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mif 发表于 2024-3-31 09:33:39

C 弗里乔伊《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 2001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弗里乔伊《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 2001

专辑名称:Beethoven - Symphony No.9 & “Egmont”Overture
歌唱家:Irmgard Seefried(女高音)、Maureen Forrester(女低音)、Dietrich Fischer-Dieskau(男中音)、Ernst Haefliger(男高音)
演出乐团及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唱诗班
指挥:Ferenc Fricsay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58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463 626-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匈牙利指挥大师弗里乔伊与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唱诗班及几位著名歌唱家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传奇录音,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伟大的演奏之一。聆听这个版本,你会发现弗里乔伊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方面的表现在过去被严重低估了,整个录音节奏和动态变化很大,弗里乔伊对微妙节奏层次的处理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柏林爱乐乐团在DG公司的第一张立体声录音,更是DG公司在二战后首张以“黄色商标”发行的立体声录音唱片。由于弗里乔伊的录音作品弥足珍贵,这两部贝多芬重头作品的录音更是其中翘楚。弗里乔伊诠释的《第九交响曲》完全摒弃了德国乐团常有的缺点,将这部宏大的作品处理得波澜壮阔,注入了理性的思考与浪漫的激情,惊心策动了高潮迭起的气势,处处闪烁着“人类精神的火花”。而菲舍尔-迪斯考、西弗里德、海弗里格三人则构成了弗里乔伊合唱阵容的中流砥柱,精彩的演唱、特别是合唱进入前的一段男中音引子宣叙调,著名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的气魄使人为之一振。

========================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作于1819至1824年间。此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第二主题为bB大调,木管乐器显现出一丝悲凉的气氛。发展部为g小调,弦乐器紧张的搏斗将乐曲引发至高潮。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8拍,庞大的诙谐曲式。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压抑的背景后需要出现带有动力的谐谑曲,因此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们依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乐曲三声中部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D大调),和谐而具有舞蹈性,轻松而细腻。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题温文尔雅(D大调-G大调),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但乐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题之后,却出现了猛烈的号角声,说明革命尚未结束。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宣叹调),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响了欢乐主题,继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随后,乐曲转入bB大调,使歌唱声更富有活力。紧接着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待平息之后(D大调),合唱团闪现《欢乐颂》与《工人们团结起来》的旋律,将乐曲推向光辉灿烂的结尾。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
《“爱格蒙特”序曲》作品84,作于1810年。此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

此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整个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这一部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感觉。

第二部分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爱格蒙特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爱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

第三部分经过顽强的斗争,爱格蒙特不幸殉难。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主题中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荷兰人民为胜利而狂欢,英雄爱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这部序曲以英雄性的构思及严整、完美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交响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

专辑曲目:
01. Overture 'Egmont' Op.84 -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 Allegro
02.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03.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 II. Molto vivace
04.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0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 IV. Presto
06.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 IV. Presto - 'O Freunde, nicht diese Tone!' - Allegro assa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弗里乔伊《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 2001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