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一辑)6CD. 1998 [FLAC+CUE/整轨]
【现场录音】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一辑)6CD. 1998
专辑名称:Mahler - The Complete Symphonies & Orchestral Songs Vol.1
歌唱家:Thomas Hampson、Andreas Schmidt(男中音)、Christa Ludwig(女中音)
Barbara Hendricks、Helmut Wittek、Lucia Popp(女高音)
演奏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艺术歌曲
录音时间:1988-1991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盒装版
唱片编号:459 081-2
专辑介绍:
这套6CD合辑是伯恩斯坦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一至第四交响曲》;与几位歌唱家合作,演唱艺术歌曲集《旅人之歌》、《少年魔法号角》。
20世纪70年代中期,伯恩斯坦开始与DG签约录制一系列的马勒作品,这时与他合作的乐团不仅有纽约爱乐乐团,还有维也纳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等欧洲乐团。而马勒的交响曲也已成为世人接受的经典。甚至比布鲁克纳更为流行。按照评论界的说法,尽管当时伯恩斯坦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尽管他的那些廉价版的唱片在青年一代当中仍有很好的销路。但他的马勒唱片已不再具有1960年代那样广泛的市场效应。
到了1980年代,随着伯恩斯坦健康的不断恶化,他开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一时期他在DG重录的马勒《第二交响曲》节拍明显地趋于缓慢。他想找回他过去的影子,但又不自觉地一再忽略弦乐群中出现的错误。1990年8月,伯恩斯坦在唐格坞音乐节5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演绎,人们发现他几乎无法站在指挥台上,乐队有意放慢了速度,跟着他完成了整个演出。两个月之后伯恩斯坦永远离开了人世。
他的逝世打断了他希望第二次录制他所喜爱的《马勒交响乐全集》的计划,但值得庆幸的是,DG公司找到了伯恩斯坦中年时期在奥地利录制的马勒《第八交响乐》,这是他1975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母带,连同他早些时候在DG录制的其他马勒交响乐,DG最终在1999年推出了伯恩斯坦的第二套《马勒交响曲全集》。整套唱片共16张CD。2005年又据此推出3辑一套的简装版,在这两套专集中都包括了1974年伯恩斯坦在维也纳Konzerthaus指挥演出的马勒《第十交响曲》。
对于马勒,伯恩斯坦坚持认为其音乐所具有的两面性;信仰与怀疑,基督与犹太,天真与世故。虽然之前有瓦尔特、克伦贝勒、米托布拉斯等人的努力,但人们对马勒的音乐仍然心存疑虑。伯恩斯坦用他充满特性的演绎改变了这一切,这些演绎让人们意识到了过去的忽略。马勒就像一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按照伯恩斯坦的观点,正是19世纪后期趋向衰退的古典浪漫与20世纪初兴起的无调性与不协和造就了马勒的音乐。虽然这些音乐中过度连续的音长让人难以捉摸,和谐与不协调的混合冲突不断,但它隐含的奇妙艺术结构和思想实质却是不能忽略的,德奥古典音乐正在从巴赫转向瓦格纳。
青年时期的伯恩斯坦锐气十足,狂风暴雨般无所顾忌。人到中年,再来倾听他录制的唱片时就会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小心翼翼地避开肤浅的华丽。这种演绎方式后来成为很多指挥家追求的目标。但伯恩斯坦毕竟是位有个性的指挥家,他在每一小节当中都注入了他个人的烙印,他把马勒的作品当成了他自己的作品来演奏。尽管如此,他还是成功地阻止了舆论对他的小心眼挑剔,他在1980年代录制的马勒《第一和第五交响曲》以其少有的精致获得普遍的好评。至于《第四交响曲》,鉴于他1960年代那套唱片中多少有些遗憾,因此伯恩斯坦的这个版本应当说好过原先的演绎:光焰四射的弦乐几近完美,他的童声三重唱塑造的意境美妙无比,启用青年女高音海穆特·维特克(Helmut Wittek)的演唱后来也被证明是个成功,甚至有评论认为她在这个位置上的表现好过克伦贝勒版(EMI 4/89)中的伊丽沙白·斯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和索尔蒂版(Decca 8/84)中的卡拉娃(Kanawa)。
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1988年合作录制的《第六交响曲》是他所有录制过的马勒“六交”中最为出色的版本。之前他曾对第一乐章中持续的张度有过担心,但这种担心看来有些多余,第一乐章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力度上都毫不逊色于他1967年在CBS那个倍受欢迎的录音。DG的录音虽然不是十分自然,但其录音技巧确实是了不起的:与众不同的音场和气魄透射出清晰的解析力。众所周知,处理马勒交响曲中的那些含义各异的高潮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DG的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伯恩斯坦个性十足的谐谑曲(Scherzo)听起来有些冷漠,但接下来的行板(Andante)甚至比起卡拉扬同在DG的录音还更加感人。此外,伯恩斯坦的结束也是与众不同的,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投入强烈的热情来结束这部交响曲。因为以往通行的做法总是以沉稳和严谨来结束的。这种学院式的演绎方式我们可以在另一位公认的马勒专家克劳斯·腾斯泰特(Klaus Tennstedt)的演绎中听到。
这套专辑的《第二、第三和第七交响曲》是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完成的。录音地点选在纽约的艾弗里·费希尔大厅(Avery Fisher Hall),由于费希尔大厅录音环境的关系,工程师们想尽办法对可能引起共鸣的地方都作了技术处理,但比起前几部交响曲来,整个录音听起来仍然有些“鞋盒效应”。演奏方面,伯恩斯坦采取放慢节奏的方式以避免声音的过分混响。这样下来,他的《第二交响曲》达到了创记录的93分55秒,而第三交响曲则更是高达105分50秒。当然伯恩斯坦本能的情绪化演绎无形中催生了这部马拉松式的版本。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在伯恩斯坦的音乐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这部交响曲是马勒最为痛苦和最不妥协的作品,“我们成熟的标志在于我们接受死亡,但是我们仍然探寻永生”。马勒对死亡的确感到困惑,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全部。伯恩斯坦希望他能够找到包含在这部交响曲中的所有生与死的信息。结束乐章的柔板是马勒最后的赞美诗,它乞求生命的复活。这个乐章也是伯恩斯坦最为喜爱的乐章,他把它比作马勒个人对古典德意志浪漫音乐的告别,一个对世界长达30分钟的告别。在它最后的几分钟里,音乐几乎就要停顿了,极其缓慢的速度简直让你有些喘不过气来,因为死亡即将分裂,它正在向世人传达一种崭新的音乐信号,也许这就是马勒所探寻的永生。
============
《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
第一乐章,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泛音A持续音上,首先由大管、短笛奏出下行四度动机,待到小号产生动机时,圆号奏出优美的旋律,单簧管奏出下行四度动机以模拟杜鹃叫声。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呈示部演奏两次。第一主题为D大调,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之后由小号奏出(发展至A大调),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第二主题为A大调,轻快的弦乐搭配亮丽的木管,构成了美妙的画卷,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是,铜管乐器奏出了第一主题旋律与之对位。在结束呈示部之前,下行四度动机再一次出现。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小提琴、竖琴奏出a3音),长笛奏出了第二主题旋律,双簧管的和弦表现田园性的安详,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圆号将乐曲带到D大调,长笛再一次奏出第二主题旋律,大提琴依然乘着歌声的翅膀。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在降A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旋律,之后分别转入F大调、f小调。高音乐器在上行发展,终于跳进还原A音,小号以ff力度奏出了引子中的信号动机,引入D大调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与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4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5个乐章的演奏。
第三乐章,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布鲁克纳式的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两支双簧管奏出了乡村舞曲主题,之后由小提琴奏出。在主题重复后,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特别的音响不断调弄。三声中部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圆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
第四乐章,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d小调,三段体,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敲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又名《约翰弟》、《两只老虎》,由歌曲的大调色彩变为同主音小调色彩)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 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d小调,并不时加入机械的打击乐器伴奏),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G大调-弦乐与木管奏出)。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绝望的主导动机(并以低沉的吊钹做伴奏)。
第五乐章,标示为“如暴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在第三乐章吊钹的轻微演奏后,突然强奏,惊醒听众。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在渐弱过程中,长号的动机依然存在余韵,并由F小调转为降D大调,小提琴在圆号伴奏下奏出了忧郁而惆怅的旋律,这段旋律后,单簧管在阴晦的背景下闪现第一乐章引子的动机(大管协助)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g小调-c小调),小号、长号重复第一主题,这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铜管乐器隐隐约约地闪现“天使的号角”这段复调旋律(C大调),在搏斗后,此旋律构成了雏形(D大调),表现了作者已经信心十足。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的第一乐章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F大调)。然后第三段以中提琴、圆号呈示主导动机(f小调)开始,第四乐章第一主题后,转而奏出第一乐章发展部结尾部分,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小号、长号、圆号完整地奏出了“天使的号角”(回到D大调)。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圆号手起立),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乐队伴奏版作于1891-1896年间,此曲是《第一交响曲》创作的基础,同时奠定了歌曲交响化形式的基础,由此马勒将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正是《旅行者之歌》这部声乐套曲真实的反映了马勒四处漂泊的心境和失恋痛苦的心灵体验。
一、《爱人结婚的那一天》,歌词大半源自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马勒只改动了个别字词,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采用《儿童的奇异号角》的歌词。乐曲一开始就展现出浓郁的田园风情,单簧管吹出主题动机,三角铁和竖琴点缀。两组小提琴平行三度与歌唱旋律重叠,让哀伤的歌声更加柔软。“我会走进自己狭小的房间”这一句开始下行模进,由此转到更加哀伤的g小调,提琴加入对位旋律,当唱出这一段的最后一个词“爱人”时,大提琴、中提琴和大管同时发出呜咽般的颤音。中段转到户外大自然,调性对置进入降E大调,双簧管和单簧管引出歌声。唱到“可爱的鸟儿”时小提琴独奏长颤音模仿鸟叫,木管组下行跳音竞相呼应。再现段增加了竖琴密度,唱到“一切歌声已成过去”时,低音区出现一条上行半音阶,与下行的旋律线反向进行,加剧了悲情的张力。
二、《清晨我走过田野》,旋律直接搬到了《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成为奏鸣曲式的主题,由于这是单主题的奏鸣曲式,因此整个第一乐章就是在这个歌曲主题上循环展开,主调依旧是D大调。交响曲的漫长引子同样孕育自这首歌曲,主题的头两个音(下行纯四度)正是交响曲的动机。所以,这首歌曲就像一粒深深埋在土里的种子,在《第一交响曲》中破土而出、伸展枝桠。歌曲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分节歌结构,但实际上在变奏展开中经历了多次调性和句法变化,因此整曲主题虽然单一,却丝毫没有传统分节歌的呆滞,始终在自由舒展中前行。乐队配器极富田园诗意,主要使用木管组和弦乐组,至“田野里的铃兰”特意加入三角铁和钟琴声,清新的田园风景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伤。唱到最后一段“我的快乐日子也会开始吗?”,转入慢速轻柔的尾声,短短三行诗句几乎占据了歌曲的一半长度,这一点睛之笔是马勒歌曲戏剧化的代表——上行模进同一个问句后,长笛模仿的小鸟也在呜咽,最后一句“快乐日子将永不来临”抵达全曲最高音,无论是真假声转换还是气息控制,对于演唱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三、《我有把炽热的刀》,歌曲的速度标记是“急剧、狂怒的”,9/8拍,d小调,这是套曲中唯一一首大量运用铜管的歌曲。乐曲的引子的小三和弦与减七和弦的五次交替,旋律线如一阵高过一阵的浪潮,大提琴紧随歌声,其它声部则急速地奏出不详的跳音。歌唱旋律是一首宣叙调,像是一幕歌剧紧张处的争吵,这也是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世纪末极端戏剧化的体现,如此夸张的戏剧效果若非动用管弦乐队而无法实现的。除了第二段回忆爱人形象时情绪略微缓和之外,全曲在冷色乐器和尖锐和弦的推动下处处剑拔弩张,特别是最后一句“但愿可以躺在黑色棺木里”,随乐队全奏推向高潮后唱出,失恋的伤痛彻底宣泄在哀叹的下行旋律中,这种从高潮最高音级进下行的释放感在马勒的音乐中时常可以听到。
四、《那双蔚蓝的眼睛》,这首歌曲的主题与舒伯特的《路标》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勒在最后一首歌曲中指示的是通往死亡的路,由于休止符的运用,使得歌曲像一支葬礼进行曲。歌曲e小调开始,f小调结束,至此整部套曲经过了d-e-f的调性旅途,爱与哀、尘世与梦幻尽在这4首忧郁的小调中。尽管乐曲第二段“我走出去,步入宁静的夜”转到C大调,然而不时降低的三级音致使情绪总是跌入c小调的阴霾,这一段忽明忽暗的旋律是马勒的又一处神来之笔。歌曲的第三段进入F大调的“菩提树”主题。它的引入音调是缺少主音的主和弦下行分解,这个由竖琴奏出的音调后来成为《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的引子——伯恩斯坦所说的“模糊的快乐和危险”已经在这里隐约闪现。最后这段“菩提树”旋律被又马勒用作《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中段,只是在那里移在G大调上。此外,这段歌声的伴奏很能代表这部套曲的特点,双管编制的乐队只有三把提琴solo、竖琴和大管轻轻尾随,一句唱罢,立即跟上一把大提琴和一支长笛的支声线条。如此室内化的配器被不少20世纪声乐作品所继承,最明显的就是贝里奥的《民歌》,也是几把提琴、竖琴和木管作伴。我总为我们国家的民歌缺少室内化伴奏音乐感到惋惜,无论是钢伴还是大乐队的宏大声响,都在主旋律的红色喜庆中丧失了民歌最质朴的优美。这首歌曲最后结束于F大调,长笛和竖琴弥留的尾奏却终止在f小调,梦幻的声音,宛若又一次轮回。下一段旅途,是梦境还是死亡?
===============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指示“专心认真,而且要有庄严的表现”,扩大的奏鸣曲式,题名为“葬礼”。这一乐章用布鲁克纳的开始方法,在强奏的弦乐颤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然后小提琴奏E大调柔和的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再度出现时,全部管乐奏圣咏风格旋律。呈示部小结尾前,圆号与木管奏葬礼进行曲。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
展开部可看作3部分,第一段小提琴以C大调优美地奏第二主题开始,低音弦乐奏第一主题动机,鼓荡加强后又趋平静。长笛奏第二主题,开始抒情的第二段。第三段又以第一主题动机加强而出现高潮,最高潮达圣咏风格的旋律,回到C小调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将呈示部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但比呈示部的对位更为精彩,结尾部变成葬礼进行曲,最后以下行半音阶风格结束。
第一乐章的马勒曾这样解说:“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司时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 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 我们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
第二乐章,中庸的快板,降A大调,指示“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弦乐合奏的主题,是朴素的连德勒舞曲(发源于奥地利南部LANDLER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写得极美,较海顿、舒伯特等前辈的连德勒舞曲写得更为精致美妙。这个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中间安插了两个没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的中段曲调。
马勒把第二与第三乐章当作跟在葬礼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他说:“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然后,也许在归途中,你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这一乐章如舒伯特的兰德勒舞曲般明朗,用了两次中段。第一个中段,圆号与小提琴对应细微的动态,升g小调。回到降A大调后,轻快的主题再现,第二中段更活泼而富色彩。然后主题以第三次弦乐拨奏再现,木管接替。
第三乐章,c小调,缓缓流动的动态,三段体的谐谑曲。运用了马勒的歌曲集《少年的魔角》中的《圣安东尼向鱼儿说教》的旋律。此歌曲描写帕图亚的圣安东尼在湖岸上长时间耐心地向鱼儿布道,劝说它们改变贪馋的本性。鱼儿愉快地聆听布道,但过后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猎物果腹。
这个乐章是幽默中带有讥讽。马勒这样解说:“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域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由低音弦乐以断奏的动态开始,表现出明朗的旋律。两种旋律以发展风格作立体性进行,经对比后,自由地再现第一段,以片断性再现主题而结束,然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降D大调,指示“极为庄严,但是简朴地”,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是末乐章的引子。这是一段管弦乐伴奏的声乐曲。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降E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3/8拍子(复活颂歌)。马勒对这个乐章的解说是:“在荒野中传来如下声音: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最后的审判日已经临近。大地震动,巨石裂开,僵尸挺立,人世间伟大的与渺小的,帝王与乞丐,正直之士与不法之人都一齐走来。伟大的声音传来,启示的小号在呼唤。于是在可怕的静寂中,尘世生活显示出最后颤栗的姿态。夜莺之声远远传来,圣人与神合唱‘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光,奇异而柔和的光慢慢渗透我们内心。所有的一切归于沉默而幸福。在那里没有任何审判,也没有罪人,没有正直的人;没有强权,也没有卑贱,没有惩罚也没有报应。爱的万能的感情,净化了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这个乐章共3段,紧接着第四乐章不停演奏,第一段指示为谐谑曲速度,标题为“在荒野中呼叫的人”,相当于呈示部,以强烈的音响开始,这段具有强大张力,爆发出有如暴风雨般的强大音响的音乐,深刻地描写了人类在末日降临时的痛苦忧伤。长号表现第一主题,圆号轻轻地以C大调进行曲风格奏出第二主题,木管奏第三主题与第四主题,其中长号透示出关于复活的动机。第二段相当于发展部,又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第一主题与第三主题对位性的多彩发展,通过缠绕而表现紧张,紧张平静地进入第二段。第二段发展第四主题,结尾第一主题亦登场掀起高潮。第三段是“伟大的呼声”,以合唱为中心。先以第二主题开始,以长笛与短笛的缠绕表示夜莺的叫声,然后开始克洛普施托克的圣诗《复活颂》。在这里使用的合唱歌词是:“我这一把尘土,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复活。神召唤了你,他将给你不朽的生命,像种子一样你将被播下又开花结果。收获之神继续前进,刈割亡人,如捆禾束。”然后是女低音、女高音和合唱,最后则是凯歌式的合唱。最后,形成巨大的高潮,圆号以第二主题带动其它管乐器,在崇高的音响中结尾。
马勒在创作这首交响曲达到末乐章高潮时,曾苦于找不到理想的结尾。著名指挥家彪罗去世,他参加他的葬礼,听到在管风琴旁的合唱团唱起《复活颂》,他说,当时“我所感到的心情,想到的死亡,与我所作的作品精神完全一致。听到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合唱,像是受到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
==============
《d小调第三交响曲》作于1893-1896年,表现的是马勒的自然观。马勒原定此曲标题为《夏日清晨的梦》。马勒根据他“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则,在其中的第三交响曲尝试定义自然中所有声音。
第一乐章,d小调,指示“强有力而决然地”,扩大的奏鸣曲式。8把圆号有力地表现第一主题,铜管与打击乐以进行曲节奏加强,加入小号的信号曲动机,表示夏天接近森林。圆号再表现由第一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二主题,小号承接,圆号反复后,进入第三主题部,表现拒绝苏醒的牧神。牧神的苏醒在大自然类似小鸟、动物的叫声衬托下非常动人。然后单簧管奏第四主题,小提琴承接它趋于平静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圆号表现的第二主题开始,加入小号的信号曲动机,平静之后由长号移自英国管,在平静中进行第三主题。然后再出现第四主题与第三主题的重合,回到进行曲风格,平静下来后双簧管再奏第三主题,紧接着与经过部旋律的第一主题作对位性结合,达到辉煌顶点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比呈示部缩小很多,按顺序再现各主题后,圆号出现第一主题,进入呈示部一样的小结尾,造成高潮。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速度,A大调,优雅的洛可可风格,扩大的三段体,即把中段出现两次。以双簧管表现主要主题,各件乐器一一发展。第一中段是升f小调,长笛与中提琴奏乡愁感的主旋律。第二中段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开始,然后长笛与中提琴第三次再现主题,最后以泛音的高音和弦来结束。
第三乐章,悠闲的谐谑曲,c小调,指示为“不急速地”。这一乐章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夏末》的歌词而作,歌词大意为:“杜鹃掉进柳树的洞穴里死了,夜莺在翠绿的枝头啼啭,将让我们快乐……”自由的三段体,先由单簧管奏出主麒其它木管乐器奏出如小鸟啼叫一样的音形。天色大亮,小提琴以新的动机加入。在经过短暂的经过句后,小号奏出信号型旋律,邮号承接,营造出神秘的森林气氛。再一次缓慢地奏出主要主题后,突然变成华丽的氛围,传来奥地利军队的旋律,然后又以邮号来引向宁静。
第四乐章,D大调,“极为缓慢、神秘地”,二部曲式。在平静的演奏后,女低音独唱,歌词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醉歌后查拉图斯特拉的轮唱。
歌词译文:
人哪,听着!
深沉的午夜在说什么?
我睡了,我睡了—
我从深沉的梦里醒来;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乐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在说:“走吧!”
可惜快乐渴望永恒—
深沉,深沉的永恒。
第五乐章,F大调,指示为“以活泼的速度,表现要大胆。”先以童声合唱模仿钟声而反复“宾、邦”,然后女声合唱、女声独唱,三部曲式,歌词为《少年的魔角》中《3个天使在唱快乐的歌》。
歌词译文:
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
声声喜乐,响彻天国。
众天使们齐声欢呼著说:
“彼得的罪得赦免!”
坐在桌前的主耶稣,
正在跟十二门徒用晚膳。
主耶稣说“你站着所为何事?
我看得见,你为我而哭!”
“仁慈的主!我怎可能不哭?
我犯了十诫!
漫无目的地走着,苦苦痛哭!
主啊,求你怜悯!”
“若犯了十诫的话,
必须跪下祷告,
及发誓以后永远祇爱神!
因为喜乐由神所赐!”
天赐的喜乐是有福的城,
天赐的喜乐并无终结!
天赐的喜乐由彼得来领受。
耶稣将喜乐赐予彼得,也永远赐予世人。
第六乐章,D大调,指示为“缓慢、平静、充满感情地”,自由的回旋曲式。开始以弦乐表现回旋主题A1和A2(爱的主题)。在此之后,回旋主题共出现3次,每次出现之前,均有一个低谷(低谷B,C,D),每次低谷均强于前一次。其中低谷B,D的动机相同,低谷C为第一乐章开始的铜管动机。经过每次低谷,回旋主题A1和A2也同时增强,并于最后一次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最后以爱琴圣歌而结尾。
=============
《G大调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0年。马勒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惊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而这部交响曲最后乐章的歌曲《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天堂装满小提琴》一曲而谱曲。此曲虽然是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编制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部,但在马勒深邃而浩翰的心灵大海中,仍然沉浮着无尽的乐思。
第一乐章,G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为“缓慢地”。有一段以铃声与长笛构成短短的B小调序奏。转为G大调后,呈示带感伤味的第一主题,圆号的伴奏使音乐的气氛活跃起来。在回转联动之后,大提琴再以D大调呈示第二主题,其它乐器反复。第二主题后半段由双簧管和低音单簧管陈述。小提琴接下第一主题后(G大调),突然减慢速度,双黄管轻快地奏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开头B小调,与序奏一样以铃声与长笛起舞,小提琴独奏以呈示部相同的调性奏第一主题,更富对位发展,乐曲经过频繁转调(f小调-g小调)后,小号奏出了新的主题(C大调),之后以圆号、小号与双簧管出现刚才的C大调主题(此次为G大调)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小提琴、大提琴奏第二主题(铜管乐器陪衬),凉意渐渐袭来。第一乐章在小提琴极高音区的演奏下渐渐消失。
第二乐章,c小调,指示为“以轻松的动态”,有两个中段,类似于谐谑曲。马勒注明“友人海因在此演奏”,海因是死神的别名,所以这个乐章有“死亡之舞”之称。独奏小提琴指定要像古提琴,以提高一个全音或半音来调弦和按普通调弦的两种方式来演奏。这个乐章的独奏小提琴起先的表现有兰德勒舞曲风格,管乐出现序奏音型,变为F大调后进人第一中段,木管有优美的旋律。又一次出现序奏旋律后,转为f小调,独奏小提琴发展后,转到D大调第二中段。第二中段使用第一中段的材料,最后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G大调,指示“充满安详”,变奏曲式。先以大提琴呈示优美的第一主题,小提琴以对位旋律加入后,由双簧管展开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的第二主题,小提琴表现悲叹的歌调。平静之后,开始对位性的第一变奏。单簧管与大提琴纠缠着向前进行,升c小调强调第二主题后,转入行板第二变奏。大提琴以舞曲风格优美地开始后,突转为稍快的快板,接着是第二主题的变奏。然后是稍慢的第三变奏,从第四变奏形成高潮(E大调)。木管暗示下一乐章的材料后,减慢速度,营造出神秘的气氛而结束。
第四乐章,G大调,指示“极为温和地”,整个乐章由4部分构成,第一段以单簧营与其它木管为主体,营造出一种天籁的氛围,衬托女高音独唱。第二段以第一乐章开始的铃声动机铺垫独唱,第三、四段都借用第一乐章的开头,显示出神秘性。这个乐章的《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词开头是:“天国的欢欣属于我们,尘世的欢乐何以足道,任凭那人间争斗倾轧,都不能把我们的天国生活破坏,我们在这里生括无比恬美安宁,我们过的是天使的生活,却能尽情寻欢作乐,我们又蹦又跳,载歌载舞,圣彼得在天国观看我们。”结尾是:“世上没有音乐,能与我们的音乐相媲美,那成千上万名贞女,竟翩翩起舞,如痴如醉,圣厄尔秀拉在一旁观看,顿开笑颜,西西利亚,她的至爱亲朋,演奏得像一个皇家乐队,天使的合唱,使我们兴致勃勃,到达天国欢悦的顶峰。”
==============
《少年魔法号角》作于1892-1898年间。这部声乐套曲的歌词皆选自一本于19世纪初出版的同名诗集,诗集由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两人共同荟集了不少无名作家的诗。马勒对这本书非喜欢,所以从诗集中抽选了不少的内容,并为它们谱写伴奏音乐。
1、哨兵的夜歌(1892年1月-2月)
2、徒劳(1892年2月)
3、不幸时的慰藉(1892年4月)
4、谁创作了这首歌谣(1892年4月)
5、人间的生活(大约1892年4月)
6、圣安东尼向鱼传教(1893年7月-8月)
7、莱茵的小传说(1893年8月)
8、在塔楼中被逼害者之歌(1898年7月)
9、当美妙的号角响起(1898年7月)
10、赞美至高的理性(1896年6月)
11、原光(1893年)
12、三位天使所唱的歌(1895年)
专辑曲目:
cd1
01.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 1. Langsam. Schleppend
02.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 2. Kraftig bewegt
03.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04.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 4. Sturmisch bewegt
05.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 1. 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
06.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 2. Ging heut' morgen ubers Feld
07.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 3. Ich hab' ein gluhend Messer
08.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 4. Die zwei blauen Augen
cd2
01.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1. Kraftig. Entschieden
02.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2. Tempo di menuetto
03.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3. Comodo. Scherzando
cd3
01.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4. Sehr langsam; Misterioso.
02.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5. Lustig im tempo und ausdruck
03.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6. Langsam
04.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 1. Allegro maestoso
cd4
01.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 2. Andante moderato
02.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 3. In ruhig flieBender bewegung
03.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 4. 'Urlicht' Sehr leicht, aber schlicht 'O Roschen rot'
04.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 5. Im tempo des scherzos. Wild herausfahrend
cd5
01.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1. Bedachtig, nicht eilen
02.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2. In gema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03.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3. Ruhevoll
04.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4. Sehr behaglich
cd6
01. Des Knaben Wunderhorn: 1. Der Schildwache Nachtlied
02. Des Knaben Wunderhorn: 2. Wer hat dies Liedlein erdacht?
03. Des Knaben Wunderhorn: 3. Der Tamboursg'sell
04. Des Knaben Wunderhorn: 4. Das irdische Leben
05. Des Knaben Wunderhorn: 5. Verlorne Muh'
06. Des Knaben Wunderhorn: 6. 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
07. Des Knaben Wunderhorn: 7. Revelge
08. Des Knaben Wunderhorn: 8. Rheinlegendchen
09. Des Knaben Wunderhorn: 9. Lob des hohen Verstandes
10. Des Knaben Wunderhorn: 10. Wo die schonen Trompeten blasen
11. Des Knaben Wunderhorn: 11. Lied des Verfolgten im Turm
12. Des Knaben Wunderhorn: 12. Trost im Ungluck
13. Des Knaben Wunderhorn: 13. Urlicht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