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格拉夫曼《RCA、哥伦比亚全集》第七辑. 2013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格拉夫曼《RCA、哥伦比亚全集》第七辑. 2013
专辑名称:The Complete RCA and Columbia Albums cd07 - Liszt
演奏家: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60
发行公司:Sony Music
唱片版本:欧洲复黑版
唱片编号:88725462392-07(LSC-2443)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俄裔美国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在RCA、哥伦比亚唱片全集的第七辑,收录他演奏的李斯特钢琴独奏作品。
======================
《爱之梦》第三首,作品541-3,作于1845年。快板,降A大调,单主题三部曲式,采用了夜曲的题材,乐曲的开头以恬静柔和的旋律贯穿其中,右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音乐氛围。深情婉转的旋律深深的打动着每位听者的心。“李斯特的华彩手法极其讲究色彩的丰富与技巧的辉煌。并要传达出诗意的柔美色调。”乐曲的中段情绪不断高涨,热烈而激昂从而逐渐推向高潮,体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之情。乐曲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又回到开始时的那种抒情、宁静、安详的气氛中。那丰满的和声与优美如歌的旋律让听者久久沉浸于其中,难以忘怀,默默地享受着那幸福甜蜜的感觉。句尾旋律的律动渐行渐慢,使音乐变得空旷而辽阔,让人意犹未尽,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的结束全曲。此曲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
《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作品144-3,作于1849年。这首练习曲旋律十分优美,通过一连串琶音跑动进入主题,琶音的跑动以及主题都是用左右手交替完成,对于练习左右手的衔接非常有用。连续不断的分解琶音从头到尾保持着,有如荡漾的涟漪,一条如歌的旋律在其之上由两手交替着奏出,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是断开的音,但却犹如歌唱一般柔美。就像在云彩的阴影下水面忽明忽暗,在风的吹拂下波浪时高时低。那如歌的旋律被李斯特一会儿放在伴奏音型之下,一会儿又夹杂于其中。乐曲的优美旋律倒是颇有田园意境,优美的旋律中,仿佛乘着一艘小船,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慢慢的飘荡,那会有一种难得的闲逸、清静。大量的分解琶音,和弦的美妙变化带动旋律线的起伏,如同人的思绪,纵然再多的怀念也只能化作一丝丝叹息。随着调性与和声色彩的转移及音区的变换,音乐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变化,层层推动着音乐,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天地之中,展现了大海宽阔的胸怀。结尾上不可思议的下行全音阶的大三度和弦,正如黑暗中发出的一声叹息,曲终发生的叹息,孕育着叹息后的升华,仿佛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这首需要两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并辅以轻柔的琶音伴奏的曲子是李斯特极至浪漫主义的极好体现。这华丽的奏法,是李斯特的后浪漫主义风格和炫技演奏的最好证明。
=====================
《a小调第十一匈牙利狂想曲》作品244-11,作于1839-1849年间。第一段近似散板,带有即兴幻想的性质。第二段行板,在从容的气度中诉说着往事。第三段快板,华丽、飞速快捷的音流。第四段更快,也是热烈的场面。
=====================
《旅行岁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记》第二首“沉思者”,作品161-2,作于1838-1839年间。灵感来自佛罗伦萨圣劳伦佐教堂内,由米开朗基罗刻在梅迪契家族墓碑上的“黎明”与“黄昏”两座沉思者雕像。李斯特被它们沉静的力量深深打动。它们仿佛是在思考永恒的宇宙和时间,在追忆过去,冥想未来。完全静止的身体形态蕴藏着深刻的悲哀。他还摘引了米开朗基罗的十四行诗《夜的话语》:“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最大的快乐。因此,请不要惊醒我,啊,话语轻些吧!”其中的音乐带有沉思、忧郁的意味,其中的半音和声预示了20年后瓦格纳的《特利斯坦》的和声手法。在这首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以往作品中的浪漫的情绪高潮,它始终沉静,最后悄悄然结束。
=====================
《降D大调第三安慰曲》作品172-3,作于1849-1850年间。整部作品形式为夜曲。在此曲中,李斯特改变一惯天马行空的恢弘气势,摆脱已往炫技的成份,由桀傲开始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审视。轻缓悠长的旋律,精致优美、柔情如歌、哀婉动人,没有丝毫的躁动,艺术魅力绝不在肖邦之下,给人以无限的宁静与安详。
=====================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141,共六首,作于1838年,呈现给舒曼的夫人克拉拉。除最有名的《钟》取自小提琴协奏曲外,其余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巧迷住了。他怎么能在四根弦上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怎么能制造出如此复杂而美丽的音响?音乐会后,李斯特便凭记忆弹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设法在钢琴上实现那种种美妙的音响。几日后,李斯特弹奏了几个音乐片段给他的朋友听。朋友们惊讶的发现,他已经把帕格尼尼的花样成功地移植到了钢琴上,使这件乐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柏辽兹说“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称这是了不起的开拓。这开拓是在帕格尼尼的鼓舞下完成的。帕格尼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而是一种新思路。李斯特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艺术的创新本质,在钢琴领域拓展了音响和表现力的可能性。这一行动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首,G大调,行板。 帕格尼尼的原作是两个声部的,高音声部是一条歌唱性的旋律,低音声部是在另一根弦上的颤音音型,它提供了和声与节奏的背景。李斯特简单地把这个形式转移到钢琴上,但增加了音响的厚度,情绪上也变得深重而富于激情了。此外他还加上了引子和尾声,他们是响亮的和弦与横扫键盘的快速音阶。
第二首,降E大调,富于幻想的行板,原作的引子颇有气势,主题是快速流利的音阶与有力的断奏相交替,中段是八度技巧的展示,然后再现主题。李斯特没有改变原曲结构,只是加强了各种因素。从钢琴的技巧上来看,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曲子,尤其是两手双音的快速半音阶下行,实在令人生畏。后来他为一般的演奏家写了一段稍容易些的乐句来代替这个双音半音阶下行。
第三首(钟),升g小调 ,小快板,改编自帕格尼尼《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模仿钟声的回旋曲》中的中庸快板。此曲极负盛名,李斯特“炫技之王”的称号也大多出于此。曲子开头左右手奏出类似钟声的八度,接着在左手轻柔的和弦伴奏之下,右手弹出主旋律。其后在主旋律的多次变奏以及右手大范围跑动下,全曲达到高潮,最后在激烈的和弦中结束。
第四首,E大调,生动活泼的,它较少被演奏,也许是趣味性不够:它只是单纯的断奏琶音练习。不过其中的远距离跳跃,也是足够让演奏家下功夫的。
第五首(狩猎),E大调,小快板,这首练习曲有个小标题,狩猎(法la chasse),这是因为它的开头模仿了铜管与木管的声音,后面又有像马儿奔跑的轻快音型。这本来就是一首颇受人们喜爱的小曲,音色明亮纯净,带些幻想的意味。李斯特发挥了钢琴玲珑剔透的音响特点,听上去更加令人愉快。
第六首,a小调,急板,这个主题很著名,后来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都有根据它而写的杰作。它本身是一首变奏曲,帕格尼尼在一个简洁的主题上展示了各种演奏技巧,李斯特也在这里发挥了钢琴的特性------宽广的音域,对比鲜明的音色,使得原曲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音响和更加辉煌的效果。
专辑曲目:
01. Liebestraume No.3 in A flat major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S.541 No.3
02. Un sospiro (Grande Etudes de concert No.3in D flat major) S.144 No.3
03. Hungarian Rhapsody No.11 in a minor S.244 No.11
04. Il penseroso II (Annees de Pelerinage II No.2) S.161 No.2
05. Consolation No.3 in D flat major 'Lento placido' S.172 No.3
06.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1 in G major - Preludio. Tremolo
07.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2 in E flat major - Octave
08.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3 in g sharp minor - La Campanella
09.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4 in E major - Arpeggio
10.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5 in E major - La Chasse
11. Paganini Etudes S.141 (LW A173) No.6 in a minor - Tema con Variazion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