回家,总是猛力地把校门“嘭”地关上,躲进自己的陋室写音符,他觉得学校简直就像牢房,锁住了自已翱翔的创作灵感。这种失落与感伤情绪,自然地反映在他于4月27日完稿的《c小调第四交响曲》中。因此这部揭示作者内心世界交响曲,被他称为 “悲剧”交响曲。舒伯特的前三部交响曲应称为习作,真正到这第四部才建立起自己风格。

第一乐章,极慢板导入部,c小调,其旋律近似格鲁克《陶里德的伊菲格尼亚》导入部旋律,这个旋律经降b小调而进入c小调,一面暗示活泼的快板,亦即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一面结束于属和弦。主部为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悲怆意味,而经两个音型形成的经过部后,第二主题为平静的降A大调。在重复中转降E大调、C大调、降A大调,经尾声而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序奏后,第一主题以降b小调反复发展,再现部弦乐以G小调处理第一主题后,再以C大调处理第二主题,以莫扎特风格的终结部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降A大调,略经修饰的三段体。第一段旋律与降A大调钢琴即兴曲几乎完全相同,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以f小调、这一乐章的第一部分动机共同形成第二段,第一、二段反复后,以第一主题动机为基础而成终结部。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小步舞曲,有谐谑曲特点,中段旋律也以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为材料。

第四乐章,快板,c小调,接近奏鸣曲式的回旋曲式。其回旋主题带有绝望的氛围,副主题以降E大调。第一部分为这两个主题的呈示,第二部分为这两个主题的发展,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反复,两个主题同时都采用C大调,终结部用第二主题动机。

==========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D.485,作于1816年。这部作品温文尔雅,乐队编制很小,完善地展示了18世纪古典交响曲的风范,严谨方正、古意盎然,可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媲美。人们称此曲为“不用鼓和小号的交响曲”,而舒伯特把它视为一部庄严弥撒曲,这虽与贝多芬同期创作的庄严弥撒曲不可同日而语,但仍表现出舒伯特的大胆尝试。舒伯特在这部交响曲中,以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贯穿了整部作品,让人深受感动。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单纯的奏鸣曲式。在轻快的小引子后,第一主题直接呈示,在短小的经过部后,第二主题以弦乐表现。在短小的连结部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为降D大调,由第一主题缩小变形、引子中的小提琴音阶及部分新主题材料构成。进入再现部时,第一主题由原降B大调改为降E大调,第二主题仍用降B大调。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E大调,三段体。主旋律极为抒情,副旋律经降C大调、B大调、g小调至降E大调转换。这两个旋律反复时,副属部分较呈示部调号下移四度,终结部以主旋律材料形成。

第三乐章,极快板,g小调,小步舞曲,实际为谐谑曲。主部旋律类似舒伯特自己的小提琴、钢琴二重奏奏鸣曲第一乐章,与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小步舞曲乐章也相仿。中段为G大调.由主和弦和属和弦的分散和弦构成。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体现转调细致,然后C大调第二主题呈示。由三连音伴奏的经过部进入发展部,发展第一主题。再现部第一、二主题依次出现,然后进入终结部。

==========
《C大调第六交响曲》D.589,作于1817至1818年,生前未正式演奏,逝世后一个月才在维也纳爱乐演奏会首演。

第一乐章,导入部慢板,C大调,转主部小快板,C大调,标准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类似海顿《军队交响曲》第一乐章,有3个动机,经经过部后,第一小提琴预示第二主题旋律,再由长笛表现。这个第二主题由两部分构成,分别处理。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的后两个动机为主,再现部第一、二主题基本按原型,终结部以第一主题部分动机为中心,形成类似歌剧序曲结尾。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主要主题先由小提琴,再由长笛与双簧管展示,副主题由小提琴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辅助下表现,为主要主题的发展。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C大调。主题中至少有C大调、e小调两种调性,中段E大调为主题性质中引导出来。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分为两部分,先是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呈示与发展后出现鼓号曲,引出降A大调第二主题,其发展结束后,又在低音伴奏下出现A大调第三主题。高音部加入小提琴急骤的音阶,这个动机又形成第四主题。第二部分基本为第一部分的重复,最后是以第四主题为材料的终结部。

==========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作于1822年。此曲据说1824年送交斯泰尔马克音乐协会的胡德布伦纳,仅两个乐章完成,第三乐章仅9小节谱成乐队谱,第四乐章连草稿都没有。舒伯特逝世后,作为遗作从胡德布伦纳手中找出此曲首演。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历克认为这部交响曲是舒伯特最美的器乐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较简单的奏鸣曲式。曲首低音弦乐奏出暗示性旋律,指挥家魏因加特纳形容为“好像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在小提琴16分音符与低音弦乐拨奏伴奏下,木管呈示第一主题,由圆号回声效果加强。低音管与圆号所奏的经过部后呈示G大调第二主题,这个第二主题反复3次,固定于A大调上时出现全休止,合奏奏出暗示g小调、降E大调等不安定的数小节,转调后第二主题又再现,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包含开头暗示性旋律的动机,加入以第二主题为背景的切分法,最后以b小调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E大调,形式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不规则的三段体构成,低音提琴拨奏的对位声部伴奏旋律来自导入部旋律动机,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大提琴以对位声部对应。然后续接对位声部伴奏旋律与主题交融的部分,气势减退后由单簧管奏牧歌风格的哀歌。然后在它的发展后,回到与第一乐章开头相同的氛围,构成清澄而优美的终结部。

==========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作于1828年。舒伯特生前未正式演奏,完成10年后,1838年3月21日才由门德尔松指挥,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音乐厅乐团首演。

第一乐章,C大调,行板,优美的导入部,先由圆号奏牧歌式的旋律,木管反复后,大提琴奏另一旋律,增强浪漫感。圆号跳跃8度,5度后与低音弦乐应和,增强力度而引出第一乐章主部第一主题,转入e小调后呈示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发展后,引入新动机,经经过部,反复第二、一主题而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开头由第一、一两个主题平均组成,弦乐处理引子圆号的动机后,第二主题消失,再现部开始。在再现部,第二主题转为c小调,速度加快后,形成以第一主题为材料的终结部。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a小调,三段体。序列为A1-B1-A2-B2-A1。A1的主旋律为双簧管演奏的旋律,转A大调后B1以F大调的旋律为主导,而B2的调号为A大调。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弦乐奏主旋律前半部分,双簧管奏后半部分,而C大调副旋律与之交织。中段为A大调,有三度音程转调手法,其旋律类似法国民歌《马尔波罗公爵》。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a小调与C大调间游移,插入两个插入乐句后转G大调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一主题附点音符动机伴奏,有新旋律。而再现部以第一主题再现始,在c小调、降E大调间游移,第二主题以C大调呈现。经过部以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为主要材料。


专辑曲目:
CD1:第一、第二交响曲

CD2:第三、第六交响曲

CD3:第四、第八交响曲

CD4:第五交响曲

CD5:第九交响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君特·旺德《指挥舒伯特作品》5CD. 2017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