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利比达凯《德彪西、布索尼、欣德米特、布里顿》2CD. 2003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切利比达凯《德彪西、布索尼、欣德米特、布里顿》2CD. 2003
专辑名称:Debussy Busoni Hindemith Britten
演奏家:Siegfried Borries(小提琴)、Gerhard Puchelt(钢琴)
歌唱家:Erna Berger(女高音)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谢尔盖·切利比达凯(Sergiu Celibidache)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46-1949
发行公司:Membran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221915-303
专辑介绍:
这张双CD专辑是切利比达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录音,包括:1、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1947年8月31日录制;2、德彪西舞蹈诗《游戏》,1948年3月20日录制;3、布索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家齐格弗里德·鲍里斯担任独奏,1949年5月8日录制;4、欣德米特《钢琴协奏曲》,由钢琴家格哈德·普赫尔特担任独奏,1949年9月4日录制;5、布里顿《安魂交响曲》,1946年11月10日录制;6、格里埃尔为花腔女高音及乐队而作《声乐协奏曲》,由女高音歌唱家爱尔娜·贝尔格担任独唱,1946年6月7日录制。
1945年,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因为其在战争中的纳粹身份,遭到美国为首的盟军起诉,被暂时取消了职务,而不能继续负责柏林爱乐乐团的管理工作,柏林爱乐乐团一时群龙无首,切利比达凯临危受命,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此时的切利比达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年仅33岁;虽然切利比达凯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但他对此项工作非常负责认真,日以继夜的努力,其成果有目共睹,所以他很快就树立了威信,并且成为一个最具吸引力的指挥家。他将柏林爱乐乐团保持在一流水准,他还大大地扩充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曲目,让乐团走出传统曲目的圈子,其间,切利比达凯留下了少量录音。富特文格勒解禁归来,与切利比达凯合作,共同管理柏林爱乐乐团,在合作过程中,切利比达凯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对富特文格勒毕恭毕敬。
这张专辑的录音就是在这段特殊时期,由切利比达凯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完成的。
============
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 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 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
德彪西舞剧音乐《游戏》,1912年受狄亚格列夫之约,为俄罗斯舞剧团而作。此舞剧独幕,出场人物仅3人,以哑剧的形态表演。描写黄昏的公园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一个网球,一男两女舞者在找球之中,陷人恋爱的游戏。先以全音音阶构成的和弦表现黄昏的静寂之美,网球出现,然后手执球拍的男舞者上场,表演精彩的跳跃,然后退场。两名女舞者战战兢兢地上场,她们在跳舞中,碰到树叶间沙沙直响。男舞者正从树丛后窥视这两位姑娘,他说服其中一位姑娘,与她跳舞,另一姑娘则跳起嘲讽般的舞蹈。男舞者送走向这嫉妒的第二位姑娘,说要教她圆舞曲。第一位姑娘正要离去,被第二位姑娘阻止。于是3人一起跳起舞来,共同陶醉在爱的甜蜜中。此时又不知从哪儿飞来一个网球,落在他们脚边。3人都被惊吓,然后各自离开,消失在黄昏的公园里。
============
布索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a,布索尼赋予这部作品的难度绝不亚于他的超技钢琴作品,第一乐章那些快速段落听来像是帕格尼尼的风格,但乐队配器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要复杂得多。
============
布里顿《安魂交响曲》作品20,作于1940年。此曲选取安魂弥撒中三个标题而成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哭泣》取弥撒《续抒咏》末尾一节(第十八),为最后审判时,对死者水远安息的祈祷句。据布里顿自己注解,这是一首缓慢行进的哀歌。行板,全曲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有序奏,第一动机先由大提琴奏出,以低音管然后是弦乐、木管来展开;第二动机由中音萨克斯管、弦乐器发展;第三动机在竖琴、钢琴背景下由长笛、长号、低音号奏出,寂静的三和弦交替由弦乐承接。后半部为3种动机的发展。
第二乐章,《末日经》为《续抒咏》开头一句,如大预言,最后审判日,世界将成灰烬,人因审判来临而感到恐惧战栗。这是一种“死之舞”的形式,描绘的是最后的审判,也就是上帝降罪的世界末日。热情的快板,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节奏动机的反复和木管群奏山字形起伏的三连音符旋律;第二部分三连音符展开,各种乐器交替重复;第三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萨克斯管旋律在其中扮演微妙的角色;第四部分为第一部分的重现和发展。
第三乐章,《主啊,求您赐予永远安息》为《进堂歌》开始句,在弦乐独奏与竖琴的背景上安宁地奏出主要动机,它是一个较温和的祈祷。“让他们永远安息吧,主啊,让长明之光永远照耀他们”。恬静的行板,3段体,第一段突出长笛的效果,中段突出小提琴。
===========
格里埃尔为花腔女高音及乐队而作《声乐协奏曲》作品82,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严酷的1943年。此曲在开拓协奏曲的表现领域,使人声和乐队有机地结合,使花腔女高音的各种技巧得以充分发挥等方面,都相当成功。
难能可贵的是格里埃尔以抒情的笔触,着意揭示苏维埃人(特别是苏维埃妇女)内在精神美的艺术匠心,和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驱走邪恶的乐观和自信。这部在1946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一等奖的作品,由相互形成对比的两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行板,f小调。由弦乐加弱音器奏出的引子于抒情中略带严峻的意味,象是一组隐约含蓄地点出卫国战争年代气氛的“片头”,接着在弦乐的衬托下,由花腔女高音唱出富于沉思、幻想性的第一主题:建立在富于东方色彩的调式基础上的音调,与格鲁吉亚及中亚细亚的民歌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苏联人民内心世界的披露:战争带来的苦难是暂时的,正是由于战争,祖国、亲人、同志、友谊、爱情,一切都显得更加珍贵、更加亲切。可以从由六个小波浪组成的、较为活跃和激动的第二主题中感受到苏联人民这种特殊的感情。引子中出现的一个音型在第二主题中被巧妙地保持着。
第二乐章,快板,以欢悦、明朗的面貌出现。音乐具有凹舞曲的性格,结构则近似回旋曲式。它先后呈示的三个主题和大量断音、琶音、颤音、快速经过句的穿插、连接部分所构成的欢腾气氛,仿佛经过战火考验的苏维埃人获得胜利的激动心情,处人联想起亲朋相聚、情侣重逢、和平建设的重新开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欢乐在“急板”的结尾部达到高潮,女高音于最高音后,进入时值为三十一拍的长音上;同时乐队奏出强有力的和弦,使第二乐章和整个协奏曲,在乐观自豪的情绪中结束。
专辑曲目:
cd1
01. Debussy / La Mer - 1. 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02. Debussy / La Mer - 2. Jeux de vagues
03. Debussy / La Mer - 3.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ar
04. Debussy / 'Jeux' Dance Poem
05. Busoni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a - 1. Allegro moderato
06. Busoni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a - 2. Quasi Andante
07. Busoni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a - 3. Allegro impetuoso
cd2
01. Hindemith / Piano Concerto - 1. Massig schnell
02. Hindemith / Piano Concerto - 2. Langsam
03. Hindemith / Piano Concerto - 3. Medley: 'Tre Fontane' (Medieval Dance)
04. Britten / Sinfonia da Requiem Op.20 - 1. Lacrymosa
05. Britten / Sinfonia da Requiem Op.20 - 2. Dies lrae
06. Britten / Sinfonia da Requiem Op.20 - 3. Requiem aeternam
07. Gliere / Concerto for Coloratura Soprano and Orchestra Op.8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