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又如何 发表于 2024-11-21 08:37:52

CD062 格里格等_皮尔金特组曲等_吉普森







**** Hidden Message *****


《音乐旅程(A Concert Tour)》格里格&苏佩&韦伯等作品_吉普森指揮(Chesky CD62)
Gibson-A Concert Tour

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
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Poet and peasant overture》 韦伯“邀舞”等

亚历山大.吉普森爵士(Alexander Gibson)指揮
苏格兰出身的指挥家,1959年后长期指挥苏格兰交响乐团,1950年改组后才起用现名(简称SNO)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
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完了全
部作曲课程,十六岁时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并得到好评。他是个多产作曲家,写有八部交响曲、三部舞
剧、五部协奏曲及大合唱、室内乐、钢琴曲和标题交响乐作品(如交响诗《斯切潘·拉辛》)等。他的作
品,尤其是具有宏伟格局、华丽色彩的交响曲,在国内外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1907年,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在音乐教学方面也成绩卓著,1899年任彼得堡音乐
学院.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
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
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
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
音乐难以分辨。
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
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皮尔.金特》。柴可夫斯基
、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
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戏
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
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
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
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
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
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
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
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
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
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
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
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
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
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
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
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
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
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
“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
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
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
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
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Poet and peasant overture》
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祖籍比利时人,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
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
职务。
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
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诗人与农夫序曲》
作于1846年,同年在维也纳首演,管弦乐曲,为苏佩所作三幕歌剧《诗人与农夫》的序曲,后曾被改编
为多种器乐曲。
乐曲以歌剧的旋律为主要音乐素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曲中最为有名的旋律是表现农夫音乐形象的第
三部分主题。这一主题采用三拍子圆舞曲的形式,纯朴清新的旋律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

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德国作曲家。自幼随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对戏剧非常熟悉,对德奥的民间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十岁
学钢琴,后学作曲。1813年以后,先后任布拉格歌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作风严谨仔细,
从舞台调度到服装设计、灯光安置、甚至剧院经营都亲自过问。在他主持下,这两个院、团成就卓著,
由此成名。
在德国歌剧发展史上,他的代表作《自由射手》是以德国民间题材,用德国歌唱剧形式写成,音乐接近
德国民谣,配器充满浪漫气氛,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他作的艺术歌曲平易近人,颇具民间色
彩。他的钢琴作品以《邀舞》最为脍炙人口,人们已将此改编成管弦乐和芭蕾舞演出。

《邀 舞》
又称《华丽回旋曲》,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这部
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
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
乐曲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
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 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
女方终于点头同意。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
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
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舞会达到了高潮。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
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D062 格里格等_皮尔金特组曲等_吉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