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特拉蒂斯维里、桑德克斯《格里格 - 培尔·金特组曲、霍尔堡组曲》 2001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特拉蒂斯维里、桑德克斯《格里格 - 培尔·金特组曲、霍尔堡组曲》 2001
专辑名称:Grieg - Peer Gynt Suites No.1 & 2, Holberg Suite
演奏乐团:乔治亚SIMI节日管弦乐团(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立陶宛室内管弦乐团(Lithuanian Chamber Orchestra)
指挥:诺达·特拉蒂斯维里(Nodar Tsatishvili)
索留斯·桑德克斯(Saulius Sondeckis)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发行时间:2001
发行公司:普罗艺术
唱片版本:名曲馆藏系列K2版
唱片编号:POLO CLB-86054-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里格的三部著名作品:1、由特拉蒂斯维里指挥乔治亚SIMI节日管弦乐团,演奏《第一、二培尔·金特组曲》;2、由桑德克斯指挥立陶宛室内管弦乐团,演奏《霍尔堡组曲》。
===========
《培尔·金特》是格里格为易卜生同名诗剧所作的配乐,但后世更以根据配乐选编的两套管弦乐组曲闻名。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46。1、晨歌(第4幕)描写摩洛哥清晨之美景;奥丝之死(第3幕)培尔·金特母亲艾西离世时之哀歌;3、安妮特拉之舞(第4幕)描写舞娘安妮塔在培尔·金特前舞动,趁机夺走他的马匹;2、在妖王宫中(第2幕)描写魔宫的恐怖气氛。
“晨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作品55。1、英格丽德的悲叹(第2幕)描写抢劫新娘一幕;2、阿拉伯舞曲(第4幕)描述著故事主角培尔·金特在阿拉伯沙漠里看见少女跳舞的场面,露出追求女色的痴迷;3、培尔·金特归来(第5幕)描写培尔·金特在回乡路途中遇上暴风雨时之惊险;4、索尔维格之歌(第1、4、5幕)描画培尔·金特初恋情人苏尔维格的纯情与美丽。
“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
《霍尔堡组曲》作品40,是格里格为1884年12月在挪威西南部的卑尔根市举行的纪念霍尔堡诞辰200周年活动而作。霍尔堡(1684-1754)虽然被认为是丹麦文学之父,写作也用丹麦文,但他却是一位纯正的挪威人。在霍尔堡时代,一般所谓有教养的人,写信用拉丁文,同女人讲话用法文,呼唤家中的宠物用德语,只有谩骂仆役时才用丹麦语。霍尔堡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用丹麦文写作,在众多领域有所建树,并使得丹麦文得以规范化。他生前创作了很多喜剧作品,被称为是“丹麦的莫里哀”。因为霍尔堡出生在卑尔根,在丹麦开展文学艺术活动,所以他属于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为了纪念霍尔堡诞辰200周年,丹麦作曲家创作了一套组曲,格里格则为了在卑尔根商业广场竖立的霍尔堡雕像揭幕典礼谱写男声合唱《纪念霍尔堡》,并在纪念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钢琴版《霍尔堡》组曲。1885年初,格里格心血来潮,把它改编成一首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副标题为“古老风格的组曲”。作品多少受到了过去时代的音乐风格的影响,而最临近的要算是柴科夫斯基1876年创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不过,格里格自己说他是受到了法国《大键琴演奏家》组曲的影响,作曲者是与霍尔堡同时代的人。在组曲的第2、3段可以看出这种影响,一个轻柔的萨拉班德舞曲和一首加沃特舞曲与缪塞特舞曲构成了三重奏。另外,格里格似乎也考虑到了在霍尔堡之后出生的三位键盘作曲家:想到了以托卡塔与赋格风格创作前奏曲的斯卡拉蒂,想到了巴赫那动人飘逸的《旋律》,想到了亨德尔《利戈顿舞曲》的最后部分。这套组曲的创作手法是典型的格里格风格,尽管整个作品运用了古老的传统和巴洛克的音乐风格,但是就作品中那色彩变幻的弦乐、富于表现力的旋律及和弦来说,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格里格自己对于改编之后的乐队音响效果也十分满意。
《霍尔堡组曲》共由五部分组成:
1、前奏曲这首乐曲以活泼而快速的旋律节奏展开,共两个主题,一个是巴罗克般华美的音型,另一个是小提琴柔和与肃穆的副主题,形成鲜明而完美的对照。
2、萨拉班德舞曲。这一段比较缓慢,是整套组曲当中最具挪威特性的一首乐曲。
3、加沃特舞曲。此曲稍显轻快典雅,紧接在加沃特舞曲后面的舞曲为二段形式模仿风笛的旋律,曲调优美,极具独特风格。
4、咏叹调。整套组曲中只有这段音乐缓慢、富于宗教性,以小提琴为主奏,有装饰性的歌唱感,乐曲的情调忧郁朦胧。
5、里戈东舞曲轻快而生动的民间舞曲的节奏和氛围,乐曲主题勇武而又富有魅力。
专辑曲目:
01.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1. Morning, Allegretto pastorale
02. - 2. The death of Aase, Andante doloroso
03. - 3. Anitra's dance, Tempo di Mazurka
04. - 4.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king
05.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1. Abduction of the Bride(Ingrid's lament), Allegro furioso-Andante
06. - 2. Arabian dance, Allegro vivace
07. - 3. The return of Peer Gynt, Allegro agitato
08. - 4. Solvejg's song, Andante-Allegretto tranquillo
09. Holberg Suite for String Op.40 - 1. Prelude, Allegro vivace
10. - 2. Sarabande, Andante
11. - 3. Gavotte, Allegretto-Mussette, Poco piu mosso
12. - 4. Air, Andante religioso
13. - 5. Rigaudon, Allegro con bri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