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小涅高兹选集】(第七辑)《1971年音乐会》 1997 [FLAC+CUE/整轨]
https://115.com/s/swzt6um36f5?password=nc00&#
【小涅高兹选集】(第七辑…FLAC+CUE/整轨]
访问码:nc00
【小涅高兹选集】(第七辑)《1971年音乐会》 1997
专辑名称:A 1971 Recital
演奏家: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Stanislav Neuhaus)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71.10.9、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
发行公司:Nippon Columbia、Denon
唱片版本:日本天龙版
唱片编号:COCQ-8301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小涅高兹)1971年10月9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独奏音乐会现场录音。整场音乐会都是肖邦的作品,包括:《幻想波兰舞曲》、《夜曲》、《第二钢琴奏鸣曲》、《叙事曲》。
===========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是肖邦最后一部波兰舞曲,大约完成于1845年至1846年间,属于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也被认为是肖邦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这样的看法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才得到了音乐家们的共识。因为这部作品的结构相对复杂,不是那么的清晰,虽然总体可以看成是三部曲式,但是乐曲中的主题与乐思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这首乐曲叫作“幻想波兰舞曲”,或者叫作“波罗乃兹幻想曲”,因此它的幻想的成分更大,即兴的乐思和优美的旋律以及精巧的节奏交织在一起,没有了通常的简洁明显的音乐形象对比。主题之间在音调上和情调上都非常相似,只是忧郁的幻想色彩和戏剧性的因素形成了对比。
===========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乔治·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也是肖邦较为大型的创作里最为强而有力的一部作品。
第一乐章,极慢板,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第二乐章,谐谑曲,以阴郁开头,犹如低云密布,大风咆哮的感觉。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乐章,慢板,送葬进行曲。这首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开头表达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第四乐章,急板。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七七八八地齐奏同音。“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
《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作于1836年,题献给舒曼。此曲采用奏鸣曲式主题对比的原则和回旋曲式的原则相结合的作法,这也是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线索所决定的。此曲具有鲜明的形象,开始是牧歌式的、幽静的音乐。有一支很纯朴甚至天真的从容不迫的旋律,此后充满了惊慌不安情绪的急板闯入,一阵狂风骤雨过后又出现了开始时的音乐,这里对前面主题进行紧缩。这之后对此主题进行了展开,运用复调及变奏手法对其进行发展。舒曼在《音乐新报》评论肖邦《第二叙事曲》时写到:“我们必须注意到《叙事曲》是一首最出色的作品。肖邦已经写过一首同一名称的作品,那是他最狂热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新的一首是不同的——艺术性逊于第一首,但幻想及情趣则并不多样,其中热情奔放的插部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我记得很清楚,当肖邦在这里演奏这首《叙事曲》时,是结束在F大调上,而现在则结束在a小调上。”由于此曲最后有开头主题“回光返照”式的再现,所以回旋曲式的因素是很清楚的。
==========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作品47,作于1841年。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钟情。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
索洛夫磋夫在《肖邦的创作》一书里谈到此曲的形式时说:“这首叙事曲的形式非常独特。这是集中的结构,非常严谨而且极有逻辑。无疑肖邦在这首叙事曲里是以奏鸣性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这里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要想把这首曲子的结构放进任何一种古典形式的框框里是很困难的。这是浪漫派把传统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范例。”此曲一开始是带有幻想性的歌唱性旋律,前四小节问句从右手旋律开始,由左手旋律结束,而答句则相反,这是“谈话”式的形式,强调了音乐的叙事性质。
==========
《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作于1842年。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全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着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这也是四首中技巧最艰深、最有戏剧性的曲子,也是不太能把诗与音乐联想在一起的曲子。
这首叙事曲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在此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他酷爱它,他在此曲中对它进行了四次变奏,此曲总的骨架是奏鸣曲式原则,但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而且运用此方法造成主题的色彩性变化,又因为主题的多次变奏之间加进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题在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调性及性格截然不同。第一次调性为降B大调,性格为安谧宁静的;这里悠扬的音调和温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圣咏般的意境,第二次调性为降D大调,性格是明朗、欢快的,但低声部的上行音阶给它带来某些惊恐,这是一次主题的升华。如此看来,此曲是多种结构原则混合的结果。此曲具有奏鸣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总体结构,但它又没有遵照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规范。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降B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则出现在降D大调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同此曲主要调性没有统一。从奏鸣曲式主、副部调性对比与统一和主题展开两大特点来看,此曲主题展开的特点占优势。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这里即兴性的展开和华丽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降B大调上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引子后面加上了轻巧、柔和而透明的华彩,好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引子的回声。再现部中副部进行了戏剧性的处理,低音部奔腾的音阶改变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变得生气勃勃。由于音域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强,音乐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旋律被淹没在响亮的和弦与琶音的浪涛声中。这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尾声,这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
==========
《降D大调夜曲》作品27-2,作于1835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持续的缓板,两个主题经过3次装饰,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反复。尼克斯评介:“洗练,完整的结构,在优美的感情中含有流畅的忧郁,它扩散开来,其甜美令人失去元气,因其中散发着‘毒素’之故。我们不可吞饮这三度及六度音,如吞饮了,必须以巴赫、贝多芬的解毒剂才能化之。”
==========
《升F大调夜曲》作品15-2,作于1830-1831年,呈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3段体。第一段装饰成如歌的华彩,其中孕含丰富的情绪。中段加倍速度,其中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很具特色。这是非常美的一首,尼克斯评介:“外界的温暖及光渗透到心里,装饰的华彩音像蜘蛛丝似地飘然在我们周围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着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
专辑曲目:
01. Chopin / Polonaise-fantaisie in A flat major Op.61
02. Chopin /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27 No.2
03. Chopin / Nocturne in F sharp major Op.15 No.2
04. Chopin /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1.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5. Chopin /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2. Scherzo
06. Chopin /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3. Marche funebre. Lento
07. Chopin / Piano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4. Finale. Presto
08. Chopin / Ballade No.2 in F major Op.38
09. Chopin /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47
10. Chopin / Ballade No.4 in f minor Op.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