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约尔格·德穆斯《舒曼 - 钢琴作品全集》13CD. 2007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约尔格·德穆斯《舒曼 - 钢琴作品全集》13CD. 2007
专辑名称:Schumann - Complete Piano Works
演奏家:约尔格·德穆斯(Jorg Demus)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72-1976
发行公司:Nuova Era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231752
专辑介绍:
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的舒曼独奏钢琴作品全集录音,由“维也纳钢琴三杰”之一、德奥音乐权威的诠释者、杰出的钢琴大师约尔格·德穆斯演奏,1972-1976年在位于维也纳阿根廷大街的奥地利广播公司音乐厅录制,使用贝森朵夫“帝王”大三角钢琴演奏。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现其特色的主要媒介。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
《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作于舒曼27岁的时候,由十八首富于特性的小曲组成,这也是舒曼钢琴音乐的一个特色。舒曼不太喜欢使用大型的曲式来写作,除了三首奏鸣曲和《幻想曲》作品17外,其余大都是由多首三两分钟演奏时间的小曲组成的套曲曲式,这一手法使他的音乐能更自由地展开而不会受技法的约束。该作品的每首小曲后面都标有F(弗罗列斯坦)或E(约瑟比乌斯)的字母,以作为对乐曲的补充性提示。舒曼以约瑟比乌斯的精神创作时,会呈现出温柔的抒情性,飘散着紫罗兰的芳香;相反地,当他以弗罗列斯坦的精神创作时,则塑造出强有力的节奏、轻快的速度、闪电雷霆般的音效。这部作品与他绝大多数的钢琴作品一样,均是与这两个轮流出现的自我而共同展开情感之旅的。 尽管如此,音乐的形象还是给人较为晦涩朦胧的感觉,反映了舒曼内心中的多重性格。这部作品的精神在于捕捉“记忆中最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无数舒曼的心情故事,无怪乎《大卫同盟舞曲》被视为最能抒发舒曼内心情感的音乐代表作之一。
=======================
《幻想曲集》作品111,作于1861年。这组作品有三首小曲,是作为一部套曲来酝酿的,并要求连续演奏。此外其中的调性计划甚至比他在套曲中的作法还要严密。这部作品选用c小调为主调,有向贝多芬致敬之意。
第一曲,激动的甚快板,与舒曼早年的《幻想曲集》作品12相比较,出现了这十四年中的风格变化:素材较为可塑,流畅地自然发生而揭露了思想新的各方面,而不是对称地重复。这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前兆。(此时的勃拉姆斯年仅十八岁,舒曼尚未见到他)
第二曲,甚慢板,转向降A大调,那田园诗般的主要主题就令人想起一种早期的恋爱:在旋律的气质和织体上是舒曼从未有过的最接近舒伯特的即兴曲。中段的“速度转快”回到第一曲的c小调半音。作品中以中音区的旋律编织入琶音伴奏中,让人一听就能识别是舒曼的音乐,虽然其想像力未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第三曲,坚定而有力地,又回到c小调,回到较熟悉的朴实规矩风格。主要主题有一种朴实的、自然音阶的雄壮气概,它拥有比较富于想像力的织体的表现。
=======================
《拂晓之歌》作品133,作于1853年。舒曼最后一部完整的钢琴作品,共由五首作品组成,他自己对此评价甚高。在出版时,舒曼对出版商说“它们是描述早晨的临近以及逐渐明亮起来的情景,但大多为情感上的表述,而少景色的描绘。”
作品的调性排序依次是:D,b,A,升f,D。这也显示了舒曼一如既往执着于成为一体的套曲形式。五首曲子都由它们的起始动机所左右,但又被巧妙的连续性方式所控制住,从而避免了精确的重复,这种重复就像剧烈的分段对比一样多。其乐思本身可能缺少舒曼青年时代光辉的生气勃勃精神,但是在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中,自有一种内省的成熟以资补偿。同时,也有部分演奏家非常喜欢在自己的音乐会中演奏这部作品,毕竟,大家都感慨伟大作曲家最后的创作——“天鹅之歌”意味着什么。
1、平静的速度,D大调,4/4拍。
2、振奋的,不太快的,b小调,4/4拍。
3、生动的,A大调,9/8拍。
4、激动地,升f小调,2/4拍。
5、开始为静谧的、中段转为活泼的,D大调,4/4拍。
=======================
《狂欢节》作品9,完成于1835年,内容描绘了在一场狂欢节舞会上,各类人物登场,各种场景叠现。那些个性鲜明、变化多姿的人物形象,那些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以及那些独特的音乐语言,均显示出这首作品的浪漫主义的魅力。不仅如此,《狂欢节》还有相当积极进步的一面,就是民主主义、浪漫主义的新思潮与庸俗保守势力的斗争并最终战胜之。。
《狂欢节》内在的寓意是以青年人的顽皮、快乐及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向德国小市民保守势力进行挑战,用改革、创新求得新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狂欢节》共包括二十一首小曲:
一、“前奏曲”:华丽的序曲。在一阵号角中,热闹欢腾的狂欢节开始了。
二、“皮埃罗”:白衣丑角,脸也涂成了白色,故作威严尊大,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
三、“阿列金”:彩衣丑角, 嘴巴锐利,手执长鞭,跳着滑稽快速的舞蹈,让行人让路。
四、“高贵的圆舞曲”:承上启下的小曲,为两位“大卫同盟”成员的登场作好铺垫。
五、“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富于幻想的诗人,代表了舒曼的第一重性格。
六、“弗罗列斯坦”:热情而直率,具有奔放不羁的叛逆个性,代表了舒曼的第二重性格。
七、“妖艳的女子”:刻画了舞会上卖弄风情的妖艳女子向行人大献殷勤的有趣场景。
八、“回答”:热情而倾心的交谈,一问一答,饶有兴致。
九、“蝴蝶” :密集而轻巧的快速舞蹈,描绘了蝴蝶在轻盈地盘旋飞舞。
十、“跳舞的字母”:具有玩笑特性的舞蹈,简短的装饰音与断奏赋予了文字无穷的活力。
十一、“齐娅琳娜”:轻盈雅致的圆舞曲调描绘了少女克拉拉的动人形象。
十二、“肖邦”:肖邦夜曲风格的旋律,抒情而宽广,再现出这位“钢琴诗人”的神态。
十三、“艾丝翠拉”:追忆舒曼一段结束的恋情,曾有过的热情而浪漫的倾诉。
十四、“相认”:好友久别重逢,兴高采烈地寒暄畅谈,中段旋律变化得情意绵绵。
十五、“潘塔隆和哥伦拜恩”:一对年龄悬殊的丑角情侣携手出现,着装奇特惹人发笑。
十六、“阿拉曼德圆舞曲”:古老的德国圆舞曲,以此衬托出刻板与守旧。
十七、“帕格尼尼”:小提琴鬼才出现了,以跳跃音程和独特的断奏模仿出其绚烂的技巧。
十八、“爱的告白”:年轻情侣悄悄互通款曲、海誓山盟。有人来时又装作不认识而散开。
十九、“散步”:舞伴们手挽手在花园里自在散步,轻松而悠闲。
二十、“休息”:急速的过渡,情绪高涨,在宽广的引入句后直接进入声势浩大的终曲。
二十一、“大卫同盟讨伐庸夫俗子的进行曲”:整首作品核心所在。庄重而有力的进行曲代表大卫同盟,中间以古老的德国舞曲来影射顽固不化的庸夫俗子。笨拙而轻狂的舞曲一度发展得很强大,但最终被加快节奏的进行曲有力压制并战胜。
=======================
《幻想小品集》作品12,作于1873年春夏季的莱比锡,包括个性鲜明的八首小曲。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卡罗特风格的幻想小品》。舒曼将文学语言与音乐高度融合,用最精炼纯美的音乐语汇表现内心深处最为打动人的情绪体验。作品中很多旋律听起来就像用德文在进行朗诵,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使得文字获得了流动的生命,从更高的层次去打动听众的内心。每一小曲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连贯性,但都带有统一的浪漫主题色彩与幻想情调。
一、“傍晚”:柔美和缓的三连音连续流动,刻画出夕阳西下直至夜幕渐渐低垂的情景。低声部的重音犹如平静的内心微澜波动。
二、“冲动”:旋律汹涌澎湃、热情奔放,从中可以感受到青年人如火般燃烧的气质和激荡的情绪。中间对应旋律是一首明快优美的舞曲。
三、“为什么”:感情内在的旋律轻轻奏出,音调上扬,就像一个个问号,在苦苦地思索与探求,但是最终也未能得到明确的解答。
四、“狂想”:一首幽默诙谐的舞曲,节奏有磕磕绊绊的效果,仿佛出现许多怪异的念头,或是心神不定四处游荡。中间对应的徐缓旋律也不时被强节奏打断。
五、“不安的夜”:这首乐曲充满怪怪的气氛,像是在梦中挣扎一样,匆忙而且心烦意乱,其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明显而强烈。中间短暂的歌唱旋律十分优美。
六、“寓言”:一则有趣的故事。缓慢的序奏后,快板的主题好像有人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内容十分引人入胜。最后回到缓慢序奏,曲终人散。
七、“奇幻的梦”:轻飘飘飞一样的旋律描绘了梦中的虚幻世界,节奏活泼灵动。中间以稳重的动机过渡,随即又回到原来的动态,然后渐慢并在很弱的力度中结束。
八、“最后的歌”:全套曲最长的一首。第一段旋律是坚定的进行曲,有点类似法国国歌《马赛曲》。中段对应一大段舞曲,欢快流畅。第三段重现进行曲。尾声突然变得最弱,节奏放缓,琴声悠悠地回顾着进行曲片段,最终依依不舍地结束全曲。
======================
《童年情景》作品15,作于1838年。此曲是一部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钢琴套曲。这部作品站在成年人回忆的角度,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来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形象幽默、神态逼真。有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很私人化的作品,是舒曼写给热恋情人克拉拉的情书。舒曼曾对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首作品。每次弹这些曲子,孩童时期的许多情景就会在脑子里苏醒过来,使我深深感动。”因而,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克拉拉的观察印象。《童年情景》共包括十三首小曲:
一、“异国的土地和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奇的神情。
二、“奇怪的传说”:突变的节奏使得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传说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三、“捉迷藏”: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四、“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与幻想,最后结束在问号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五、“心满意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心理。
六、“重要事件”: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煞有介事的模样令人发笑。
七、“梦幻曲”:这是作品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经常单独演奏,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
八、“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九、“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十、“过分认真”:细微的节奏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的神情。
十一、“惊吓”: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和弦,给音乐罩上一层阴暗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十二、“入眠”:夜晚降临,孩子即将入睡。晃动的节奏型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如歌的曲调更增添了梦幻色彩,最后平静结束,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十三、“诗人的话”:这是作者的总结段落,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
《克莱斯勒偶记》钢琴套曲,作品16,作于1838年。“克莱斯勒”是德国作家霍夫曼小说中的人物,他对音乐有着炙热激情,是一个充满幻想、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型,这成为舒曼心目中的偶像。借助于“克莱斯勒”,舒曼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作品中恣意宣泄,以代表其双重性格的两个虚拟人物:热情直率的“弗罗列斯坦”和沉静文雅的“约瑟比乌斯”叙述着自我,营造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首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是舒曼最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之一,以其特有的艺术内涵成为钢琴经典之作。《克莱斯勒偶记》共包括快慢相间的八首小曲:
一、“十分激动地”: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为不断向上攀升的三连音,连带着切分和弦吐露着不安和冲动,发展中一度激情澎湃,几近狂乱。第二段延续着运动的动机,但曲风细腻清晰,节奏轻快,与之前对比鲜明,就像从现实转到理想之中。然而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转折,第三段重现第一段,最终在激昂的情绪中一气呵成。
二、“充满感情,但不很快”: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主题A旋律优美舒展,描绘出一个温馨甜美的意境。五声音阶的运用显现出华丽的歌唱性和欣喜感受,随着转调逐步平静下去。主题B由成串的跳音贯穿,富有生气,活泼自如。随后主题A重现。主题C情绪动荡,节奏激进,高低音区相互对话,动感的旋律连绵不断地发展。随后出现一个过渡段,飘忽而不稳定的乐句造成一种迷茫阴暗的气氛。明亮的主题A第二次重现,旋律变得淡然从容,似是对以往的回忆和感慨。结尾肃静延缓,留下一个未尽的思索。
三、“急速转稍缓”: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由弱奏开始,连续的三连音神秘不安,随着速度加快和力度上升变得汹涌激荡。第二段温暖抒情,高低音两条旋律彼此跟随,以二重唱形式相互倾诉着心底真挚细腻的情怀。第三段重现第一段,情绪积累得越发激昂,强烈的不协和重音表达出一种歇斯底里的内心呐喊,结尾时的狂暴几无自抑。
四、“非常缓慢地”:三段曲式,这一段有一个“咏叹调”的别名。第一段开始的咏唱虔诚庄重,仿佛在向上苍祷告。低音区频频出现快速装饰音型,掺杂进一丝犹豫与压抑。第二段迷人的分解和弦好似温暖的安慰,咏唱旋律情绪渐渐坚强,色彩也渐渐明亮。第三段重现第一段,缓慢的咏唱乐句变得厚重暗淡,结束于无奈的叹息。
五、“非常生动地”: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满是灵动的跳跃,相互追逐,活力四射,在诙谐中又含有神经质般的冲动。高音动机连续四次在调性上升高变化,色彩层层亮丽,情趣盎然。第二段的齐奏热烈奔放,重音的突出就像粗犷的舞步,渲染了狂热张扬的气势。第三段从调性上升部分开始简要重现第一段,结束于弱奏的顿挫跳跃中。
六、“ 非常缓慢地”:三段曲式。这一段有一个“船歌”的别名。第一段主题旋律宁静悠远,带有浓郁的思念和幻想气氛。强奏的上下行琶音描绘出船身摇摆和波浪起伏的情景,映射出心境的激动。第二段节奏转为复合型,强化了律动性,旋律大幅展开,在宽广明朗之中带有热切的情感。第三段只是简单回顾第一段动机后,带有神秘感地结束。
七、“极快地”:三段曲式。第一段进行曲般的主题坚定有力,充满了热情和生命力。强有力的节奏十分突出,给旋律发展不断带来冲击。第二段是密集的赋格曲,乐句如潮水般层层追逐,浩荡汹涌。第三段重现第一段,进行曲动机再现后,乐风突变为异常平静抒情,仿佛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但是不稳定的结尾明显在提示这只不过是虚幻。
八、“快速诙谐地”:回旋曲式,结构为ABABA。主题A类似一首民间舞曲,轻巧机灵。固有节奏跌跌撞撞、奇特有趣,像是心不在焉的玩笑。主题B为厚实的和弦进行,表达出在生活的压力下依旧蓬勃的力量。二者交替展示,产生力度与和声的对比,蕴含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最后乐句渐行渐远,在固有节奏中倏然而逝。
======================
《幽默曲》钢琴套曲,作品20,完成于1839年。此曲完整全面地体现了舒曼天马行空般的浪漫主义精神。“幽默曲”一词本身的含义是指带有轻松风趣、浪漫开朗特点的小曲。舒曼借助这种体裁主要想表达两点:一是描绘自己内心的故事与情感,反映千变万化的、自由地、充满着梦幻的思绪;二是不再受传统规则的约束,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
创作《幽默曲》时,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写道:“整整一周,我坐在钢琴前时而创作,时而大笑,时而哭泣,然而一切都转瞬即逝……你会在我的《幽默曲》中找到这些美丽的、用笑与泪写下的脚注。”当时舒曼刚刚迁居维也纳,事业开展不顺,爱情也波折起伏,他把这些林林总总的感受倾注在这套《幽默曲》中,去折射最真实的想法,以求某种“自我慰藉”。《幽默曲》可分成七个部分:
一、“纯朴简单地”:结构为ABCBA。高音主题A柔和纯净地流动着,具有幻想特征,娓娓道来。低音部分解和弦如同泉水般叮咚,沁人心脾。主题B进入欢乐的舞蹈,喜悦感油然而生,渐渐地越发活泼鲜明。主题C的舞步极为迅疾和灵动,洋溢着热烈的欢腾气势,持续的变调模进展示出丰富色彩。主题B重现,再一次抒发喜悦振奋的心情。主题A重现,舞会结束人们散去,静谧而松弛,在朦胧中结束。
二、“匆忙地”:第一主题由半音阶上下行构成,抒情的歌唱中带有激动。接着是情绪的大爆发,冲动而上下翻飞的琴音有光彩夺目之感,开阔的大调旋律十分清朗。第二主题是强奏的跳跃和弦,干脆有力,彰显出激进的性格。第三主题进入梦幻场景,旋律甜美温暖,第一主题动机间或闪现,但欲言又止。随即结束于喃喃自语。
三、“纯朴细致地”:主题是一首优美浪漫的抒情曲。连绵的旋律柔和细腻,在轻声诉说对爱人的思念,曲调间蕴含着心潮起伏。对比的中段快速激动、热情洋溢,运用卡农结构营造出层层推进的音流,冲动难抑。抒情主题再现时气氛更为淡雅,并保持至结束。
四、“真挚地”:主题十分明亮清新,就像漫步在自然风景中,阳光明媚,心情豁然开朗。接着的快速跳跃音调是主题的变奏,构成灵动的对比。在主题再现之后,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出现,稍快的三拍子旋律又一次激发出热情。最后主题第二次再现,并带来迷离色彩的结尾。
五、“十分快速地”:主题从低音出发飞一样奔驰,性格极为热情奔放,切分音型动力十足。随着发展变化,从中产生一段铿锵激昂的旋律。结尾音乐一泻千里,最后有力结束。
六、“有气势地”:在厚实的低音上,中音奏出切分音型的进行曲般主题,雄壮威武,满怀豪情。中间经过缓和后重现这个主题。结尾音量变小,仿佛队伍已经远去。
七、“直至结束”:主题开始是小调性的半音进行,在不稳定之中含着一缕愁思。随着发展音量增强,情绪激动,像是在纠结着没有答案的问题,随后落入淡淡的惆怅。中段主题变奏为大调,由高低两个声部合奏出来,优美缥缈,描述出了心中的理想之景。接着主题再现,依旧是又一次的情绪激动。几声强奏和弦将音乐带入一片肃穆。突然宁静被打破,进入快板的结尾,提示大戏即将落幕,热闹结束。
======================
《新事曲集》钢琴套曲,作品21,作于1838年。“新事曲”一词的含义是“讲述新奇故事的抒情小曲”。舒曼首创了这种音乐体裁。作品中的八首小曲均没有标题,也没有具体的情节,但是音乐中已经将“故事”和“情感”很好地融合了进来。从这些或热烈、或有趣、或华丽、或柔情的小曲里,舒曼用音符讲述了一个个美妙的故事,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舒曼创作《新事曲集》时正值与克拉拉订婚,内心充满了炙热的爱意,所以八首小曲都极具积极热情的情绪,每首乐曲的主题均是精力充沛的动机,并带有鲜明的节奏,预示和表达了舒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追求。
一、“显著有力地”,结构为ABACABA。主题A展现英雄式形象,果断有力。主题B富有优美的歌唱性,琶音伴奏极其迷人。在二者多次呈示之间,有一个活跃的模进性主题C。
二、“极快勇敢地”,结构为ABA。主题A是快乐的奔跑,夹有热情的歌唱,连续的变调呈现出多样色彩和气势。中段的间奏曲主题B以分解和弦展示,如微风轻拂下的波浪起伏。
三、“轻松幽默地”,结构为ABA。主题A轻巧灵动,略带神秘和夸张的曲调表现出滑稽的意味。中段主题B激情奔放,强奏的三连音逐渐发展成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场景。
四、“圆舞曲,十分愉快地”。第四和第五小曲均展现了在假面舞会上辉煌热烈的舞蹈场面,借以致敬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本首圆舞曲由几个小旋律组成,始终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既有甜美抒情,又有华丽明朗,结尾热烈而欢快。
五、“波兰舞曲,节日情景”。波兰舞曲是一种三拍子舞曲,常由强拍开始,带有切分节奏,速度多偏慢。本首波兰舞曲第一主题刚劲有力,豪放而坚定。对应的第二主题形式上柔和舒展,但热切的情绪一直在积极地酝酿。两个主题几经呈示,第一主题气势发展得愈发恢宏迅猛。第二主题最终出现,音乐情绪逐步平静,结束于第一主题微弱的动机中。
六、“活泼幽默地”。主题语汇简洁诙谐,生动伶俐,在旋律的对比发展中呈现出喜爱捉弄人的“小精灵”形象。舒曼也曾提到过本曲刻画了“闹婚之夜”的小精灵,他们在婚礼前夕想方设法捉弄新娘,令人发笑。
七、“很快地”,结构为ABA。主题A由欢快明朗的三连音构成,并经过不同调式和力度多次呈示,有蹦蹦跳跳的感觉,尽情抒发着愉快的诗意的情感。短小的琶音形式的主题B以平和的情绪予以对应。
八、“很快地”,结构为ABACA。主题A气势浩荡如波涛翻滚,热切的情绪不可遏制。主题B是富有弹性的、轻巧的跳音,带来了清新的欢笑声。主题A第一次变奏重现,后半部分的切分节奏动感更为强烈。随后是一段梦幻般的主题C,有一丝肖邦夜曲的韵味,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娓娓展现开来。主题A第二次变奏成为一首圆舞曲,又一次带来新颖亮丽的风采。随着速度的加快,主题A的原型以拉宽节奏的方式豪迈地再现。经一个缓冲后,圆舞曲旋律再起,热烈发展直至绚烂地结束。有人认为这是舒曼对未来婚礼场景的想象。
=========================
《夜曲》钢琴套曲,作品23,完成于1839年。据舒曼自述,他在创作此作品时,时时出现远方的哥哥病危的预感。而更大更直接的来源还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小说集《夜间故事》,书中将人类黑暗面作为描述中心,充满讽刺意味,色调暗淡。这种浪漫和臆想的文学倾向对舒曼的影响极其重大深远。然而《夜曲》并不是照搬小说内容,它依然还是舒曼印象中的发生在夜晚的四幅画面,是从特定角度用音乐展现的生活场景。一共四首小曲的性格也是忧郁、讽刺、开朗、朴实等等的对比。
一、“葬礼进行曲”:基本主题沉郁而庄重,节奏均衡,描绘出葬礼队伍由远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低音下行伴奏增加了黑暗和低沉的色彩。基本主题共有四次呈示,中间插入了几个对应旋律。在保持进行曲结构基础之上,乐句出现连贯性和歌唱性,而调式的不稳定产生一种飘移感。主题最后一次重现时运用变奏手法,音响逐渐增强,情绪激烈悲恸。尾声力度渐弱,送葬的人们已经远去。
二、“奇怪的伙伴”:结构为ABA。A段基本主题是下行流动的乐句,刻板而略显怪诞的音调形象地刻画出一位举止滑稽可笑的人物,并带有善意的嘲讽。接着是主题动机的变调展开和再现。B段为过渡段,大量跳音的运用,使音乐更加的活泼、俏皮。A段进行简要的重现。尾声基本主题动机精神饱满而得意洋洋。
三、“夜宴”:基本主题为带切分节奏的三拍子圆舞曲,气氛欢腾而喧哗,生动展现出一场华丽盛宴场景。基本主题共有三次呈示,中间插入了两个插部。第一插部由连贯的快速音符组成,描写了夜幕的神秘感和朦胧感。第二插部是具有弹性的调音序列,活泼之余尽显动感和力度。基本主题最后再现后,进入快速飞旋的结尾。
四、“夹有独唱的轮唱曲”:在类似吉它音型的伴奏下,一首优美安静、带有思念与幻想之情的歌曲缓缓响起。中间对应旋律上下行游走表达出心里跌宕起伏的变化。结尾速度更为缓慢,带有十分的感慨。
=========================
《森林情境》钢琴套曲,作品82,是舒曼于中年时期的1849年完成的。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场景,风格时而恬静温婉,时而轻松活泼,时而低沉神秘,时而浪漫抒情,体现出细致与沉稳,回归纯真与亲切,听后令人回味良久。舒曼创作《森林情景》的灵感来源于当时一本名叫《猎人日记》的诗集。全部九首小曲原本都有相应的配诗,因担心过于清晰的文字描述会限制聆听音乐的想象力,作品在发表时舒曼只保留了第四首配诗,其余皆被删除。
一、“森林入口”:主题如歌般优雅,附点节奏表现出初入森林的兴奋与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而又内心不安。持续的低音营造了森林的神秘色彩。
二、“埋伏的猎人”:均匀的三连音主题快速有力地行进,情绪生动活泼,形象地描绘出狩猎的紧张场面,猎人与猎物之间的周旋。坚定的重音衬托出猎人不断追击的脚步和兴奋的神情。
三、“孤独的花”:高声部优美的主题旋律纯朴抒情,与八分音符伴奏织体一起勾勒出花儿艳丽高贵的形象,独有的姿色傲然绽放。
四、“恶名昭彰的地方”:这是作品中最有个性的一曲,其配诗如下:
长在如此高处的鲜花,却似死亡般的苍白;
只有中间这朵,颜色深红;
这不是来自太阳的颜色,因为它从未见过阳光;
这是来自大地的颜色—它渴饮了人类的鲜血。
主题平稳低沉的音色像是展现一块见不着太阳的沼泽地,附点节奏传达着阴森的气息让人悚然,不动声色的力度和半音的变化映射出毫无生气的景象。
五、“心旷神怡的风景”:轻松雀跃的主题旋律明亮愉快,层层推进,有如一幅幅绚丽的风景在眼前飘过,美妙的心情荡漾开来。
六、“路边客栈”:主题旋律悠闲自在,如对话般相互呼应,像是来往的旅人们彼此招呼,洋溢着温暖之感。中间运用力度的强弱突变表达出人们以夸张的语气讲述旅途见闻的情景。
七、“知更鸟”:知更鸟具有象征含义,被称为“上帝之鸟”。主题旋律灵动而飘忽,如同鸟儿在上下翻飞地啼叫,捉摸不定,代表了浪漫冲动的风格。中段庄严的和声如同号角,表达出一种召唤的意境。
八、“狩猎之歌”:主题是一首豪迈热情的进行曲。猎人通过对狩猎经历的回想,赞叹了发自内心的喜悦,描绘出欢庆凯旋的热闹场面。刚毅的和弦宛如高昂的号角声和猎人坚定的步伐。此曲与第二曲有相通之处。
九、“告别”:在分解和弦伴奏下,歌唱性主题缓缓流出,朴实之中仍不失浪漫,只是持续的低音和略显感慨的曲调透露出了依依不舍、渐渐远去的意境。尾声与第一曲相呼应,最终一切归于平静和安详。
=====================
《C大调幻想曲》作品17,于1836年动笔,两年后完成。乐曲采用了多乐章奏鸣曲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舒曼固有的幻想性和诗意因素。舒曼独特的创作才华与人格魅力在这首作品中凝聚交织,滚滚乐思化为炽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舒曼在创作《C大调幻想曲》时正经历着两件事:其一是为正在波恩建设的贝多芬雕像工程捐款,其二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受到克拉拉父亲的阻挠,为此深感苦恼。这些因素在这首作品内容上均有体现:即拥有贝多芬式的构思宽广、感情深邃、形象丰富多样,又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克拉拉深深的爱恋与内心的激荡。双重的性格使得作品格外的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第一乐章,“保持幻想和热情”,回旋奏鸣曲式。在流动音型之上,第一主题气势宽广、热情洋溢,不尽的思念之情滚滚涌来,极具浪漫性。经过激动不安的短乐句连接递进后,如歌般平静的第二主题静静流淌出来,氛围优美而缠绵,下行动机又如声声叹息,随即进入安详之中。强奏的出现打破了冥想,第一主题在此不完整重现,模进乐句不断积累力度,以最热烈的激情结束呈示部。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中一个三拍子动机作为核心进行变化,从寂静舒缓开始进展至动荡不安,继而热烈激昂,织体加厚,色彩丰富。第二主题在高声部清新地漂浮,带来遐想般的感受。接着是一段谐谑特征的短促乐句推动三拍子动机强劲地重现,之后归于宁静。再现部依然以打破冥想开始,先重现连接部分和第二主题,然后宣告般地回顾第一主题,再次表达深深地思念。尾声引用了贝多芬歌曲《致远方的爱人》的旋律,以极弱的力度消失在梦幻般的意境中。
第二乐章,“精力充沛的中板”,三段曲式。第一段,第一主题体现英雄精神,庄严规整,热情有力,气势豪迈。第二主题轻巧跳跃,浮点音符结合第一乐章思念动机构成复调性织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特征。接着第一主题再现。第二段,第一主题沉静抒情,转入一片遐思之中,对爱人的思念挥之不去。第二主题采用连音和断音相对比的手法,带有谐谑特性。第三主题类似第一段第二主题,浮点音符动力再起,气势渐强,驱散心头的愁云,不可遏止地重新回到英雄气概之中。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两个主题依序呈现后进入宏伟的尾声,跳跃性动机极为热烈而辉煌。
第三乐章,“慢速,以轻柔的音色”,二段曲式。第一段,在柔和的分解和弦序奏后,深情舒缓的第一主题在低声部奏出,高声部以第一乐章思念动机的华丽变形予以对位,就像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祝福。接着的下行音阶与不谐和和弦叠进则体现出情绪的波澜起伏。序奏再次出现后,开朗上扬的第二主题与序奏几次交替。随着变调展开,渐强的三连音逐步地积累音乐气氛,直至以灿烂的歌颂乐句放声赞美生活和爱情。第二段变化再现第一段。第一主题只是展示了几次下行音阶的动机,而第二主题的完美呈现则又一次带来辉煌的赞颂。进入尾声,来自第一主题的一个动机分别在高、中两个声部吟唱,优美的六连音延续着,终于慢下来、静下来,以轻轻的弱奏结束。
专辑曲目:
cd01
Davidsbundlertanze op.6 大卫同盟舞曲(作品第六号)
Phantasiestucke op.111 幻想曲集(作品第一百一十一号)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拂晓之歌(晨歌)(作品第一百三十三号)
Klavierstucke op.32 钢琴小品集(作品第三十二号)
cd02
Carnaval op.9 狂欢节(作品第九号)
Albumblatter op.124 纪念册页(作品第一百二十四号)
cd3
Klaviersonate fis-Moll op.11 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十一号)
Impromptus op.5 即兴曲(作品第五号)
Sechs Intermezzi op.4 间奏曲集(作品第四号)
cd04
Kinderszenen op.15 童年情景(作品第十五号)
Drei Romanzen op.28 浪漫曲(作品第二十八号)
Sieben Klavierstucke in Fughettenform op.126 七首钢琴小赋格(作品第一百二十六号)
Etuden nach Paganini op.10 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作品第十号)
cd05
Fantasie op.17 C大调幻想曲(作品第十七号)
Fantasiestucke op.12 幻想小品集(作品第十二号)
Etuden nach Paganini op.3 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作品第三号)
cd06
Symphonische Etuden op.13 交响练习曲(作品第十三号)
Funf Variationen op.posth.13 五首变奏曲(作品第十三号)(遗作)
Nachtstucke op.23 夜曲(作品第二十三号)
Skizzen fur den Pedalflugel op.58 四首为踏板钢琴而作的素描曲(作品第五十八号)
cd07
Kreisleriana op.16 克莱斯勒偶记(作品第十六号)
Drei Sonaten fur die Jugend op.118 青少年而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第一百一十八号)
cd08
Album fur die Jugend op.68 少年钢琴曲集(作品第六十八号)
cd09
Waldszenen op.82 森林即景(作品第八十二号)
Sonate Nr.3 In f-Moll op.14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第十四号)
cd10
Humoreske op.20 幽默曲(作品第二十号)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第二十六号)
Supplement zu op.68 少年钢琴曲集(作品第六十八号)补遗
cd11
Novelletten op.21 新事曲(作品第二十一号)
Etuden fur den Pedalflugel op.56 六首为踏板钢琴而作的练习曲(作品第五十六号)
cd12
Bunte Blutter op.99 彩叶集(作品第九十九号)
Vier Fugen op.72 四首赋格(作品第七十二号)
Vier Marsche op.76 四首进行曲(作品第七十六号)
cd13
Variations sur le nom “Abegg” op.1 阿贝格主题变奏曲(作品第一号)
Papillons op.2 蝴蝶(作品第二号)
Sonate g-Moll op.22 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二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