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大哥 发表于 2024-5-17 08:46:06

C 博列特《拉赫玛尼诺夫 - 第二钢琴协奏曲、舒伯特 - 流浪者幻想曲、李斯特 - 死之舞》 1992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博列特《拉赫玛尼诺夫 - 第二钢琴协奏曲、舒伯特 - 流浪者幻想曲、李斯特 - 死之舞》 1992

专辑名称: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 No.2
演奏家: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
协奏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 Dutoit)、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伊万·费舍尔(Ivan Fisch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85-1989
发行公司:Decca
唱片版本:Prestige Collection
唱片编号:428 735-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博列特演奏的三部作品:1、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2、与索尔蒂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3、与费舍尔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死之舞》。

===========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这段文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氏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

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引子部分,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富有无限张力的c小调第一主题,这是对美好的向往,是对苦难的怨诉。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这一主题气息宽广,热情丰沛,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短暂的华彩后管弦乐将乐曲引入发展部,发展部主题在管弦乐和钢琴之间此起彼伏,最终进入第一乐章高潮,忧郁沉重的第一主题变为激昂的进行曲,然后钢琴独自再现主部主题,单簧管奏出第二主题,这时的第二主题灰暗而忧郁,随着钢琴的带动渐渐消沉,发展部主题缓缓地奏出,最终钢琴和乐队合奏,强有力的结束。

第二乐章,稍慢的柔板,E大调,4/4拍或3/2拍,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主部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而来,带有沉思的乐念,富有幻想、希望和生活的快乐,甜美而伤感的主题在弦乐、单簧管、钢琴不同声部依次出现,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中段,钢琴突然活跃起来,在各种调性上作变化,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渐渐越来越快,最后发展为华丽的颤音。弦乐发出强奏,钢琴由华彩渐渐熄灭,再现第一主题。终结部,弦乐优美的旋律,钢琴自由而快乐的和弦、柔美而饱满的波音,这是整首协奏曲最美的地方。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小调转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乐队奏出引子,钢琴暴风雨般奏出近似刮奏的华彩,雄赳赳地奏出激昂的第一主题,主题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以钢琴作为引导,绵绵地唱出了降B大调第二主题,宽广如歌,抒情地在琴键中流淌,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明显对比。最后是过渡段,钢琴奏出阴暗的三连音,接着第一主题再现,较前更为激昂、强烈,然后是以第一主题为主旋律的“急板”插段,接着乐队达到最高点。第二主题在降D大调上再现,接着再一次出现阴暗的过渡段。第一主题在钢琴的衔接下由管乐奏出,最终,钢琴带领乐队一跃而起,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奏出,汇成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宏伟赞歌。 乐章结尾,速度逐渐加快,钢琴强奏装饰乐队,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钢琴与管弦乐团版,由李斯特改编)作于1822年。

第一乐章,不太急的热烈的快板,C大调。先以C大调和弦奏第一主题,此主题来自舒伯特歌曲《流浪者》伴奏部旋律。反复后经经过部达G大调,产生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如同第一主题变奏,始终不断变调后,以E大调终止。发展部以第一主题C大调发展,和声做自由处理,发展幻想后导向升G大调,再引向升C小调慢板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以歌曲《流浪者》为主题的自由变奏曲。主题二度反复后,进入变奏部分。和声的内声由音型法始,低咏旋律以插入句方式,升C大调三连音后,加入32分音符,最后在分散和弦中,以八度音程奏变形主题而终止。

第三乐章,急板,降A大调,谐谑曲,中段为维也纳式的圆舞曲节奏。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为第一乐章再现,先以低音八度音奏出第一主题,然后是它的幻想发展。

==========
李斯特《死之舞》S.126,作于1849年。此曲是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在乐曲中李斯特运用了著名的《末日经》来点睛,收到相当好的效果。作品的创作动机来源于1838年李斯特在意大利的比萨见到的一幅教堂壁画“死神的胜利”,上边是一个背后长出蝙蝠翅膀的丑老婆子,代表着死神,正挥起大刀,向那些毫无防备,正忧哉全然不知死神临头的人们砍去。李斯特由此得来灵感,又将这恐怖荒诞的动机同中世纪的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教会歌曲《末日经》联系起来,作成这首极富幻想色彩的杰作。

钢琴在这里仍然是主角,但是管弦乐队尤其是铜管和打击乐的强大威力,使作品的整体音响显得更加辉煌。全曲是建立在圣咏《末日经》上的一系列变奏。乐曲从钢琴在低音区使用沉重的和弦弹出的强有力的“末日经”开始,象征着死神那不可阻挡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在它之上,铜管响亮地吹出主旋律,这是死神威严的进行曲。突然,钢琴一连串有些滑稽的快速音型打断了这死的行进,并以华彩风格片断演奏“末日经”,同时,乐队以全奏在重音上给以加强。当乐队一起奏起“末日经”的时候,速度加快了,本来的两句旋律扩展为四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突然弱下来。变奏曲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序奏到此结束。

接下来音乐变得稍稍柔和些了,钢琴从容地演奏这条旋律,木管随后加入进来,与钢琴交替着,变奏这个主题。行进的步伐渐渐地出现,它越来越有力,越来越快,直到变成了狂热的舞步。突然,一个长音拖下来,延续到下一个巴赫风格的赋格段落,“末日经”在钢琴的各个声部相继模仿出现,它的情绪是安详的、冥想的,音响也是和谐纯净的,仿佛这已经不是可怕的死亡,而是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钢琴在高音区奏出柔和的旋律,它被晶莹剔透的琶音包裹着,变成动人的歌唱。接着,谐谑风格被引进,钢琴活泼地跳跃,和乐队作愉快的对话,渐渐地融为一体,奏起欢快的舞曲。这段舞曲令人联想到民间的歌舞场面,“末日经”在这里带有了一种东欧民间色彩,朴素而明快。

钢琴的华彩把人民带出了民俗场景,独奏者在这里得以展示他演奏的丰富音色和复杂技巧。铜管吹起的号角仿佛在提醒人们死神的威力,但是钢琴一味沉浸于嬉戏之中,它与弦乐细碎的音型交织在一起,就像无数的幽灵在舞蹈。终于,死神的步伐又笑起来了,它狂笑着向世界宣布:它是不可逃避的,最终的胜利属于它。

从整部作品来看,李斯特虽然采用了“死亡”的这个主题,但他几乎没有一点悲伤,也几乎没有一点对神秘世界的恐惧感,倒仿佛在兴高采烈地为死神唱赞美歌似的。他愉快地玩弄着“末日经”,用各种情绪、色彩来装饰它,全曲一共有三十二个变奏至多,但自始至终都妙趣横生,富于吸引力。

专辑曲目:
01.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 1. Moderato
02.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 2. Adagio sostenuto
03.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 3. Allegro Scherzando
04. Schubert / Wanderer Fantasie - 1. Allegro con fuoco
05. Schubert / Wanderer Fantasie - 2. Adagio
06. Schubert / Wanderer Fantasie - 3. Presto
07. Schubert / Wanderer Fantasie - 4. Allegro
08. Liszt / Totentanz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 博列特《拉赫玛尼诺夫 - 第二钢琴协奏曲、舒伯特 - 流浪者幻想曲、李斯特 - 死之舞》 1992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