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古典音乐】拉赫玛尼诺夫指挥《拉赫玛尼诺夫作品》 1996 [FLAC+CUE/整轨]
**** Hidden Message *****
【古典音乐】拉赫玛尼诺夫指挥《拉赫玛尼诺夫作品》 1996
专辑名称:Rachmaninov Conducts Rachmaninov
演奏乐团:费城管弦乐团
指挥:Sergei Rachmaninov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29、1939
发行公司:RCA、BMG
唱片版本:美国版
唱片编号:09026-62532-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著名音乐大师拉赫玛尼诺夫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亲自指挥自己创作的作品。在音乐史上,身为作曲家同时也是指挥家的大师不在少数,但是能够有幸留下自己演奏自己作品录音的,却屈指可数,拉赫玛尼诺夫就是其中之一。
专辑收录的三部作品,录音时间在1929年、1939年,虽然当时处于录音技术的早期,但经过RCA工程师的后期处理,声音质量还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能聆听到这位伟大音乐家对这些杰出作品的亲自诠释,极具史料价值。
========================
交响诗《死之岛》作品29,作于1908年至1909年。此曲的创作受到了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画作《死之岛》的影响,当时,这幅画的黑白复制品展于莱比锡美术馆。后来,作曲家回忆说:在德累斯顿我第一次看到的只是勃克林优秀画作的复制品。这幅画厚重的结构和神秘的题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显露出了诗意的氛围。之后我在柏林看到了原作,在色彩上它并不特别令我兴奋。如果我第一次看到的是原作的话,或许我就不会创作我的《死亡岛》了。我还是喜欢那幅画黑白的样子。
此曲主题是: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和对生活的渴望为了表现波涛汹涌的感情,拉赫曼尼诺夫采用了罕见的八分之五拍,被认为是20世纪初俄罗斯后期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
《练声曲》管弦乐版,作品34第14首,作于1912年。此曲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是《十四首浪漫曲》之第14首。原为独唱曲,题献给前苏联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奥德萨国立音乐学院以她的名字命名),乐曲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版、大提琴独奏版、乐队版及各种版本。
========================
《a小调第三交响曲》作品44,作于1936年。此曲呈现出非常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征,甚而拉赫玛尼诺夫引用了一些他之前未曾引用过的民俗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自传性作品,由之反映了许多作曲家本人的生活体验。同时,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俄罗斯的一首抒情诗篇。善听者能够感到,这部交响曲内涵了作曲家对祖国、人民和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充满了对自己青年时代的浪漫主义回忆,既有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景象描绘,又再现了俄罗斯古代民间神话中的幻想形象,还瞻望了祖国的命运和幻想。只是,由于长期身处异国,这种对故土明朗的想象却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层抑郁和悲戚的色彩。
这部交响曲只有三个乐章。它的主导动机来自于一首古老的俄罗斯歌调《安静的堂屋》,代表了祖国或命运的形象,在开启、推动和结束这部交响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而稳定的作用。
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由单簧管、法国号和大提琴齐奏而出,阴暗而严峻的气息让人感觉它来自于静谧的远方或是凝神的沉思。而后进入的第一主题,其旋律异常温存和诚挚。可以带给听者非常多解的联想,可以联想到人民在几个世纪以来所受到的困难,可以联想到俄罗斯那广袤空旷的大自然构成。
第二乐章依然从命运主题开始,该主题已然成为了深刻而悲怆的沉思的源泉,其中不乏令人心醉的色彩与和声,不过那些甜蜜的回忆和幻想终究未能盖过关于严峻现实的思索。
第三乐章的世界无疑是明朗的,得出的结论具有欢乐和乐观的特点。在尾声部分,积极和肯定的力量得到了调度,终曲的基本主题变成了变化多方的音型,宛如欢乐的钟声同时共鸣,引子主题的再现陡然带上了宏伟凯旋的倾向,它的情绪宽广有力地不断增强,给人一种人的集群在稳步前行的感觉,最后结束于一种欢庆喧闹的情绪当中。
专辑曲目:
01. 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
02. Vocalise, Op. 34, No. 14
03. Symphony No. 3, Op. 44 in A minor - I Lento
04. Symphony No. 3, Op. 44 in A minor - II Adagio ma non moderato
05. Symphony No. 3, Op. 44 in A minor - III Alegr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