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mif 发表于 2024-6-1 08:30:35

B 费德勒《俄罗斯管弦乐名曲集》 2006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费德勒《俄罗斯管弦乐名曲集》 2006

专辑名称:Pops Caviar: Russian Orchestral Fireworks
演奏乐团: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Boston Pops Orchestra)
指挥:亚瑟·费德勒(Arthur Fiedl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57-1959
发行公司:RCA、Sony BMG
唱片版本:日本版SACD
唱片编号:BVCC-37465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费德勒指挥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演奏俄罗斯管弦乐名曲。包括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哈恰图良、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

===========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音画,作于1880年。此曲就是为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乐曲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声区轻轻持续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创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背景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由单簧管和圆号相继奏出了俄罗斯歌曲的主题,其旋律轻悠宽广、辽阔空寂。随后,在弦乐器拔奏出马和骆驼的脚步音乐背景中,由英国管奏出了一支平稳、安详而迷人的具有古老东方情调的旋律。紧接着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单簧管加快速度再现了俄罗斯风格的曲调,这一主题在多次反复中渐渐增强力度,直至乐队全奏这一主题,使它显得庄严、宏大,气魄雄伟。之后,在草原辽阔的背景和马蹄声中,东方歌调多次反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随后是作者运用对位手法将两个不同民族风格的曲调巧妙地放在一起同时演奏,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好融合。在反复四次后,音乐逐渐减弱,商队已渐渐远去,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及其他片断在断断续续地再现,音乐越来越轻,最后乐曲在一片寂静中结束。

整部作品出现两个不同的主题旋律,第一个是一支俄罗斯民歌,第二个一支有点悲戚的东方风格的曲调。作品一开始主要围绕俄罗斯民歌展开,之后才出现另一个旋律。接着,俄罗斯主题不断反复着,改变调性、增强力度,当音乐力度逐渐增强并发展成乐队全奏(好象商队已经从远处走到听者跟前一般)。不多久,东方风格的主题又出现,并与俄罗斯民歌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音乐逐渐减弱……完全消失。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俄罗斯复活节序曲》作品36,作于1888-1889年,原标题为《星期日序曲“光辉的节日”》,在俄国,复活节又称为“光辉的节日”。此曲从俄罗斯东正教圣歌《奥比霍德》中选取了一些旋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自传中这样概括此曲:“从受难礼拜六傍晚幽郁神秘的气氛,转为复活节星期日早晨尽情欢乐聚会的气氛。”

在总谱上,有这样的前言:“愿上帝兴起,使他的仇敌四散,叫那恨他的人,在他面前逃跑。他们被驱逐,如烟被风吹散;恶人见上帝而被消灭,如蜡被火熔化。——《诗篇》第六十八篇。”“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玛利亚和雅各的母亲玛利亚,及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时,他们来到坟墓那里。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撬开,那石头原来很大,他们抬头一看,却看见石头已经撬开了门。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就很惊恐。那少年人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马可福音》第十六章一至六节。”“喜讯传遍全球,曾憎恨过耶稣的人,将从他面前逃走,如烟一般消息。‘复活了!’天使的歌声从天际响起,弥漫云霄。无数灯火点亮了,胜利的钟声响自教堂,僧侣们也歌唱着。”
   
此曲以木管齐奏《奥比霍德》中的《愿上帝兴起》的旋律,歌唱受难气氛。在竖琴独奏与小提琴分散和弦背景上,大提琴奏圣歌《天使的感叹》。进入小休止后,变成庄严气氛,长号奏《愿上帝兴起》旋律,以赋格方式展开,转悲伤的行板。然后是兴奋的快板,奏圣歌《叫那恨他的人,从他面前逃跑》主题,与《愿上帝兴起》旋律形成纠缠。高扬后,复活之歌响起,之后在钟声中,不断加强力度,宣告耶稣复活。在长号模仿僧侣的祈祷声中变成兴奋的快板,进入稍生气蓬勃的尾奏,以号角庄严地结束。

《俄罗斯复活节》和他同时创作的《天方夜谭》与《西班牙随想曲》一起,标志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生涯中纯“民族风格”创作期的结束,也标志着他将开始短暂地受到瓦格纳的影响。

==========
鲍罗丁《伊戈尔王子序曲》作于1869-1887年。基本上套用奏鸣曲式,它的主题众多,都是从歌剧音乐中借用过来的:这首序曲展示了两个敌对的阵营及其冲突。

乐曲开始时的一段慢速度引子是俄罗斯阵营的主人公伊戈尔王子性格的描写。定音鼓的低沉响声引出了一支阴暗的和弦组成的旋律,它那缓慢地上升的进行描绘着这位被囚于波罗维茨人阶下的俄罗斯王子的艰重、郁抑的满腹愁绪。歌剧第二幕中著名的伊戈尔王子咏叹调主题的陈述曾穿插进木管乐器的一些轻快、透明的和弦,这是一瞬间的明朗的幻象,取材于序幕中伊戈尔出征前妻子送行的场面,不过它立即又为低音弦乐器的艰重步调所代替,伊戈尔一次次地体尝着自己的军队被击溃的痛楚。但是,现在速度转快,长号发出一声声急促的呼喊,法国号应和着它,然后小号也结合进去,这是波罗维茨人的胜利的呼叫,这些得意扬扬的祝捷号角声,使人想起了波罗维茨阵营的景象。呈示部就是从铜管乐器的这阵频繁的呼应开始的。这号角声的进行席卷整个乐队,并即转入一个欢乐的插句,这是从歌剧第四幕中当伊戈尔同他的妻子亚罗斯拉夫娜重逢时的音乐摘选出来的。但是不管是铜管乐器上的号角呼应的主题,还是激昂狂热的插句,都只是为即将到来的一个更重要的主题先做准备。

随后,弦乐器上的急骤进行变成了一种均匀的伴奏,这时,序曲的第一主题,东方色彩的主题由单簧管奏出来了。这段旋律在歌剧中是第三幕的一段三重唱:波罗维茨王的女儿康恰柯芙娜热恋着王子,当她得悉伊戈尔父子即将出逃的消息时,她哀求王子不要抛弃她。但是这支旋律在三重唱中并不专属于某一个角色。康恰柯芙娜唱它,为爱情和职责所苦恼的王子也唱他。它那惶恐不安的特性,急遽而断续的进行,同旋律的东方色彩结合在一起,揭示出以美丽的康恰柯芙娜为代表的波罗维茨人温柔的一面。康恰柯芙娜不安的述诉现在为全乐队奏出的一个新的插句所代替,这是一支悲壮、有力而热情的旋律,在歌剧第二幕伊戈尔的著名咏叹调中,他唱着:“噢,给我自由,我将从敌人手里拯救俄罗斯。”这个主题在整个歌剧中起着很大的作品,是伊戈尔王子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在序曲中,它也补充慢引子中对这英雄形象的描绘。

这英雄性主题音响逐渐减弱,进行速度也在渐慢,然后便可以听到法国号的大段温暖柔和的叙述。这支旋律是亚罗斯拉夫娜的音乐描写,在第二幕伊戈尔咏叹调中和第四幕亚罗斯拉夫娜的哭泣一场中都可以听到。在这里,在法国号之后,它由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加以复奏,最后,呈示部借用序幕中一些流畅、安谧的和弦作为结束,相当于发展部的当中一段,把先前的一些对照性主题引向矛盾冲突。开始时,在小提琴的不安的颤音背景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一次次地反复奏出康恰科夫娜的主题动机,长号还用大声的呼喊奏出我们所熟悉的波罗维茨人号角声,紧张的气氛在不断增强着,几乎与此同时,在小提琴上出现了伊戈尔同妻子相见的欢乐主题,只是它一次次被无情的号声所打断,随后出现的附点节奏型,把这段音乐带入会战的场面,这好像是波罗维茨同俄罗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的一段概括性描写,而这附点的节奏型,在歌剧中原是波罗维茨汗王康恰克的唱段之一大特点,它是专属于康恰克这一角色的。

最后,再现部基本上重复第一段的内容,但其中亚罗斯拉夫娜的温柔如歌的主题曾不期然地同康恰科夫娜的性质全然不同的激动不安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而且,随后又突然闯入低音弦乐器不安的活动,出现了凶兆的形象,但在这里并没有重新引入战斗的场面,而是转入乐曲的辉煌结束。洪亮的号声高扬,音乐的进行象暴风雨般热烈。

==========
鲍罗丁《波罗维茨舞曲》(又译“鞑靼舞曲”)这首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
哈恰图良《马刀舞曲》作于1942年。此曲是哈恰图良最著名的作品,源自于1942年首演的《加雅涅》芭蕾舞剧中的主题音乐,指的是剧中居民出征前的战斗舞蹈,节奏非常强烈快速,以短短2分钟半之旋律,给人有一股强烈的压迫感,同时展现旺盛的生命斗志。乐曲描绘了在亚美尼亚舞蹈中一支旋风似的战舞,舞者以马刀展示其技术;中段则包含了由久姆里城的一首亚美尼亚民歌。由于它的节奏相当刺激,舞曲本身在音乐会拥有独立曲目的地位,亦同时被大众音乐以不同方式引用。它的连奏低音容易辨认之余,旋律易记,故也是乐队中常演的曲目。

管弦乐版本为G大调。一开始,乐曲以弦乐及定音鼓奏出了在全曲中常常出现,甚易辨认的固定音型动机。高音的木管乐器以及木琴奏出主题旋律,令人有刺激的感受;中段改为3拍子,以中提琴、大提琴的高音域、萨克管及铃鼓作出稍为舒情的旋律,带有中东民歌旋律的风韵;及后全体乐队返回开始的第一旋律再现。以八分音符的下行半音音阶把乐曲带到由低音弦乐奏出的低音G上,再透过升F调的上行四分音符五声音阶,最终以齐奏G音作结。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作于1900年。此曲原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 《萨尔丹沙皇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此曲是野蜂袭击织布工和厨娘时的戏剧音乐,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那两个坏人的情景。

==========
哈恰图良《化妆舞会》管弦乐组曲,是节奏分明、旋律优美的通俗作品之一。它是根据莱蒙托夫同名戏剧内容来编曲的,戏剧描写帝政时期俄国贵族社会的虚伪与腐败,一个妒嫉的丈夫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故事。这套组曲作于1943-1944年,由五首乐曲组成。这张专辑中所选的是第五首加洛普舞曲,突出打击乐的效果,木管吹奏多少有些竭斯底里的主题,以此主题为中信,主部狂热地进行。中段是由小号与弦乐、木鱼演奏热闹的乐句,然后由单簧管模仿伊朗的低声吹玛祖卡舞曲,在长笛低语般的音型出现后,速度加快,第三段是主段扩大后的形态。

专辑曲目:
01. Borodin /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02. Rimsky-Korsakov / Russian Easter Overture
03. Borodin / Prince Igor: Overture
04. Borodin / Prince Igor: Polovtsian Dances
05. Khachaturian / Gayane: Lullaby
06. Khachaturian / Gayane: Lezghinka
07. Khachaturian / Gayane: Dance of the Rose Maidens
08. Khachaturian / Gayane: Dance of the Kurds
09. Khachaturian / Gayane: Sabre Dance
10. Rimsky-Korsakov /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11. Tchaikovsky /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12. Tchaikovsky / The Sleeping Beauty: Waltz
13. Khachaturian / Masquerade Suite: Galo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费德勒《俄罗斯管弦乐名曲集》 2006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