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计算机 发表于 2024-6-5 08:15:54

B 【古典音乐】吉列尔斯《斯卡拉蒂、贝多芬、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 2009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吉列尔斯《斯卡拉蒂、贝多芬、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 2009

专辑名称:Scarlatti Beethoven Scriabin Prokofiev Debussy
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57.4.22、1984.10.15、伦敦
发行公司:BBC Music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BBCL 4261-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演奏斯卡拉蒂、贝多芬、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的钢琴独奏作品。

==========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组曲,作于1901年1-4月。在德彪西的创作进程中,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关键性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华托和魏伦的《华丽节日》世界中的精神,形式上回到了“古钢琴家”的世界,处理时,古典的观点则占有上风,显然,这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的乐曲中就不是那样显著的。同事,作为德彪西式的主要方面的和声寓言,在运用键盘乐曲来显示其中所具有的任一因素,《为钢琴而作》是第一部作品,如:不协和和弦不仅不予解决,而且可以在音程不变的情况下作连续进行;全音音阶,无声音阶以及随意性的音阶都被采用了,并且还接触到双关调性的手法。由三首作品组成。

1、《前奏曲》开始的主题是优美的,只有阴暗色彩的a小调迅即在第2小节中表现了出来,这里运用了一种动人的、向上滑动的半音音阶进行,使人回忆起《华丽节日》第一组中《傀儡》歌曲所进行的伴奏。作为一种伴奏形式在体现德彪西式的托卡塔风格方面,这首《前奏曲》是作得十分充分的。令人惊异的是这首《前奏曲》的构成形式与古典的奏鸣曲颇为类似,它以美妙宽广的旋律从第6小节开始,继续以主音调弹奏第二主题部分,同时参照一开始的地方以大跳的连续和弦在第4页上构成了一个小尾声直到呈示部。全音音阶化的进行在该页的下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里上行的模进有少许迹象标明它们可能是来自格里格之手。这一乐段,右手部分所运用的精致的三连音,尽管可以推溯到“加美隆”的声音,但还是带来了幻想曲,假面舞会的乐声。在第7页的下半页,安排了一段美妙而易于返回到经过修饰的再现部。《前奏曲》以十分类似竖琴的华彩手法,运用调试上的和各种全音音阶在交替进行中作为结束。

2、庄重的《萨拉班德舞曲》在设计上也颇具规模,乐句结构同样是有规律的。一系列的连续七度和九度和弦进行,暗示着来源于萨蒂于1887年创作的《萨拉班德舞曲》。德彪西的这首富有变化的舞曲,确实是具有古代风貌的作品。

3、辉煌的《托卡塔》至今还是德彪西的最有钢琴艺术价值的珍品。中间乐段的切分节奏结合优美的右手琶音进行,虽不属违禁,但预示着德彪西在他当代的众多钢琴家们中,很快会被成为最富有艺术才华的作曲家。这首《托卡塔》象它的同类作品一样,形式与结构是清晰的,和声更富有情趣。作品中大多是自然音阶,但各种调式因素总是相继拥入,五声音阶除在第3小节有过片断的出现以外,其他似无进展。

==========
贝多芬《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90,作于1814年。这部作品是向晚期创作的过渡,内容着力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展露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最终达到了一种和解。曲风朴实而简洁,含有了感慨释怀的音色、歌颂憧憬的旋律。对于作品的两个乐章,贝多芬曾指出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震撼的强奏开始,先声夺人。随后以缓和对应,出现一只优美如歌的旋律,渐渐产生犹豫和不安。但坚定的信念再次爆发,急速下行的过渡乐句带来了积极热情的第二主题,情绪澎湃昂扬。在几个激烈的和弦之后,略显失落感的音调轻轻结束呈示部。展开部变化第一主题,强奏动机频繁转调,起伏跌宕。如歌动机上方加入了晶莹的琶音,在多次变化中展现精致的色彩渲染。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随后第一主题后半段动机延展为幽静的尾声。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BA。呈示部主题A旋律极为甜美柔和,富于幻想般的色彩。强弱交错的断音过渡段引出明快轻捷的主题B,在高音区漂浮如闪烁的阳光倾泻下来。经过一个宽广的缓冲音调后,主题A第一次重现。展开部C段先以激昂的情绪发展主题A的动机,然后缓冲音调几次呈现显出庄重之感。在回归主题A乐思之后转至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的性格均十分优雅从容。主题A第三次作为结论重现,灵动的装饰音符使其生机盎然。尾声主题A动机徐徐远去,结束于遐思之中。

==========
斯克里亚宾《升F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30,作于1900年。作为受到“神秘主义思想”影响的第一部作品,此曲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理念方面,他认为音乐是人与神进入合一境界的工具;技法方面,他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技法的约束,和弦构成上尝试以四度替代三度叠置,并在整体结构方面逐步摒弃分章套曲的理念,整体的统一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该作品不仅宣告了斯克里亚宾创作中期的开端,而且也标志着“神秘主义”思维在音乐实践中的起始。

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带展开性中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八小节的主题充分显示了斯克里亚宾的独特个性。和声功能及调性的不明确,四度排列的和弦结构以及旋律构成的连续四度进行(升D—升G—升C);主题旋律的非对称等,因此也可以被视为他创作过渡期开始的标志。

第二乐章使用的是奏鸣曲式。其主部主题为规整的八小节,其动机是来源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M.a),可以视为与第一乐章的展开性中部相对应,继续展开第一乐章主题。而副部主题只要也是运用了主部主题中第2小节内声部的节奏型,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使两个主题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专辑曲目:
01. Scarlatti / Sonata in d minor Kk.141
02. Scarlatti / Sonata in F major Kk.518
03. Scarlatti / Sonata in d minor Kk.32
04. Scarlatti / Sonata in f minor Kk.466
05. Scarlatti / Sonata in A major Kk.533
06. Scarlatti / Sonata in b minor Kk.27
07. Scarlatti / Sonata in G major Kk.125
08. Debussy / Pour le piano - 1. Prelude
09. Debussy / Pour le piano - 2. Sarabande
10. Debussy / Pour le piano - 3. Toccata
11. Debussy / Images - Livre I: Reflets dans l'eau
12.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1. 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
13.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2. 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getragen
14. Scriabin / Piano Sonata No.4 in F sharp major Op.30 - 1. Andante
15. Scriabin / Piano Sonata No.4 in F sharp major Op.30 - 2. Prestissimo volando
16. Prokofiev / Visions Fugitives Op.22
17. Prokofiev / Piano Sonata No.3 in a minor Op.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古典音乐】吉列尔斯《斯卡拉蒂、贝多芬、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 2009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