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夫多夫 发表于 2024-4-27 08:45:00

C 阿劳《阿劳遗产:舒曼》CD1. 2003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阿劳《阿劳遗产:舒曼》CD1. 2003

专辑名称:Arrau Heritage: Schumann cd1
演奏家: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66-1974
发行公司:Philips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75 286-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阿劳演奏的四部舒曼钢琴独奏作品:1、《阿贝格变奏曲》,1970年10月在德国柏林录制;2、《蝴蝶》,1974年3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录制;3、《C大调幻想曲》,1966年9月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录制;4、《夜曲》,1971年4月在德国柏林录制。

============
《阿贝格变奏曲》作品1,作于1829-1830年,于1831年出版,题献给阿贝格女伯爵,以题献阿贝格伯爵夫人为名,实为献给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Meta Abegg, 是舒曼在曼海姆的一次舞会上认识的一位少女)。

而“阿贝格”这五个字母——ABEGG 正好也等于音乐中一连串上行音符 A-B-E-G 。这个主题开始是以活泼的上行八度音出现,接下来是一连串的转位。

这四段变奏的节奏稳健且优雅,分别以胡梅尔、菲尔德及幻想曲风写成:前三段变奏都保持与主题同样的节拍,第四段则一转成为炫技风格。其演奏要求的是敏锐与灵巧的音色变化。

《阿贝格变奏曲》在舒曼的作品中的地位是难以估量的。他以后的音乐创作中继续采用音乐文字游戏作为灵感的源泉。这首作品可谓舒曼钢琴创作的“前奏曲”,它为舒曼奠定了钢琴音乐大师的坚实基调。

============
《蝴蝶》作品2,作于1829-1831年间,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蝴蝶”之名,是来自舒曼读过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幼虫之舞》,写的是一个假面舞会的事;舒曼有感于书中主人公的情感,想象着许许多多蝴蝶从虫蛹里蜂拥飞出,如同他心里飞奔而出的乐思——这就是《蝴蝶》的得名。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音乐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类似圆舞曲和波兰舞曲的风格,整体上是假面舞会的热闹、生动、嬉戏的气氛。有些段落也有轻盈飘动,如同蝴蝶翻飞的形象。每个曲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
《C大调幻想曲》作品17,于1836年动笔,两年后完成。乐曲采用了多乐章奏鸣曲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舒曼固有的幻想性和诗意因素。舒曼独特的创作才华与人格魅力在这首作品中凝聚交织,滚滚乐思化为炽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舒曼在创作《C大调幻想曲》时正经历着两件事:其一是为正在波恩建设的贝多芬雕像工程捐款,其二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受到克拉拉父亲的阻挠,为此深感苦恼。这些因素在这首作品内容上均有体现:即拥有贝多芬式的构思宽广、感情深邃、形象丰富多样,又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克拉拉深深的爱恋与内心的激荡。双重的性格使得作品格外的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第一乐章,“保持幻想和热情”,回旋奏鸣曲式。在流动音型之上,第一主题气势宽广、热情洋溢,不尽的思念之情滚滚涌来,极具浪漫性。经过激动不安的短乐句连接递进后,如歌般平静的第二主题静静流淌出来,氛围优美而缠绵,下行动机又如声声叹息,随即进入安详之中。强奏的出现打破了冥想,第一主题在此不完整重现,模进乐句不断积累力度,以最热烈的激情结束呈示部。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中一个三拍子动机作为核心进行变化,从寂静舒缓开始进展至动荡不安,继而热烈激昂,织体加厚,色彩丰富。第二主题在高声部清新地漂浮,带来遐想般的感受。接着是一段谐谑特征的短促乐句推动三拍子动机强劲地重现,之后归于宁静。再现部依然以打破冥想开始,先重现连接部分和第二主题,然后宣告般地回顾第一主题,再次表达深深地思念。尾声引用了贝多芬歌曲《致远方的爱人》的旋律,以极弱的力度消失在梦幻般的意境中。

第二乐章,“精力充沛的中板”,三段曲式。第一段,第一主题体现英雄精神,庄严规整,热情有力,气势豪迈。第二主题轻巧跳跃,浮点音符结合第一乐章思念动机构成复调性织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特征。接着第一主题再现。第二段,第一主题沉静抒情,转入一片遐思之中,对爱人的思念挥之不去。第二主题采用连音和断音相对比的手法,带有谐谑特性。第三主题类似第一段第二主题,浮点音符动力再起,气势渐强,驱散心头的愁云,不可遏止地重新回到英雄气概之中。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两个主题依序呈现后进入宏伟的尾声,跳跃性动机极为热烈而辉煌。

第三乐章,“慢速,以轻柔的音色”,二段曲式。第一段,在柔和的分解和弦序奏后,深情舒缓的第一主题在低声部奏出,高声部以第一乐章思念动机的华丽变形予以对位,就像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祝福。接着的下行音阶与不谐和和弦叠进则体现出情绪的波澜起伏。序奏再次出现后,开朗上扬的第二主题与序奏几次交替。随着变调展开,渐强的三连音逐步地积累音乐气氛,直至以灿烂的歌颂乐句放声赞美生活和爱情。第二段变化再现第一段。第一主题只是展示了几次下行音阶的动机,而第二主题的完美呈现则又一次带来辉煌的赞颂。进入尾声,来自第一主题的一个动机分别在高、中两个声部吟唱,优美的六连音延续着,终于慢下来、静下来,以轻轻的弱奏结束。

===========
《夜曲》钢琴套曲,作品23,完成于1839年。据舒曼自述,他在创作此作品时,时时出现远方的哥哥病危的预感。而更大更直接的来源还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小说集《夜间故事》,书中将人类黑暗面作为描述中心,充满讽刺意味,色调暗淡。这种浪漫和臆想的文学倾向对舒曼的影响极其重大深远。然而《夜曲》并不是照搬小说内容,它依然还是舒曼印象中的发生在夜晚的四幅画面,是从特定角度用音乐展现的生活场景。一共四首小曲的性格也是忧郁、讽刺、开朗、朴实等等的对比。

一、“葬礼进行曲”:基本主题沉郁而庄重,节奏均衡,描绘出葬礼队伍由远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低音下行伴奏增加了黑暗和低沉的色彩。基本主题共有四次呈示,中间插入了几个对应旋律。在保持进行曲结构基础之上,乐句出现连贯性和歌唱性,而调式的不稳定产生一种飘移感。主题最后一次重现时运用变奏手法,音响逐渐增强,情绪激烈悲恸。尾声力度渐弱,送葬的人们已经远去。

二、“奇怪的伙伴”:结构为ABA。A段基本主题是下行流动的乐句,刻板而略显怪诞的音调形象地刻画出一位举止滑稽可笑的人物,并带有善意的嘲讽。接着是主题动机的变调展开和再现。B段为过渡段,大量跳音的运用,使音乐更加的活泼、俏皮。A段进行简要的重现。尾声基本主题动机精神饱满而得意洋洋。

三、“夜宴”:基本主题为带切分节奏的三拍子圆舞曲,气氛欢腾而喧哗,生动展现出一场华丽盛宴场景。基本主题共有三次呈示,中间插入了两个插部。第一插部由连贯的快速音符组成,描写了夜幕的神秘感和朦胧感。第二插部是具有弹性的调音序列,活泼之余尽显动感和力度。基本主题最后再现后,进入快速飞旋的结尾。

四、“夹有独唱的轮唱曲”:在类似吉它音型的伴奏下,一首优美安静、带有思念与幻想之情的歌曲缓缓响起。中间对应旋律上下行游走表达出心里跌宕起伏的变化。结尾速度更为缓慢,带有十分的感慨。

专辑曲目:
01. Abegg Variations Op.1 - Thema
02. Abegg Variations Op.1 - Var.1
03. Abegg Variations Op.1 - Var.2
04. Abegg Variations Op.1 - Var.3
05. Abegg Variations Op.1 - Cantabile
06. Abegg Variations Op.1 - Finale Alla Fantasia
07. Papillons Op.2
08. Fantasy in C major Op.17 - 1. Durchaus phantastich und leidenschaftlich vorzutragen - Im Legendenton
09. Fantasy in C major Op.17 - 2. Massig. Durchaus energisch - Etwas langsamer - Viel bewegter
10. Fantasy in C major Op.17 - 3. Lento sostenuto. Il tutto piano - Poco piu animato
11. Nachtstucke Op.23 - 1. Mehr langsam, oft zuruckhaltend
12. Nachtstucke Op.23 - 2. Markiert und lebhaft
13. Nachtstucke Op.23 - 3. Mit grosser Lebhaftigkeit
14. Nachtstucke Op.23 - 4. Ad libitum - Einfach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阿劳《阿劳遗产:舒曼》CD1. 2003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