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大哥 发表于 2024-5-17 08:19:13

B 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二辑)5CD. 1998 [FLAC+CUE/整轨]











【现场录音】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二辑)5CD. 1998

专辑名称:Mahler - The Complete Symphonies & Orchestral Songs Vol.2
歌唱家:Thomas Hampson(男中音)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艺术歌曲
录音时间:1986-1990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盒装版
唱片编号:459 088-2

专辑介绍:
这套5CD合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五至第七交响曲》;与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汉普森合作,演唱《悼亡儿之歌》、《吕克特之歌》。

==============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于1901至1902年。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2/2拍。该乐章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第二乐章,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2/2拍。马勒特意在该乐谱上标明:“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小快板),D大调,3/4拍。马勒在该乐章上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

第四乐章,小柔版,F大调,三段体式。该乐章是专为弦乐定做的,与乐章大部分的刺耳铜管和声做鲜明对比。在竖琴伴奏下,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第五乐章,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
《a小调第六交响曲》作于1903-1904年。这是一部充满悲伤与阴郁的作品。马勒的一位朋友听过此曲后曾问马勒:“像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写出这样辛酸阴沉的作品?”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因此,这部作品又叫《悲剧交响曲》,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部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有短暂的序奏,在强烈的和弦下,小提琴以进行曲风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题.在主题动机形成的经过部,在弦乐分散性拨奏之上,木管呈示有忧郁味的圣咏风格动态,第一小提琴奏出热情洋溢、压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题,不久加上钢片琴增加力度而重复。有人认为,这是马勒用音乐来表现其爱妻的姿态。发展部从处理第一主题动机开始,第二主题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钢片琴奏柔和的和弦,响起铃声与钟声,圆号奏呈示部的圣咏风格旋律。然后变得优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题,与圣咏风格旋律一起向前发展,达顶点出现第一主题变形后进入再现部。经过部木管的圣咏风格旋律缩小后再现,然后第二主题比呈示部更为光辉地出现,在低声部出现进行曲风格节奏而成结尾。长号暗示第一主题,以发展风格形态前进,第二主题由小号扩大成胜利形态,由第二主题形成高潮而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a小调,指示为“带着沉重味”,在低音弦乐与定音鼓所奏的节奏上,小提琴出现主部,由圆号与中提琴纠缠,实际上是主部主题以各种乐器来表达。在进入中段前,以小号出现和弦移行。中段交互用3种拍子,指示为“古风地”。双簧管奏优雅的旋律,此旋律作发展风格进行,接着以自由方式再现第一段。中段变形再次出示,结尾以中段动机为主,形成高潮。

第三乐章,中庸的行板,降E大调,三段体,这是田园性情绪的乐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题.加入管乐后,飘散着优美的情绪,圆号加入呈田园风味。中段带有铃声,也动员了竖琴与钢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现主题,小提琴以对位法纠缠着木管.以自由方式将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现后,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乐章,如歌的行板——有力的快板,c小调-a小调,完整的奏鸣曲式。强有力和弦中,钢片琴与竖琴奏出分散和弦后,小提琴出现“仰天长问”的主题(这个主题后来贯穿整个乐章),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渐高扬,进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跳跃颤抖”主题为a小调,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强烈地呈现。经过部后,圆号呈示D大调第二主题,小结尾时各打击乐器活跃地加上序奏动机,营造出多彩的效果。本乐章的发展部无疑使马勒所有的发展部中最精彩的。除两个主题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给予对位处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处理序奏材料与第二主题,第二部分处理两个主题,第三部分再营造出全曲高潮。本乐章马勒特意安排了三次纯自然的锤击(第一次与发展部第二部分的开头,第二次位于再现部的开头,第三次位于结尾“仰天长问”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后),三次打破处于高潮的音乐,据马勒对妻子叙述这是表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了下去”。(第三下木槌于首演后被马勒删除。)之后以悲剧性的沉重结尾作结束,表现一种消极的绝望。

=============
《e小调第七交响曲》作于1904年-1906年。因第二、第四乐章有“夜曲”的标示而称为《夜之歌》,但马勒却不接受这个标题。有时候人们对此曲的理解太过片面:黑夜被比喻成悲剧和绝望,被理解为情绪上的阴暗。其实不一定非要这么理解不可,夜晚同样也是人们充分休息,从而恢复精力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夜晚存在于两个白天之间,预示着新的一天的来临。两个外乐章,即第一和第五乐章确定了“黑夜以及白天的回归”这一模式,三个内乐章可以看作是对夜晚本身的描述。人们经常以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诙谐曲”为例来证明马勒依旧处于噩梦之中,然而人们也一定要注意到诙谐曲中的鬼怪形象并非十分实在,没有必要把它们当做真正的恶鬼,因此这一看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对于此曲的终乐章中所表现出的喧嚣和骚动,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为这一乐章似乎听上去和前四个乐章是格格不入的。有人认为,这一乐章是各种色彩的拼贴,是能量的聚集,是欢庆的时刻,是“白天的回归”。

第一乐章,由b小调、缓慢而庄严的序奏及快速的E小调、热情的快板主部构成。先在木管与弦乐的葬礼进行曲节奏中,圆号奏序奏主题,马勒曾说,这一开头是“大自然在这里咆哮”。快板主部是奏鸣曲形式,在弦乐节奏上,圆号与大提琴雄壮地呈示第二主题,它的展开充满色彩,小提琴奏柔和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先发展第一主题,序奏动机成为深入发展的材料,各种乐器表现第一主题变形,变得柔和平静。然后以对位法发展第二主题,序奏动机纠缠。在风琴化的音响中,英国管出现第一主题,使宗教氛围弥漫,达高潮后变成慢板,对序奏回想。再现部是呈示部再现,但比呈示部更华丽,更具色彩。

第二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有“夜曲”标示,漫长黑夜中的进行曲,形式为A-B-A-C-A,有两个中段。在此前有两把圆号对话的序奏,主部为温和的行板,大提琴与圆号以模拟对位法,奏出进行曲风格的主题。进入第一中段,大提琴奏新的主题,圆号以和弦形态伴奏。回到热闹气氛后,再现第一段,出现铃声,圆号出现第一段主题,低音弦乐以新旋律对位。第二中段由双簧管表现由序奏动机衍生的忧郁旋律,小提琴、木管与大提琴不断加浓情绪。然后第一段三现,进入平静的结尾。

第三乐章,d小调,指示为“如影子般地”,标示有“如流水,但不急速”。三段体,有幻影的感觉,有评论家认为此乐章如表现死亡的舞蹈。第一段在冷寂的节奏上,由小提琴跳舞似地出现片断性旋律。中段为明朗的D大调,双簧管奏出明朗的旋律,然后慢慢又转为怪异,第三段为疯狂的舞蹈。

第四乐章,深情的行板,F大调,三段体。有“夜曲”名称,加入吉它与曼陀林,指示“深情地”,如爱的小夜曲。小提琴先奏出亲切的主题,木管、吉它、竖琴给人温馨的氛围,低音管与低音弦乐也出现呼唤似的旋律。中段在单簧管伴奏下,大提琴奏优美的旋律。第三段自由地再现第一段。

第五乐章,普通的快板,C大调,回旋曲式。以定音鼓独奏开始,加上各种乐器后,圆号与小号以进行曲风格奏雄壮的回旋曲主题,这一主题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有关联。这一主题发展至顶点,双簧管以A大调表现第一副主题,铜管将它作发展处理后,又出现回旋主题。第二副主题是在定音鼓特殊音型率领下,在低音域幽默地出现。而第三副主题与第二副主题有密切联系,由打击乐与弦乐呈示。回旋主题的不断重现制造出华丽的对位,在结尾高潮之前,有一段动人的弦乐对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回忆,最后的高潮再突现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而结束。

=============
《悼亡儿之歌》作于1902年。此曲是马勒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采用吕克特的同名诗谱曲。吕克特此诗为哀悼亡儿而作,马勒作成此曲后,1906年其爱女不幸夭折,马勒在悲痛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为此曲预悼之故。”

1、《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歌词大意为:“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明亮灿烂,仿佛不幸从未在黑夜降临,这不幸只和我相遇,太阳却为每一个人照耀,你不能拥抱黑夜,必须将它溶化于永恒的光芒之中,我家里那微弱的灯光已经消逝,它向着世界的喜悦之光欢呼。”

2、《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歌词大意为:“现在我看清了,你的眼睛为什么常向我投射那样阴郁的火焰,仿佛你期待着把所有的力量,聚集在那单纯的一瞥,盲目的命运编织起雾霭,将我包裹,我无法预知,它们的光焰将回返,回返到光的源泉,你试图通过你的光对我说,我们多想滞留在你身旁,但命运要舍弃这一切,请看着我们,因为不久后我们会离你而去,这双在白天里看不懂的眼睛,在未来的黑夜里将只是些星星。”

3、《当你亲爱的母亲进门时》歌词大意为:“当你亲爱的母亲进门时,我转过脸望着她,我的目光却没有落到她脸上,而是落到门边的那个地方,那个你可爱的小脸曾出现的地方,当你也是那样欢快地站到门边,在烛光中出现在门边,仿佛你也跟着.出现在门边,就像那样,走进房间。”

4、《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了》歌词大意为:“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了,会马上回来,那天多么可爱,呵,请别焦虑,他们只是去长长地散步,确实,他们只是出远门去了,会马上回来,呵,请别焦虑,那天多么可爱,他们只是去远处的山,只是走在我们前面,再也不想回家,我们会赶上他们,在远处的山上,在阳光里,那天多么可爱。”

5、《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歌词大意是:“在这样的天气,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有人把他们带走,把他们带走,我不能说什么,在这样的天气,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我会担心他们病倒,现在这一切都是徒劳,在这样的天气,在这样的惊恐中,假如我让孩子们出门,我会担心他们会立即死亡,现在已不必为此操心,在这样的天气,在这样的惊恐中,我不该让孩子们出门,他们被人带走,我无话可说,在这样的天气,在这样的风暴中,风在呼啸。”

=============
《吕克特之歌》马勒为德国诗人吕克特的5首诗谱曲。

1、《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为:“我呼吸着馥郁的芳香,在房间里有一枝菩提,一件礼物,来自亲密的手掌,多么可爱,那菩提的芳香,多么可爱,那馥郁的芳香,那菩提的嫩枝,你轻轻折下来,我轻轻地呼吸,呼吸那菩提的芳香,亲爱的,那馥郁的芳香。”

2、《如果你爱美人》作于1902年,歌词大意为:“如果爱美人,就请别爱我,去爱太阳,那披着金发的太阳,如果你爱青春,就请别爱我,去爱春光,那年年依旧的春光,如果你爱财富,就请别爱我,去爱美人鱼,它身上有无数珍珠,如果你爱爱人,就请来爱我,永远爱我,就像我永远爱你一样。”

3、《别在歌中看我》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为:“请不要偷听我的歌,我低垂双眼,就像让你看见了我行事荒唐,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敢做出像样的歌,你的好奇是你的不忠诚,蜜蜂在筑蜂房,不愿让别人看到,也不愿把自己打量,当那秘密的蜂房,在白天被你发现,你才能第一个品尝蜂蜜。”

4、《我不再在世上存在》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是:“我成了世上陌路人,失去了太多好时光,人们再也听不到我的歌,他们说我已经死亡,可这并不能让我终生牵挂,就让人们说我已经死亡,我对世人再无话可说.我真是已经死亡.永别了这喧嚣的人世,安息在一个宁静的地方,我独自生活在我的天国中,伴着我的爱情,我的歌唱。”

5、《午夜》歌词大意为:“在午夜,我醒来,抬头望天空,天上没有一颗星星,向我微笑的星星,在午夜,在午夜我的心走出黑夜的边界,那里没有光的灵魂,能给我们抚慰,在午夜,在午夜,我感觉,我心脏的跳动,每个痛苦的跳动,都像火焰,在午夜,在午夜,我搏斗,为那人的忧伤,我尽了我的力,但不知何去何从,在午夜,在午夜,我把我的力,交在你手中,上帝,你掌握着生与死,上帝呵,你掌握着生与死,在午夜。”

专辑曲目:
cd1
01.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1. 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02.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2. Sturmisch bewegt. Mit groBter Vehemenz
03.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3. Scherzo. Kraftig, nicht zu schnell
04.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05.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5. Rondo-Finale. Allegro - Allegro giocoso. Frisch

cd2
01.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 1. 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Heftig, aber markig
02.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 2. Scherzo. Wuchtig
03.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 3. Andante moderato

cd3
01.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 4.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 Allegro energico
02. Kindertotenlieder - 1. Nun will die Sonn' so hell aufgehn
03. Kindertotenlieder - 2. Nun seh'ich vohl, warum so dunkle Flammen
04. Kindertotenlieder - 3. Wenn dein Mutterlein
05. Kindertotenlieder - 4. Oft denk'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06. Kindertotenlieder - 5. In diesem Wetter, in diesem Braus

cd4
01.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 1.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02.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 2. Nachtmusik. Allegro moderato
03.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 3. Scherzo. Schattenhaft
04.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 4. Nachtmusik. Andante amoroso

cd5
01.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 5. Rondo-Finale: Tempo I (Allegro ordinario)
02. 5 Lieder - 1. Liebst du um Schonheit
03. 5 Lieder - 2. 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
04. 5 Lieder - 3. 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05. 5 Lieder - 5. Um Mitternacht
06. 5 Lieder - 6.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二辑)5CD. 1998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