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大哥 发表于 2024-6-6 08:45:22

C【古典音乐】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2008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2008

专辑名称:Chopin Mozart Bach
钢琴家: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84.6.9、1987.6.21、奥尔德堡
发行公司:BBC Music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BBCL 4230-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尔绍夫斯基演奏肖邦、莫扎特、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录音时他已经年过九十,偶尔有些跑动不很清楚,但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年纪摆在那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钢琴家演奏中仍旧耸立的东西。包括那明净的触键风格,立体的声部塑造,或许是源于莱谢蒂兹基的歌唱性,以及那个施耐贝尔、费舍尔活跃的年代里,典型的综合智性与灵感的风格框架。聆听他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慢乐章中,钢琴家力求将每一指触都立稳,由此呈现他的歌唱思维,又在若隐若现的一些岁月痕迹中,将原作的抒情性表现为强烈的渴望,确实带给人非常特别的聆听体验。

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1892-1993)俄罗斯钢琴家。如果有人可称作天生奇迹,霍尔绍夫斯基当之无愧。他的演奏生涯是表演艺术界最长寿的。1993年5月22日(101岁)去世时,他的老师,著名教师莱谢蒂兹基的最后一个传人走了。莱谢帝兹基是贝多芬的高徒车尔尼的学生,活到八十五岁,在1915年去世。老师死后,学生又活了将近80年。在霍尔绍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依然活动频繁,对如此高龄的人来说难以想象。他名副其实地一直演奏,教学到死。听众对他的音乐修养和诗情画意敬仰备至,他们多么希望抓住这个小个子,不让他走。永远令人难忘的是他那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那是莱谢蒂兹基的教学标记。要领略霍尔绍夫斯基的纯净音色,请听他演奏的肖邦《降D大调夜曲》,录于他的晚年,是录成唱片的肖邦夜曲的最佳演奏。或者请听他在赫尔辛基弹的莫扎特奏鸣曲的现场录音,那些奏鸣曲到他手上都变成了小型歌剧。霍尔绍夫斯基是得天独厚的艺术家,几乎从孩提时期起,这个“当代的莫扎特”(人们常这样称他)便一直以其独奏曲目的演绎和室内乐演奏之默契颠倒众生。

==========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肖邦在这里使用了非常丰富的主题素材。以致使尼克斯有“足够多数作曲家作成数乐章的乐曲”的看法。第一主题具有非常容易发展的材料。乐曲的开始是在进行曲风格的和弦支持下重重地奏出。但不久便雾气茫芒,随后半音阶出现,并加入了悲叹、苦闷的情绪。美丽崇高爱抚似的第二主题的呈现,冲破了苦闷,使悲叹也烟消雾散,它是在D大调上出现的如歌的旋律。

第二乐章,谐谑曲,甚快板,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是优雅、轻快,有相当自制力的谐谑曲。优美的八分音符在上下左右无休止地来回运动,没有任何疲倦的感觉。这个主题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有联系。中间部是对谐谑曲部分的应答,属于由和弦构成的寂静部分,旋律与主要部分完全一致。哈聂卡形容这个乐章“犹如被微风吹着的山茱萸,急躁、可怜,又轻快地摇摆。”

第三乐章,最缓板,B大调,4/4拍,三部曲式。这里有夜曲的特征,尤其是乐曲E大调的中段,冗长而甜美。乐曲开始是庄重的,接着进入E大调的中段,奏出爽朗美麗的旋律来。肖邦与乔志·桑二人当时陶醉在甜蜜的恋爱中,充满了幸福。尼克斯对这段音乐说:“这中段令人想起,在很长的美丽的梦中某处,忽然觉醒,有作者自己恍惚的容貌。旋律也有着凡庸的感觉,而且低音部的伴奏型是跳跃的,非旋律型的。”

第四乐章,甚急板,b小调,6/8拍,回旋曲式。这个终乐章非常地优美,不但华丽而且充满热情。如果要很正确的演奏,必须具备有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同等力度。但也有人引用李斯特的话:“令人感到努力多于灵感”,而不重视本乐章的价值。其实这是肖邦的作品中在构造、内容方面都是最富丽堂皇、最伟大的作品。

==========
莫扎特《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是莫扎特在1778年巴黎巡演期间完成的。在巴黎期间,由于经历了求职无门、经济窘迫,加上母亲去世等等一系列坎坷,莫扎特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明快、乐观的心境常常夹杂着丝丝隐痛,在含泪的微笑中表达坚强,以及苦楚的内心渴望寻找光明等因素集中体现在了这部奏鸣曲中。作品的三个乐章都以欢快的大调开头,却都包藏着小调深沉的悲伤,而且更加沉郁。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均十分地和谐流畅,雅致清澈,具有典型的宫廷气质,但随即都各自跟上一段体现矛盾冲突的激烈乐段,眼前立现情节性和戏剧性。第一主题展示了风雨交加,第二主题展示了慌张不安。然而这种痛苦景象仿佛被压制住了,乐观气氛重占上风。在跳跃节奏后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处理第二主题,在平静之后突出对短促紧迫动机的多次转调,加重了压力感。后边断断续续的旋律则表达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后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优美而诚挚,不时加入修饰音型,静静诉说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个主题第二次以小调出现,从最初的欣然转为心中隐隐作痛,真切展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第二主题阳光明朗,一些短调音有种调皮的感觉,而双音音型的阶梯下行又是一次情绪的渐变。这个主题重复一次后以华丽的琶音流动结束呈示部。乐章直接进入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因加入多种装饰动机使得音色极为绚烂。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包含了多个音乐形象,色彩斑斓。先是犹如泉水急涌,珍珠般剔透。接着气氛柔和甜美。粗犷的跳跃和半音重和弦下行又带回了急流奔腾的场景。紧跟的第二主题转入小调,音色在温暖雅致中逐渐变暗,像是心头无法排解的纠结。欢快的跳奏驱散郁闷,流水驰骋着一泻千里。在稳定饱满的和弦后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先对第一主题奔涌动机进行几次转调,然后一支明亮如歌般三拍子旋律出现,与奔涌动机结合。经过三连音过渡,流水驰骋的下行音阶动机不断加强,引出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尾声从强烈的重音开始,逐步柔和缓慢而结束。

==========
肖邦《降b小调玛祖卡》作品24-4,3段体。第一段有4小节序奏,降D大调;第二段为降b小调、降D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尾声为降b小调。

肖邦《C大调玛祖卡》作品56-2,构成为序奏和3段体,第二段为a小调、E大调(反复进行),第三段为主题音型的变奏。卡拉索夫斯基认为此曲明显显示了肖邦的忧郁症,“他为了彻底忘却他的忧郁症,一时陶醉在麻醉品的消遣之中。”

==========
门德尔松《C大调无词歌》(纺纱之歌)作品67第四首,作于1845年。6/8拍子,三部曲式。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其伴奏中描绘出纺车的声音,曲趣明快,犹如鲜丽的五月晨光,使人仿佛看见一位纺织少女,坐在五月的晨风中活泼地摇晃着她的纺车。

专辑曲目:
01. Casals / Prelude
02. Chopin /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1. Allegro maestoso
03. Chopin /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2. Scherzo. Molto vivace
04. Chopin /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3. Largo
05. Chopin /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 4. Finale. Presto non tanto
06. Bach / Organ Prelude & Fugue BWV 543 (arr. Franz Liszt)
07.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K332 - 1. Allegro
08.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K332 - 2. Adagio
09.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K332 - 3. Assai allegro
10. Villa-Lobos / A Mare Encheu (The Tide Flowed)
11. Villa-Lobos / Passa, Passa Gaviao (Fly Away, Fly Away Hawk)
12. Chopin / Mazurka in b flat minor Op.24 No.4
13. Chopin / Mazurka in C major Op.56 No.2
14. Mendelssohn / Song Without Words in C major Op.67 No.4 - Spinning Song (Bee's Wedding)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古典音乐】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2008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