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计算机 发表于 2024-4-25 08:49:43

B 【第四辑】傅聪《肖邦作品·哥伦比亚录音全集》 2021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第四辑】傅聪《肖邦作品·哥伦比亚录音全集》 2021

专辑名称:Fou Ts'ong Plays Chopin - The Complete CBS Album Collection cd04
钢琴家:傅聪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79
发行公司:Sony Music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199439913092-04(CBS 61857/6186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傅聪演奏肖邦《第二、三钢琴奏鸣曲》。

==========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9年,当时肖邦在马略卡岛疗养结束,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面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此曲是肖邦较为大型的创作里最为强而有力的一部作品。尽管由于作品里那毫无目的的愤怒而使之无法成为一部催人向上、激励人的思想情操的作品,然而,这部作品里却的确蕴涵着一股巨人般的,强烈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一乐章,降b小调,2/2拍,极慢板-快一倍的速度,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 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到了呈示部,突然冲破了平衡,结束在降A及降D音的不协和的属七和弦上。展开 部先对第一主题进行展开,较为接近即兴曲,之后,第二主题以降B大调出现,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 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第二乐章,降e小调,3/4拍,谐谑曲,三部曲式。以阴郁开头,情绪逐渐高涨加强其恐怖的气氛。尼克斯说:“犹如低云密布, 雷鸣隆隆,狂风咆哮的感觉。尤其是后面的六度和弦的连续半音阶,更是明显地把这种气氛描绘出来,使听着心生恐怖。”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降b小调,4/4拍,慢板。这首进行曲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部分,是肖邦于 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进行曲的开始部分是在低音部模仿送葬队伍即将出发时,丧钟的低鸣。卡拉索夫斯基说:“象这样的送葬进行曲,是把全国国民的痛苦及悲叹反映在他的内心,才能写得出来。”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进行曲部分,又一次将人们带入悲伤的情景。最后音乐逐渐消失,犹如送葬队伍走远,直至远去,留下的是虚无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的状态。

第四乐章,降b小调,2/2拍,急板。全曲由始至终都是齐奏的三连音,奏出七十五小节犹如在废墟那种孤独感觉的不可思议的音乐。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基本上齐奏同音。”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 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题献给波尔德伯爵。这部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基本情调是明朗的抒情,其发展的结果是欢乐的、乐观的和肯定生活的。其规模更壮大,是肖邦作品中最大型的乐曲,更富于有机的同一性,包含了肖邦的各种才智。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肖邦在这里使用了非常丰富的主题素材,以致尼克斯认为“足够多数作曲家作成数乐章的乐曲”。第一主题具有非常容易发展的材料,作品开始是在进行曲风格的和弦支持下重重的奏出,是肖邦特有的那种刚毅果断的形象。激昂的“呼声” 与严峻、有力的进行曲音调交替出现。随着半音阶的出现,加入了悲叹、苦闷的情绪。这是苦痛和心慌意乱的形象,与第二主题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当美丽崇高爱抚似的第二主题呈现时,在柔和的、夜曲式的琶音伴奏背景下,真挚如歌的旋律显得特别动人。它冲破了苦闷,使悲叹也烟消雾散。哈涅卡称这个旋律为“早晨的清香”,它扩大后,变成了“玫瑰花园”。展开部中对两个主题均进行了发展,这在肖邦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做法。在再现部中,只重视了第一主题的一部分,很像一首爱的抒情诗。其尾声很短,其中喜悦的心情和力度急速增长,最后是几个响亮的、凯旋的和弦。这个简短的结尾预告了末乐章豪迈、乐观的尾声。

第二乐章,谐谑曲,甚快板,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是优雅而轻快的,相当有自制力的谐谑曲。优美的八分音符在上下左右无休止地来回运动,没有任何疲倦的感觉。其头尾两段均匀、轻盈、快速的进行造成一种印象,好像在听众眼前闪过一些虚无缥缈的明朗的形象。这个主题与第 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有联系。中段是对谐谑曲部分的应答。严谨质朴、圣咏般的和声,庄严宽阔的基本旋律,并与之相呼应的、柔和真挚的内声部音调,这一切都表达了凝神沉思、安详平静的心情。中段中间出现了好像从远处传来号角般的八度,添加了一丝惴惴不安之情,但立刻又回复了宁静沉思的气氛。这是思想感情十分深刻 但表现得非常含蓄的意境。肖邦在这段音乐中刻划了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的崇高静穆的感情。哈涅卡形容这个乐章“犹如被微风吹着的山茱萸,急躁、可怜,又轻快 地摇摆”。

第三乐章,广板,B大调,4/4拍,三部曲式。这是另一组明朗的、浪漫的形象,有夜曲的特征。乐曲最初的四小节把坚定不移的、同度进行的“呼声”与温柔如歌的“回答”作了一个戏剧性的对比。主部是崇高、纯洁、静穆、庄严的化身,使人想起《c小调夜曲》作品48-1,清晰的 旋律线条由匀整得几乎象进行曲一般清晰的伴奏衬托出来,当然它是沉思性质的,没有《c小调夜曲》的凄厉悲壮。E大调的中段冗长而甜美,圣咏般的和声与谐谑 曲的中段遥相呼应。这个音乐形象的“田园性”是毋庸置疑的(与其同类的是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清晨》)。与其说是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不如说 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比起凝神沉思的主部来,这个中段有更多的真挚的抒情、浪漫的默想和梦幻。再现部中变形的伴奏使其更加明朗、清彻。出色的尾声是肖邦 真正“象说话般”的喧叙调。这是沉思的主部的结论,简短扼要,但有一缕哀愁。肖邦与乔治·桑二人当时陶醉在甜蜜的爱河中,充满了幸福。尼克斯对这段音乐解说:“这中段令人想起,在很长的美丽的梦中某处,忽然觉醒,有作者自己 恍惚的容貌。与其说这是作曲,不如说它是幻想更为恰当些。”同时也有人对这段音乐持不同看法:“这段广板可以说是肖邦缺乏幸福的灵感最适当的例子。旋律有 着凡庸的感觉,而且低音部的伴奏型是跳跃的,非旋律型的。”

第四乐章,甚急板,b小调,6/8拍,回旋曲式。终乐章不但华丽而且充满热情,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的几个小节打破了笼罩在谐谑曲和广板的安详、抒情的气氛。开始的几个威风凛凛、号召性的和弦给主题的出现作了准备。第一主题决定了末乐章的基本性质,它激昂又坚决,节奏平稳坚定,音调雄壮有力、坚韧不拔,但捎带惊惶不安的色彩。起初它镇静沉着,低沉隐约,可是马上变得精神奕奕,织体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这个第一主题和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都是这部奏鸣曲最具有戏剧性的音乐形象。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主题有两个:其一是庄严巍峨、欢欣鼓舞的军号声般的主题;其二是轻盈的、谐谑曲风味的、优雅的音阶式经过句音流。肖邦用浪漫派自由的手法来处理了回旋曲的古典结构,用回旋曲的形式来展开这些音乐形象。肖邦使第一主题的每一次出现在戏剧性上都有所加强,使它越来越坚毅、热烈、悲壮。这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庄严巍峨、光彩夺目、欢度胜利的大调性的尾声,犹如震撼山岳的欢呼声。有人引用李斯特的话:“令人感到努力多于灵感”而不重视本乐章的价值。其实这是肖邦作品中,在构造、内容方面都是最富丽堂皇,最伟大的。

专辑曲目:
01.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1.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2.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2. Scherzo - Piu lento - Tempo I   
03.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3. Marche funebre. Lento   
04.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4. Finale. Presto   
05.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1. Allegro maestoso   
06.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2. Scherzo. Molto vivace   
07.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3. Largo   
08.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4. Finale. Presto non tant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第四辑】傅聪《肖邦作品·哥伦比亚录音全集》 2021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