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yop 发表于 2024-4-29 08:49:38

C 伯恩斯坦《贝多芬 - 第一、二交响曲》 1986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伯恩斯坦《贝多芬 - 第一、二交响曲》 1986

专辑名称:Beethoven - Symphony No.1 & 2
演奏乐团: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
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
发行公司:CBS
唱片版本:荷兰版
唱片编号:MK 4221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二交响曲》、《斯蒂芬王序曲》。《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

==============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作于1794至1796年。此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此曲的和声手法、浓重的管弦乐笔法,呈示部结尾处的定音鼓,第三乐章中行进级攀登的曲调、疾快的速度、突然的转调,恶作剧式的休止符,这一切都处处隐伏着未来贝多芬的所有因素。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价:这是一首年轻人对自己的梦境微笑的诗篇。它是欢快的、懒散的;人们能从中体会到对快乐的希冀和渴望。(但在引子中的某些段落中,在快板的阴郁低沉的乐声中,在荒诞的喈瞎曲里,人们激动地感受到这位年轻作曲家身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人想起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那双婴孩的眼睛中已可窥到未来的悲剧。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引子,主题是舞蹈性的。第二主题是双簧管和长笛的对答。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仍按奏鸣曲形式写成。乐章的气氛宁静、幽雅,是多情善感的表现。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实际是诙谐曲,有极快的速度,频繁冒出的节奏重音,瞬息休止的与急剧的力度对比。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回到模仿海顿:奏鸣曲——回旋曲的曲式,充满欢乐的喜剧性,似乎充满了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笑声。

=============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作于1802年。此曲充满着宁静幻想的诗情、歌唱般的情调,具有一种美感,是贝多芬献给挚友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音乐里充满了对于幸福的坚决信心。到处是沸腾的生活,所有的忧愁被贝多芬无可抵抗的力量一扫而空。贝多芬在这部作品里告诉人们,他不能够向灾难屈服。他渴望生活,他对一切都充满着美好的希望,他说:“如果人能够生活上千百次,那多么美好啊!”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它更富有内涵和哲理,在艺术性上,虽然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

第一乐章,极缓慢的引子。它庄严、明朗,富有色彩。主部为D大调“灿烂的快材’,雄伟壮丽。第一主题由全体茁乐器奏出,表现了一种刚强无畏的精神,似乎以一种疑问的口气在问:“生活的前途怎样?”接着乐队全奏出强有力的答句,表现了奋勇前进的态度。随后一个小结尾,呈示部就结束了。第二部分是展开部,在这里可以听到第一主题的发展和第二主题的变形。再现部中所有的主题再次出现,经过一个较长的结尾,音乐在响亮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A大调,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慢板乐章,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美好幢憬。 第一主题是由弦乐奏出抒情、优美且魅人的曲调,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这是抚慰般平和的旋律。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主,艳丽、爽朗。再现部变换了乐器,造成华丽的高潮。这是歌曲般典雅的乐章,洋溢着崇高的感情。

第三乐章,快板的诙谐曲,D大调。诙谐曲大体上继承了小步舞曲的曲式和节奏,但速度却快得多。这是充满愉快嬉谑之情的乐章,由主部和中段构成。诙谐曲主题仅由三个音反复而成,却显得五光十色。中段是民谣般流畅的曲调,最后又回到开头的诙谐曲主题上。

第四乐章,终曲,非常活泼的快板,D大调。它充满愉快的气氛,具有满怀信心、勇往直前的精神。乐章一开始是生气勃勃的第一主题:接着是抒情的第二主题。在这个乐章里,作者创造了一种富于战斗性的力量,告诉人们:“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
《斯蒂芬王序曲》作品117,完成于1811年。此曲是为在布达佩斯落成的新德国剧院的庆典仪式创作的,题献给当时匈牙利的统治者斯蒂芬亲王。虽然这部作品创作于贝多芬的“第三创作期”,但它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轻快的节奏。这部作品另一个受人瞩目的方面是贝多芬使用了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曲调,这种作曲手法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非常少见,但在以后的浪漫派作曲家创作时却经常见到,比如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

《斯蒂芬王序曲》采用的是自由的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乐队奏出了四个长音,但马上就被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木管旋律接了过去。这段木管旋律来得有些突然,也使音乐带上了些轻快幽默的色彩。这就是音乐的引子部分。乐队奏出了一个带有匈牙利舞曲特色的主部主题。它抑扬顿挫的重音和其中蕴涵的力度随之得到了发展。由木管乐器奏出了副部主题。这是一支复调旋律——上边是轻快的小舞曲,下面是规矩大方的正步舞蹈。直接接上了音乐开头的引子部分。这可以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发展部。但由于它过于短小简练,音乐没有什么新发展,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这部作品省略了发展部,只是用这段音乐作为呈示部与再现部的连接段。再现部之后接尾声。这时开头引子部分的单簧管又出现了,随后贝多芬将引子主题、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的两支旋律等统统糅合在一起,形成辉煌的高潮。这种将从前出现的所有音乐动机糅合在一起的技巧,后来在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末乐章和我国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也曾用过。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1.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 brio
02.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2.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03.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3. Menuett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4.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4. Finale - Adagi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5.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 1.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 brio
06.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 2. Larghetto
07.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 3. Scherzo - Allegro
08.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 4. Allegro molto
09. Overture To King Stephen Op.11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伯恩斯坦《贝多芬 - 第一、二交响曲》 1986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