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大哥 发表于 2024-5-17 08:20:29

B 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三辑)5CD. 1998 [FLAC+CUE/整轨]











【现场录音】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三辑)5CD. 1998

专辑名称:Mahler - The Complete Symphonies & Orchestral Songs Vol.3
歌唱家:Margaret Price、Judith Blegen、Gerti Zeumer(女高音)
      Trudeliese Schmidt、Agnes Baltsa(女中音)、Kenneth Riegel(男高音)
      Hermann Prey、Dietrich Fischer-Dieskau(男中音)、Jose van Dam(男低音)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67-1990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盒装版
唱片编号:459 094-2


专辑介绍:
这套5CD合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演奏马勒《第八至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

=============
《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作于1906-1907年,1910年9月12日由马勒指挥在慕尼黑首演。此曲是马勒所创作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用马勒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对前七部的总结。其除了庞大的交响乐队,还有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团,七个独唱演员。也因此被称为“千人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不但规模大,内容也有所突破,个人的悲剧因素减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贝多芬式的博爱、欢乐和幸福。

第一部分,“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降E大调,激动的快板,歌词选自梅因兹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所作的拉丁语圣诗《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先由合唱唱“请造物主的灵降临,你的创造在我们心中”作为经过句后,由第一女高音用降B小调优美地唱“赐我恩泽”为第二主题。各独唱者承接而加上合唱。在第二主题后,有两个女高音表现的新旋律,然后唱“您给予我安慰,给予我崇高的仁慈,生活的源泉,爱的光辉,如甘露般的恩惠。”之后的短小结尾沉重地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开头出现进行曲风格节奏,巧妙地运用第一主题的两个动机,合唱按第一主题变形唱“我们的身躯因您所赐而充满力量。”平静后加入第二主题材料,减慢后第一主题动机做各种处理,独唱者唱“您的火焰为我们燃烧,您的爱在我们当中奔流。”加上合唱后,以第二主题衍生的新旋律,向前做圣咏风格的进行,独唱者加入,以“驱逐我们狡猾的敌人,赐予我们和平,直到永恒。通过您,我们至高无上的引路者,让我们躲避一切邪恶,赐我们予胜利”形成高潮。接下来的歌词是“请赐予我们多重的仁慈,您就是圣父右手七宝齐全的手指。通过您,让我们认识圣父,认识圣子,对圣父、圣子以及圣灵,让我们信仰您和圣灵,直到永远。”发展部最后高唱“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从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后,独唱者唱第二主题,歌词是:“请赐予我们您神圣的恩典,赐予我们和平,让我们挣脱斗争的锁链,使我们预见欢乐。”结尾在对位技巧之后,童声合唱“光荣归于上帝我们的圣父,归于圣子,他曾死而复活。也归于圣灵,天长地久,直到永恒。”

第二部分,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分最后一场的配乐,马勒认为,这是对“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的祈祷的较好应验。这是对浮士德与玛格丽特在天界超越了自身的描述。这一部分分为3段:第一段稍慢一点,由降E小调序奏和快板构成,加以合唱与独唱。第二段以女声独唱为中心。第三段具有圣诗风格,有8名独唱者:第一女高音(罪孽深重的悔罪女)、第二女高音(一名悔罪女(原名格蕾琴))、第三女高音(荣光圣母)、第一女低音(撒玛利亚妇人)、第二女低音(埃及的玛利亚)、男高音(崇拜圣母玛利亚的博士)、男中音(恍惚入神的神父)、男低音(从深渊呼号的神父)。先以稍慢的慢板,在小提琴八度震音下,低音弦乐与木管呈示主要的动机群,表现宁静的大自然。铜管承接后,加上合唱,反复各种变化,合唱歌词大意为:“森林莽莽苍苍,巉岩重叠如嶂,树根纠缠盘绕,树干密密参天.百道山泉飞溅,千座岩扉荫罩,狮子与人为伍,默默在周围徘徊,如此洞天福地,实为圣爱所在。”极乐神甫:“欢乐之焰永恒,恩爱情缘如楚,胸中苦痛煎熬,法悦三昧如醇,圣箭穿我心.圣枪刺我身,雷石捣我为齑粉,电火烧我成灰烬。一切虚无之物。消失如灰飞烟灭,唯有耿耿长明星,永恒之爱的核心。”沉思的神甫:“脚下悬岩重万钧,下临绝壑深千仞,千道溪泉齐奔泻,飞泡溅沫浮光晶,古木森森立擎天,如有大力参浮云,宏哉爱力正如此,造形万物育万类,周围风狂怒号,林涛声声如涌,山泉直下千里,水波粼粼喧哗,灌注谷底如施刮,电光闪闪下天郊,扫除毒雾与妖氛,万里长空更清寥,爱之使者告世人,永恒造化育众生,纵使心热如焚,心态冷如冰霜,官能迟钝失灵,如被锁链禁锢,诸神解我焦思,光明照我饥渴心。”飘浮在高空中,荷着浮士德灵魂的天使们合唱:“灵界高贵的成员,已从魔鬼手中救出,凡是自强不息者,都能获得我们拯救,更有爱从天降,圣光庇护其身,极乐之群与之相遇,衷心表示欢迎。”升天的孩子们旋绕在最高山顶合唱:“手挽手儿我和你,连成一圈真欢喜,一起跳跃歌唱,唱出圣洁情感,神明所教养,我们所依赖,我们将瞻仰,我们所敬爱。”较年轻的天使们的合唱:“玫瑰花,圣洁手,赎罪女子情意厚,助我获胜,大功告成。获此至宝,获此灵魂。天花乱坠,恶者自退。

天花所中,魔鬼崩溃。地狱之刑,习之已惯。魔受爱恼,倍觉悲惨,即使老狯,恶魔之王,锐利之痛,刺彼胸膛,请君欢呼,齐声歌唱。”较成熟的天使们合唱:“尘世遗蜕,荷之辛苦,纵是石棉,也非纯净,精神之力,吸引颇强,吸引元素,附着于身,形与神合,亦肉亦灵,纵有天使,亦难分泾渭,只有永恒之爱,才使灵肉离分。”较年轻的天使们合唱:“雾罩岩顶,方觉察有生命的精灵,在周围活跃.浮云澄清,看出是活泼的升天的孩子,他们摆脱了尘厄,手拉手连成圆圈,神会心领,上界的绮丽新春,他初来应与孩子们为伍,渐底于成,宏德于已。”升天的孩子们合唱:“竭诚相迎,作为良友.此身如蛹,尚在茧中,亦如抵押,天使之质,我们加以保护,为之层层剥去茧壳,生命得到福佑,已长大变成美好。”在极高极洁净的石龛中赞美玛利亚的学者:“在这儿自由眺望,精神无比高扬,有美人结队成行,飘摇而直上上界,其中有庄严的圣体,星冠璀璨辉煌。我向光辉瞻仰,世界上最崇高的女帝呵,请让我在苍穹下面,瞻仰你的神圣。请你容许,侠气与温情,激荡着男人的心胸。以圣洁的爱向你奉献,您一旦庄严地命令,我们的勇气便不可战胜。您只要稍加安抚,心中的焦躁就会突然清净。最纯洁的处女,最崇高的圣母,万民选出的女王,位与诸神为伍。”合唱:“你是不可扪触者,但你也不禁止,易受诱惑的人们,虔诚地向你走近。世人不容易拯救,谁能用自己的力量,挣断欲望的锁链,踏着光滑而倾斜的坡,谁能不容易失足!”赎罪女子们的合唱:“在天乡处处翱翔,请接受我们的心声,您崇高无比的圣母,您大慈大悲。”罪之女(玛丽·玛格达连,歌词选自《路加福音》第七章第三十六节):“我以爱情向圣母祈祷,泪洒圣子脚上,滚滚如涂香膏,不顾法利赛人讥讽,我持小瓶向圣母请求,瓶中芳香流溢不尽,我以我的发丝告诉圣母,它曾擦干神圣的肢体。”撒玛利亚之女(歌词选自《约翰福音》第四章):“我以此泉水祈祷我圣母,亚伯拉罕曾到此放牧。我以此水桶祈祷我圣母,耶稣曾以它解渴。我以此清泉祈祷我圣母,清泉滚滚,源远流长,永世常清不竭,流向四面八方。”埃及的玛利亚:“我在此圣地,卸下救世主,作为我之证,祈祷我圣母,我以您的手臂,阻我入门去,作为我之证,祈祷我圣母,潜居沙漠,40年忏悔,祈祷我圣母,我在沙漠中,所记告别辞,辞意含况福,祈祷我圣母。”3人合唱:“您不拒绝罪深的女人,向您靠拢。人如能忏悔,忏悔必有功,其功不会没,升之于无穷。这儿有一位善女,一次偶然失身,过失出于无意,请您广开鸿恩。”赎罪之女(玛格丽特):“回过头,回过头来,无比的圣母呵,无比的光辉,请慈悲地一瞥我的幸福,我早年的爱人,他已经回来,不再是那么痴呆。”升天的孩子们环绕着向前:“他那健壮的躯体,已比我们有力。我们的诚心呵护,会得到丰富的馈赠,我们过早离开人间,对人也全然无知,他却见多识广,会给我们教益。”赎罪女子(玛格丽特):“被珍贵的精灵环绕,神智尚未十分清醒,他还未感知到新鲜的生命,便已进入神圣之群。看哪,他已摆脱了尘世的所有羁绊,抛弃了旧日的腐臭皮囊,从厚重的云霞中,挣出青春的力量,请让我用心指导他,他还在新生的白昼中,睁不开眼睛。”光明圣母:“来吧,升向更高的境界!他会觉察到你.他会跟着你飞升。”赞美玛利亚的学者:“忏悔感悟的人,沐浴着神圣的光辉,从此改头换面,共同超凡人圣,任何向上的意志,无不向您皈依。处女,圣母,女神,天后,但愿永远得到您的恩佑。”神秘的合唱告终:“一切无常事,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向上。”

==============
《D大调第九交响曲》作于1909-1910年。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此曲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四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第一乐章,悠闲的行板,D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入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小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一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邃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第二乐章,C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谑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三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入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入,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入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第三乐章,回旋曲,幽默地,A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入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入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第四乐章,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说,这首交响曲以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
《升f小调第十交响曲》作于1910年至1911年,是马勒最后的作品。因他于创作该交响曲期间逝世,因此被视为“未完成的交响曲”。马勒于1910年七月开始创作《第十交响曲》,但只维持了两个月,便因健康问题而暂停。一直到翌年他去世时,均再没有对作品作任何修改或增添。按马勒的计划,《第十交响曲》共分为五个乐章。现存的手稿中,包括了72页总谱、50页简谱(另2页相信已遗失)及44页各类型的草稿。马勒基本上完成了《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三乐章配器了30小节,第二乐章也配器了一点,剩下的只有未配器缩谱(short score)。

按照马勒的手稿,《第十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行板 - 慢板。结构完整,其中包括已配器的275小节及其他简谱。
第二乐章,谐跃曲。 结构完整,共有522小节,皆为配器草稿及简谱。
第三乐章,“炼狱”(purgatorio) - 中速快板。 170小节简谱,其中在结尾有出现 "返回最前" (Da Capo) 的字句。
第四乐章,谐跃曲 - 不太快 (Nicht zu schnell])。约572小节,只属草稿。马勒在乐谱上的结尾曾写上“由很大的大鼓(须闷压‘vollstandige gedaempfte’)重击一下,”。这是马勒在纽约时从一次消防员葬礼中听到的鼓声所引发的灵感。这一下大鼓重击在后面的第五乐章开头时再出现。
第五乐章,终曲 - 很慢 (Langsam)。约400小节,只属草稿。

=============
《大地之歌》完成于1908年。当年,马勒来到奥地利西部一个叫杜布拉赫的村庄,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无限感慨,他读着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壮情怀激起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逐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写成《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加入人声的、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其中包括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作,全曲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歌词为李白的《悲歌行》。乐章以古诗的歌词为基础,作者将诗分为三段,每段都用“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作为结尾。这首诗的原意为:人的一生不过百年,面对这一现实,最好的方法是以酒浇愁。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愤激越,由圆号齐奏、小号助奏出呼叫般激动的动机,然后,男高音独唱主部主题。这是一段难度很高的乐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变化重复,由男高音唱第二段歌词。展开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交替奏出引子动机,接着小提琴与单簧管构成充满美的幻想与和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再现部较短。每唱一次“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时,都移高一个调,音乐显得暗淡无光,乐曲在高昂但却有些单薄的旋律声响中结束。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原歌词已无可考证。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花儿枯萎,叶落飘零”,它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无穷动式的流动旋律,几乎贯穿全乐章。在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双簧管奏出那“悲戚的孤独者”的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主部主题:接着,单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缓慢的曲调饱含辛酸地倾吐出心中的惆怅,副部主题由第一圆号独奏。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复,没有出现“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而直接用女中音独唱主题的变化重复句。经过短小的展开部,双簧管与歌声交织一起,辛酸、忧伤的旋律,更加重哀怨与痛苦的情绪,催人泪下。最后,双簧管又吹起那“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音乐回到充满疲惫、怅惘之情的气氛之中。

第三乐章,青春,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但原诗已无处查对。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是整首交响曲在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国情调:接着,男高音轻快潇洒的唱出了以李白诗句为词的清新、喜悦的主题,描写了一群青少年在亭中相聚,欣赏着池中倒映的美景,他们谈笑风生,饮酒赋诗。中段在木管与小号顿奏第一主题后,木管以轻快的顿音与之对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稳而豪壮的主题。当小提琴变化重复上面主题时,使人心情特别舒畅,充满青春活力,并对美好幸福的未来寄予希望。但后面的歌声,尤其是弦乐下行大跳的动机反复,给这种希望蒙上了一层灰纱,使之带上虚幻的色彩。再现部较短,那清新的曲调还是那样明快,那些忘却现实的书生们依然吟诗对答,但这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第四乐章,美女,复三部曲式,原诗是李白的一首《采莲曲》。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长笛吹出五声音阶的旋律,引出了第一部分女中音缠绵、悠闲而甜蜜的歌声,这是一个不紧不慢的五声音阶的旋律,歌中唱到“英俊的少年在岸上绿柳中骑马奔驰”:副旋律是在小提琴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下的女中音独唱,细腻地刻画了少女的内心世界,使人仿佛看到东方少女的音容笑貌。接着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变化重复,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中间部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展开,几个器乐段落充分调动了动机发展、转调等手段,还加入曼多林、钢片琴、铃鼓的配器,把“空断肠”的情绪描述得近乎绝望的程度。再现部在主旋律与副旋律间插入了一个展开句,展开句前,小提琴以深沉含蓄的音调再一次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最后,音乐渐渐平静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上,使“断肠”之感更加强烈,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少年,陷入无际的遐想之中。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汉,复三部曲式,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为了体现描写醉酒者姿态的意图,乐曲一开始就由木管乐器奏出满是装饰音的音型,运用了很不稳定的速度与调性,打破了前一乐章结束时的寂静,主题呈示的是一首大自然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紧接着是发展句简单的变化与重复。中间部分得到充分的展开,独奏小提琴一会儿活泼轻快,一会儿抒情抑郁。随后,男高音演唱了坚定有力的“人生如梦”曲调。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在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咀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调性和配器之中。同时还以其精湛的配器技巧,使我们感到了微寒的“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不时听到几声“流莺”动人的歌唱。再现部中加进一些木管上行、下行的流动音阶,进一步描写醉酒者的神情。音乐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象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

第六乐章,永别,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
乐曲的开始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低沉压抑、阴森恐怖的大锣与低音声部长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双簧管反复吹奏的极度凄楚、痛苦的回音音调:在引起小提琴感慨共鸣后,女中音首先唱出冰冷失神和痛苦忧郁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凄凉的木管不时在上面飘动,更添愁情,表达了主人公与朋友告别时的彷徨不宁的心情。双簧管在单调的、不规整的节奏音型伴奏下,以较长的经过句引出副部主题。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女中音继续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是器乐段落,感情变化幅度很大,基调虽未变,但却很有生气,充满温暖和人间的爱,它是对美和生命的热烈赞颂。不过,很快被大锣阴森的音响毁灭,乐队音响由高而低,把人推向幻灭的深渊,虽然对人生还有所眷恋,但命运却使人不得不抛开尘世,去寻找栖身的地方。再现部的歌词用王维的《送别》,这是辞别尘世的断肠哀歌,葬礼进行曲似的节奏一直贯穿其间,音调充满悲凉凄切的情绪。乐章的结束部是马勒自己写的一段歌词,用来抒发他对人生、对大地的眷恋之情。当歌曲唱到“永远”二字时反复了七遍,似乎主人公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将离开人间转入另一个世界,从而和大地诀别。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不知不觉地消逝了。

专辑曲目:
cd1
01. Symphony No.10 - Adagio: Andante - Adagio
02.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Allegro impetuoso 'Veni, creator spiritus'
03.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A tempo. Etwas (aber unmerklich) gemaBigter; immer sehr flieBend 'Imple superna gratia'
04.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Tempo I. (Allegro impetuoso)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05.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Tempo I. (Allegro, etwas hastig)
06.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Sehr flieBend - Noch einmal so langsam als vorher. Nicht schleppend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07.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Plotzlich sehr breit und leidenschaftlichen Ausdrucks - Mit plotzcheim Aufschwung 'Accende lumen sensibus'
08.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Veni, creator spiritus'
09. Symphony No.8 Part I. Hym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a tempo 'Gloria sit Patri Domino'

cd2
01.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 Poco adagio
02.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2. Piu mosso. (Allegro moderato)
03.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3. Wieder langsam. Chor und Echo: 'Waldung, sie schwankt heran'
04.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4. Moderato. 'Ewiger Wonnebrand'
05.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5. Allegro - (Allegro appassionato) 'Wie Felsenabgrund mir zu FuBen'
06.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6. Allegro deciso. (Im Anfang noch nicht eilen) -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 'Hande verschlinget euch'
07.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7. Molto leggiero, Chor der jungeren Engel: 'Jene Rosen aus den H?nden'
08.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8. Schon etwas langsamer und immer noch maBiger 'Uns bleibt ein Erdenrest'
09.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9. Im Anfang (die ersten vier Takte) noch etwas gehalten: 'Ich spur' soeben, nebelnd um Felsenhoh'' 'Freudig empfangen wir'
10.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0. Sempre l'istesso tempo. 'Ho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
11.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1. AuBerst langsam. Adagissimo. 'Dir, der Unberuhrbaren' 'Du schwebst zu Hohen er ewigen Reiche'
12.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2. FlieBend 'Bei der Liebe, die den FuBen' 'Bei dem Bronn, zu dem schon weiland' ' Bei dem hochgeweihten Orte'
13.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3. Una poenitentium: 'Neige, du Ohnegleichte'
14.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4. Unmerklich frischer: 'Er uberwachst uns schon' 'Vom edlen Geisterchor umgebren'
15.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5. Sehr langsam. 'Komm! hebe dich zu hohern Spharen'
16.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6. Hymnenartig (Ungefahr im selben ZeitmaB weiter) '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 alle reuig Zarten'
17. Symphony No.8 in e flat major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II - 17. Sehr langsam beginnend 'Alles Verga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cd3
01. Das Lied von der Erde - 1.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02. Das Lied von der Erde -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03. Das Lied von der Erde - 3. Von der Jugend
04. Das Lied von der Erde - 4. Von der Schonheit
05. Das Lied von der Erde - 5. Der Trunkene um Fruhling
06. Das Lied von der Erde - 6. Der Abschied

cd4
01. Symphony No.9 in D major - 1. Andante comodo
02. Symphony No.9 in D major - 2. Im Tempo eines gemachlichen Landlers. Etwas tappisch und sehr derb

cd5
01. Symphony No.9 in D major - 3.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02. Symphony No.9 in D major - 4.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uckhaltend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伯恩斯坦《马勒 - 交响曲、管弦乐伴奏歌曲全集》(第三辑)5CD. 1998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