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又如何 发表于 2024-4-20 08:38:22

B 希拉里·哈恩《巴黎》 2021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希拉里·哈恩《巴黎》 2021

专辑名称:Paris
演奏家:希拉里·哈恩(Hilary Hahn)
协奏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指挥:米柯·弗兰克(Mikko Franck)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小提琴
录音时间:2019.2(Rautavaara)、2019.6、巴黎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00289 483 9847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音诗》的灵感来自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他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近郊度过。但肖松的音乐却没有任何文学结构,而是在忧郁的情绪和火热的爆发之间游离。1897年4月,比利时演奏家欧仁·伊萨伊首次在巴黎演出《音诗》,受到热烈欢迎。两年后,肖松骑自行车遭遇事故而丧生。

普罗科菲耶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不久,他修改了乐谱,在离开祖国流亡纽约前完成了这部作品,之后客居巴黎。直到1923年10月,这部作品在巴黎歌剧院举行了迟来的首演。“这是一首打破常规的协奏曲,是我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我有时觉得自己在赛马场上,有时又觉得自己漂浮空中。它是多变的……不断地变化。作为一个听众和演奏者,它让你时刻保持清醒。”

除了反映希拉里·哈恩与巴黎长期以来的联系,这张专辑饱含她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米柯·弗兰克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精神。正如她所说,在这里也可以听到,当他们一起演奏时,“音符就像对话一样流畅,音色凝聚,情感紧密而不夸张。”

==========
肖松《音诗》作品25,作于1894-1899年。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此曲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作于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在此曲中作了颇多大胆的尝试,三个乐章不按快—慢—快结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柔和如歌的慢速主题为主,第二乐章不用惯常的慢板,而是快速度的怪诞式谐谑曲。同时,他更多方探索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种种可能性,发展出不少富有独创性的技法,得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令人头晕目眩的高速乐句与拨奏,从模糊的滑音到极度清晰,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到无比通透的泛音,还有富有诗意的抒情咏唱,无比清新的色彩效果,都全用到这部作品中,为整部作品增添不少魅力。这些新颖技巧和音响效果,也就让这首乐曲充满各种对置对比,如美丽的幻想、大自然的崇高,与尖锐的怪诞形象对置,抒情与诙谐的对比。曲中虽有尖刻怪诞效果,但整体上,全曲仍是以抒情的音乐形象主导着发展,散发着深刻感情和乐观肯定精神。

第一乐章,小行板。呈示部的抒情主题质朴、鲜明和诚挚,旋律气息宽广,伴奏和声的色彩变换,对位效果的重叠、模仿呼应的精确变化,都将基本主题的幻想性形象大大加强。这个抒情主题纯朴真挚,独奏者是整个乐队的成员之一,并非和乐队对峙,而是和乐队相互结合在一起。随后的连结段,技巧难度更高,调性频繁转换,藉此导入形象可怖,神怪奇幻的第二主题,满是曲折的半音进行、处处是跳跃和倚音的独特效果,一瘸一拐的古怪畸形人,而与此相对的是摇篮曲式节奏的伴奏和声,催人入梦,带着温柔色彩,犹如幻梦一样。呈示部在小提琴火焰般的辉煌乐句结束后,进入有不少创新想象的发展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本质在发展部中都有变化,速度亦不断加快,抒情主题变得不可复识,并消失在快速乐句中;神怪奇幻的主题同样在有如急流的小提琴独奏声中被吞掉。发展部最后出现粗鲁、讥嘲、尖刻的声音,抒情主题转到乐队声部,更为粗鲁,原有性格已尽失。再现部重现的抒情主题,由乐队奏出,独奏小提琴则在很高的音区加上弱音器,奏出像晨曦中的阳光一样闪烁变化的乐句相伴,抒情旋律有如阳光焕发,整个再现部省略第二主题和结尾段,最后有力地展示充满美丽幻想的乐观音乐。

第二乐章,谐谑曲,回旋曲式结构。极其活泼。技巧性音乐,兴致勃勃,十分活跃,谐谑性的情调,像恒动曲般推进,结合了尖刻音调和插入恶作剧般的幽默。基本主题上行半音构成,节奏明确,充满青春朝气,乐句轻快飞跃,突出的重音和敲击,性格滑稽和幽默。回旋曲中的两个插段,并无这种欢愉性格,更多的是像第一乐章发展部恶魔般的尖刻笑声和讥嘲;第一个插段,独奏小提琴的音响显得特别尖锐,第二个插段则用靠近琴马的演奏法展示恶魔冷酷的形象,并掀起高潮。

第三乐章,中板,复三段式结构。重现抒情平静和明朗的幻想形象,基本主题在情调、调式,及和声构成方面,都接近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乐队演奏此一乐章的基本主题,而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在最高音区演奏第一乐章阳光般灿烂的第一主题,技艺精湛地将此两个抒情主题融合,描绘出有如阳光普照的春天。独奏小提琴以饱满的音响表达美丽而崇高的感情。乐章中有一段是诙谐的游戏,出现机械般的乐句。乐章尾声扩展,结束整部作品。

==========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1928年10月9日-2016年7月27日)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之后芬兰最出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曾跟随美国作曲家佩尔西凯蒂、塞欣斯、科普兰等学习。早期采用序列主义技法创作。但后来形成了独特的空灵、脱俗的风格。他的著名作品包括交响曲、歌剧(其中《文森特》讲述荷兰画家凡·高的故事),以及“鸟鸣协奏曲”《北极之歌》等。代表作至少八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其中钢琴协奏曲三部),铜管《我们时代安魂曲》,歌剧《文森特》等,鸟鸣协奏曲《北极之歌》。

专辑曲目:
01. Chausson / Poem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25   
02. Prokofiev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D major Op.19 - 1. Andantino - Andante assai   
03. Prokofiev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D major Op.19 - 2. Scherzo. Vivacissimo   
04. Prokofiev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D major Op.19 - 3. Moderato - Allegro moderato - Moderato - Piu tranquillo   
05. Rautavaara / Deux Serenades - 1. Serenade pour mon amour. Moderato   
06. Rautavaara / Deux Serenades - 2. Serenade pour la vie. Andante assai - Comodo - Agitat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希拉里·哈恩《巴黎》 2021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