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蚂蚁飞起来 发表于 2024-4-14 08:07:00

B 明希《贝多芬 - 第五、六交响曲》 2005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明希《贝多芬 - 第五、六交响曲》 2005

专辑名称:Beethoven - Symphonies No.5 & 6
演奏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55
发行公司:Sony BMG Music
唱片版本:美国版SACD
唱片编号:82876-67898-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

法国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亦作 夏尔·孟许)1891年9月生于斯特拉斯堡,幼年随身为小提琴家的父亲学小提琴,后入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随普菲茨纳学作曲。毕业后到柏林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深造。明希是 20 世纪中最杰出的法国指挥家之一,但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地道的德国音乐世家,而他的出生地在 1919 年以前也是划归德国管辖的领土,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他也应该被算作是一位德国指挥家,更何况他在年轻时还一 直在德国的交响乐团中工作呢。然而,明希却又是一位真正的法国指挥家, 这一点不仅仅是他自己那样认为,更为使人深信不疑的是他对法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法国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解释。

明希在指挥时,动作极其轻松自然,在那令人十分舒服的韵律中,含有着非常丰 富的表情变化,当他的指挥棒敲下第一个击拍以后,音乐便随着他那极有控 制力的手势而不断地流淌了出来。

明希是一位风格异常鲜明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明快热情而又自然舒展,一般来说,他喜欢运用较快的速度和鲜明的力度对比,在指挥法国作品时,他十分善于把握乐曲的特色和尺度。

明希不但善于指挥法国作品,对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有着十分出色的演释能力,但他与纯德奥体系的指挥家之间仍有着许多不同,与他们相比,明希在德奥作品所特有的庄重稳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热情及活力,因此,在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中,他更加适合于演释像门德尔松这一类作曲家的作品。

明希是一个最善于挖掘和发挥管弦乐色彩的指挥大师,他对于管弦乐队的音色调配和力度控制,有着极其特殊的天赋和能力。小泽征尔在听完他所指挥演奏的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之后,曾经被他那出神入化的管弦乐色彩控制能力感动得激动不已,他曾回忆到:“我真不知这位老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拨弄出来的那样水粼粼的声音,这种将柏辽兹的音乐色彩精雕细磨得闪闪发光的技艺,使我的浑身都激动了起来,我实在没有想到,一首乐曲在经过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处理以后,竟会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小泽征尔的话是对的,他以一个优秀指挥家的眼光,发现了明希身上那无与伦比的天才,难怪他不管花费多么大的辛苦和周折,都非要当明希的学生不可呢。

===============================================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作品67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建立起丰功伟绩,这就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意蕴。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第一乐章,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第二乐章,凶残的命运终于露头了,它阴暗地、无休止地在各个调性上反复着,寻找着时机,窥测着空隙以闯入人的生活、主宰人的一切。接着,号角性音调响起,它在召唤人们奋起斗争。渐渐地,音乐的力度在减弱,音区频繁交换,音调低抑、不稳定,似乎是对斗争产生怀疑、动摇。突然,命运主题又凶猛地闯入,它粗野地呼号着,在大爆发的高潮中进人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重新回到第一乐章的音乐,但略有变化。在这里,命运主题仍旧四处蔓延,时而不安,时而跃跃欲试。突然,双簧管奏出一段缓慢而忧伤的音调。使它停下了脚步,这音调仿佛是对不幸命运的哀叹。随后,命运主题继续向前进行,试图主宰一切的势头愈发强烈。当第二主题奏响时,阴霾暂时消失。但厄运不肯罢休,直到强有力的坚定旋律把它吞没。乐章结尾,人与命运的搏斗更加激烈。开始时,命运主题以强的力度、宏大的音响傲然伫立,而后,号角性的音调奏响,它同小提琴奏出的不断上行的音流一起形成了一股驱逐厄运的力量。几经搏击,人还是没能摆脱凶狠残酷的命运,音乐在命运主题不可一世的锐气中结束这一乐章。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德国思想家恩格斯评)
“贝多芬用c小调来体现英雄……来呈现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时他拒绝任何妥协。”(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查尔斯·罗森评)
“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
“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德国文学家E. T. A.霍夫曼评)
“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像自然现象一样产生新的敬仰和惊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存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德国音乐家舒曼评)

============================================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贝多芬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遗书”,当时他几乎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常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剧《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
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柏辽兹在其对贝多芬交响曲的分析论文中对《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一令人惊叹的图景,应该由普桑设计,由米开朗基罗执笔……那些伟大、崇高而美丽的古代诗篇,在这一音乐的奇迹面前也变得苍白!……把脸藏起来吧,可怜的古董诗人们,可怜的凡人;你们中规中矩的语言,尽管纯净和谐,却也比不过声响之艺术。……是的,伟大而可敬的诗人们,你们被打败了。”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1. Allegro Con Brio   
02. - 2. Andante Con Moto   
03. - 3. Allegro   
04. - 4. Allegro   
05. Symphony No.6 in F Op.68 "Pastoral" -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06. - 2. Andante Molto Mosso   
07. - 3. Allegro   
08. - 4. Allegro   
09. - 5. Allegrett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明希《贝多芬 - 第五、六交响曲》 2005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