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富特文格勒《李斯特、斯美塔那“交响诗”》 2001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李斯特、斯美塔那“交响诗”》 2001
专辑名称:Liszt - Symphonic Poem Les Preludes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Wilhelm Furtwangl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49-1954
发行公司:EMI
唱片版本:2088系列日本东芝版
唱片编号:TOCE-3751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李斯特、斯美塔纳、柏辽兹、舒曼、尼古拉的著名管弦乐作品。专辑的选曲都非常经典且好听,富特文格勒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优雅且富有哲理,丝般润滑的弦乐更是让人心醉。
==========
柏辽兹《匈牙利进行曲》又名《拉科奇进行曲》,作于1846年,是柏辽兹所作戏剧《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
《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这时乐队演奏《匈牙利进行曲》。首先由圆号、小号、短号吹奏出进行曲节奏的号角性音调作为引子,其节奏型带有军鼓敲击的特点,表现了军队行进的步伐;接着,在木管和弦乐器的伴奏下,短笛、长笛和单簧管呈示出进行曲主要主题,其富于跳跃感的旋律,活泼而充满生气,使人联想到精神抖擞的匈牙利军队的行进队列。十八世纪初,匈牙利军乐多采用一种单簧管类型的民间木管乐器。此曲采用单簧管和无簧木管乐器,可能就是为了“再现”两百多年前匈牙利军乐队的音响效果。乐曲的中段存在一系列变化,由整个乐队在下属调上奏出了雄壮粗犷的旋律,经过多次演变之后,再现主要主题。最后在声势浩大的进行曲声中全曲结束。
==========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作品115。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
奥托·尼古拉的三幕讽刺喜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作于1847年。歌剧脚本根据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改编。剧情为:破落爵士福尔斯塔夫看中了温莎绅士傅德和裴琪的钱财以及他们美貌的夫人,于是分别向二位夫人写了内容相同的情书。不料两位夫人察觉了这一内幕,联合起来惩罚了这个想入非非的酒色之徒。
歌剧的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序奏部用中庸的小行板速度,F大调,4/4拍,有较独立的音乐形象。弦乐在低音区呈示出歌剧第三幕第二场森林场面中《月出》的合唱旋律,曲调优美明朗,和声丰满而富于表情,使人联想到深夜森林的溶溶月色。随后乐曲转为2/4拍,快板,音乐情绪也变得轻松而活泼。主部主题先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奏出,小提琴独奏与之呼应,在歌剧中是妖精嬉戏的舞蹈场面的音乐。接着小提琴呈示副部主题,表现了一个轻歌曼舞的舞会场面。然后采用乐队合奏,奏出了强有力的结束部主题,情绪兴奋而欢快。最后,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是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诗的冥想》而作。拉马丁在他的诗篇《诗的冥想》中说道:“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生与死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同样的生命过程,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但是如果将生与死的关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论述的话,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认识。体会一下之前那句诗的意思,死亡即是奏响庄严歌曲,而人生只是歌曲之前的前奏曲。我们的一生难道就仅仅是短小而无足轻重的前奏曲吗?
聆听此曲,难以名状的震撼,甜蜜、美好、挑战、悲剧、希望,人生百味似乎都蕴藏其间。不得不感叹李斯特作为一个作曲家兼思想者对于人生的参悟,他处在一个最佳的位置阅读人生,并用一种最佳的手段记录人生,最后用这样一部作品去影响我们的人生。
乐曲由弦乐的两次拨弦开始,如此简单,就像每一个生命的开始。随后弦乐勾勒出了一个朦胧又带有些神秘色彩的形象,人生就在这混沌的状态中开始了。随着乐器的不断增加,音乐形象的逐渐清晰与明朗,引子达到高潮,人生的序幕就在紧接着的主部主题那温暖的春天中徐徐拉开。在这里,我们能从中感受得到人类的坚毅、英勇等英雄性的品格,它能指引着人们拼搏向上,勇往直前,创造丰功伟绩。当然,人生并不是只拥有这些,动人婉转的副部主题给出了答案。这里有爱情之甜、新婚之喜、天伦之乐等人生中最细腻的情感的捕捉,在逐渐演变成圆舞曲风格之后,这种悠扬甜蜜的美感更显示出作曲家对人生的乐观积极态度。反观拉马丁的诗句,并没有充分肯定生命的伟大,而是追求死亡之后的那些虚无缥缈的幻觉,无疑是消极的、悲观的。
生活总是要有波折的,人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体现在这些波折之中。乐曲的展开部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戏剧性的冲突,更为全面地刻画出人生的种种历程。态度决定一切,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你想到的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那么人生也就真的成为短小的前奏曲了;而当你坚定信念,用于挑战,那么人生终将精彩。当再现部响起的时候,雄伟、壮丽、辉煌的音乐贯彻耳边,人生这一短暂“前奏曲”行将结束,但却看不到丝毫的恐惧与忧愁,有的完全是慷慨与壮丽。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在这首乐曲里面也许应该颠倒为:“生如秋叶般静美,死如夏花般绚烂。”
不必太过于看重生,也无须太过于恐惧死,这首作品正是如此。拉马丁认为,生命之后,人生的篇章才开始书写,但是伟大的生命怎能被轻视,轻视生命的人又怎能得以永生。李斯特对生命的积极态度造就了与原作相不同的人生观,也给了后人们巨大的人生启示。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人生这首前奏曲也许短暂,但是如果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绽放得如夏花般精彩,那即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
斯美塔纳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第二首。
沃尔塔瓦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纳所作的最受欢迎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起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沃尔塔瓦河”也经常作为单曲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奏。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一条寒冷汹涌,而另一条温暖缓慢。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弦乐器奏出了宽广主题,小溪逐渐汇入大河,响起了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河流奔腾的主题,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这个主题充满了迷人的诗意,时而又有着史诗般咏唱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随后,沃尔塔瓦河流过了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中回响着。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沃尔塔瓦河流过了村庄,出现的是节奏轻快的波尔卡舞曲,表现了河两岸人民举行宴会的热闹场面。
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转弱。木管乐器宁激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音乐充溢着神秘幻想的色彩。优美动人虚无飘渺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地奏出,这是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鳞鳞月光下翩翩起舞。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地吹奏着流动音型,朦胧的月光倾泄,沃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着。黑夜将逝,表现沃尔塔瓦河的基本主题在黎明中出现。音乐渐强,乐队的全奏,铜管乐肆虐的喧嚣,木管乐尖锐的啸叫,描写了河流在圣约翰湍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终于,滔滔的河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冲出了险境,景色豁然开朗。沃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意气风发。大调的基本主题由乐队全奏着,显得更加宽广妩媚而感人至深,充满了欢乐利力量。
沃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莱德城堡,第一首交响诗中史诗般的“维谢格莱德”主题两次响起,这个主题象征着捷克人民的伟大和光荣,整部交响诗集也有机地贯穿在一起。最后,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流向远方……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显示了捷克人民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必胜的信念。
专辑曲目:
01. Berlioz - "La Damnation de Faust" Hungarian March
02. Schumann - "Manfred" Op115 Overture
03. Nicolai - "Die Lustigen von Windsor" Overture
04. Liszt - Symphonic Poem "Les Preludes"
05. Smetana - Symphonic Poem "Moldau"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