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大哥 发表于 2024-11-22 09:51:56

【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巴黎》2CD. 1994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巴黎》2CD. 1994

专辑名称:Furtwangler in Paris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54年5月3-4日、巴黎歌剧院(Theatre de l'Opera, Paris)
发行公司:Society Wilhelm Furtwangler
唱片版本:法国版
唱片编号:SWF942/43


专辑介绍: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巴黎的演出录音。1954年5月3-4日,富特文格勒率柏林爱乐乐团到访巴黎并演出了两场音乐会,这是大师生命中最后一次的巴黎之行。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此时已经开始做全国调频广播的试录与直播,5月4日在巴黎歌剧院举行的音乐会有幸做了全程录音直播。曲目有韦伯的《欧利安特》序曲、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1994年富特文格勒法国协会在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女士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授权之下,以法国广播电台的录音母带为原始音源出版发行了1954年5月4日的音乐会录音。

==========
许多指挥家的晚年作品都会出现速度明显减慢的特征。随着日渐衰老的身体灵动性的下降,大脑的应变能力,耳朵对现场音响的反应能力自然都大大降低了,但这点并不意味着音乐质量的必然性下降,只是在较慢的速度下,要求音乐家对音乐的内在结构有更高的掌控程度。

就这一点,这场巴黎的《第五号交响曲》演出显然无法令人感到满意。其中主要的不足在第一乐章。第一乐章不够从容,一些重要乐句处理得颇为匆忙(比如最开端的四次打击中作为重要结构因素的最后一次),比富特文格勒晚年惯常的时值要略欠缺,若干必要的停顿也没有保持足够的时值,这些“较快速度的处理”使整体肃穆庄严而非激越的音乐的结构遭到了破坏;第二,三乐章殊少处理得精彩独到之处,第三、四乐章的连接处的处理手法和稍后在柏林巨人宫的现场演出手法基本一致,是以铜管乐部分作为主导动机,以层次分明的音响引导听众进入庄严的末乐章的,但这次演出中的铜管乐相比之下表现欠佳,在进入末乐章前的一瞬间音乐突然莫名其妙地减弱,这种处理显然不够得当;第四乐章的管乐表现庄严壮观,但弦乐和弦的冲击力明显不足。

这场巴黎的《第五交响曲》演出称得上动人,但整体结构不是十分严谨,细节处理基本没有什么微妙的细节可言。这场演出和同年5月23日在柏林的现场演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作为一张唱片,这场演出的音响效果也和柏林的现场演出录音不能相提并论。总体来说,这场演出不足以充分表达大师晚年指挥《第五交响曲》这一杰作的理念。

富特文格勒的晚年饱受耳疾以及其他疾病的困扰,1952年以后,他即使指挥自己的“御用乐团”也出现了不少乏力松散,表现欠佳的作品。有乐迷将富特文格勒晚年的佳作称为“大师用意念在指挥的结晶”听似“抽象悬乎”,实际上却完全吻合史实——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曾经在歌剧的演出或者排练过程中因为听力的欠佳导致完全听不见歌手的演唱,对现场的掌控能力已经衰退到此等地步,仍然站在指挥台上的大师也只能象失聪的贝多芬一样,在脑海中凭借记忆,想象和一腔热血,尝试再度把脑海中的美妙音乐忠实转化为个个可见的音符。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我们爱乐者对年老体弱的大师也就不要太过苛求了吧。

==========
韦伯《欧利安特》序曲,作于1822年。加强的快板,降E大调、4/4拍。较为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由最强奏上行琶音强劲地开连音旋律,由双簧管、单簧管和低音管奏出。后半接到第一幕第一场后半阿德拉的旋律《我委托的欧丽安特》,语气充满自信。接着由小提琴唱出的抒情第二主题,则出现在第二幕第三场阿德的优雅动机。发展部是由附点音符群开始的,这是韦伯在骑士主题音乐中爱用的手法。不久它在最弱奏中消失由8支小提琴和中提琴一起以最慢板奏出象征幽灵的音乐。此后是一段二声赋格曲,其主题和第三场爱格兰汀的咏叹调有关连。再现部中第二主题反复多次,给人深刻印象。

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作于1870-1872年间,是他最初的乐队作品之一,也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变奏多样,方正典雅,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其主题并非海顿所作,来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调的主题,8个风格各异的变奏,以及最后的终曲。

在古典乐派风格的变奏曲中,主题的架构相当于总体的领导。因而各个变奏的曲式结构都与主题相同,和声的安排也相似;但情感变化十分强烈,从沉思、温柔到坚决、有力,其间甚至有极为感性的段落,这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所谓海顿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根据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中的主题而作,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主题并非海顿所写,应称为“圣安东尼主题变奏曲”更为合适。健康明朗的情调,纯净明晰的色彩,庄肃的宫廷气氛,这首变奏曲,的确有着海顿的某些音乐性情。结合了海顿的温文尔雅,勃拉姆斯的含蓄深情更添了一分贵族的优雅和高贵。

第一变奏—稍微精神抖擞一点。将主题打乱,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低音的和弦与主题相同,而两个对位旋律同时进行,十分流畅。节奏轻快,由弦乐组成接主题,但主题被纷来的上行与下行乐句巧妙地装饰包围,其中三连音仿佛静夜中的潺潺流水。

第二变奏—有生气一些,转为入情绪较阴暗的小调,但节奏速度却加快,因此散发出些许悲壮激烈情绪,加上大量的切分音,听来颇有舞蹈的味道。

第三变奏—速度加快。抒情性格的第三段变奏有点忧伤,音乐色彩也变得黯淡,但事实上却大调。变好像回归到主题的意境,但旋律和节奏都有很大改变。整体有节韵的运动感,奏主题全部由8分音符构成,由弦乐群掌握著主要动机,长笛和短笛则不时以16分音符的轻快调子来丰富层次。

第四变奏—流畅的行板。第四段变奏节奏变成了3/8拍,流畅抒情、不疾不徐的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且带点些微如泣如诉的感伤。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木管乐器的上升乐句穿插其间。

第五变奏—活泼的。第五段变奏是过门作用的短小的诙谐曲,重新把作品启动,原始主题已不明显,呈现的是新的元素,不过从乐句中仿佛有些贝多芬谐谑曲的意味。

第六变奏—活泼的。开始于铜管乐器有些笨重的快乐乐句,节奏转回2/4拍,延续上一段变奏的诙谐、舞蹈色彩,主题以弦乐拨奏清晰地再现,法国号和小号把整体管弦色彩装点得更华丽。

第七变奏—斯文优雅地。节奏转为温柔优美的6/8拍西西里舞曲,又好像圆舞曲一般,是整首作品最令人惊喜的巧思安排,音乐衔接上最后一段变奏的弦乐开头。

第八变奏—不太急的急板。转回小调,充满回旋感的主题旋律,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维系下,流畅带点急促地进行着,木管群则反复过渡地搭配着,酝酿著进入终曲的气氛。长笛吹奏出灵巧的颤音和上下浮动的旋律,配合著其它乐器熟练的对位,十分精妙。

终曲是一首宏大的帕萨卡利亚舞曲,速度回到行板的终曲,绚烂而庄严是整首作品最精华的一段。由主题低音部分的一个五小节固定音型衍生而出。一开始先在低音部分出现(乐队版的低音弦乐部),然后渐渐进入高音区。之后是一个小调插曲,在逐渐引出齐奏之后,骤然转到大调,重现主题。在乐队版中,主题由木管乐器带入,承接先前蓄积的充足能量,由弱起渐强地势放出来。由弦乐主奏胜利的曲调,此时木管乐器则用上下跳动的音阶加以装饰。低音管坚守着帕萨喀里亚舞曲的顽固低音,提前预告了他《第四号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弦乐群低沈而有力地齐奏起头,随后所有乐器慢慢加入合奏,勃拉姆斯大展身手为每项乐器写下属于自己的变奏,甚至揭橥了将在浪漫时期叱刹风云的对位手法,透过海顿主题缓步攻坚。最后三角铁的牵引之下,各乐器声部层层堆栈成宛若汹涌波涛的高潮,最后结束在最强音上。

==========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作于1822年。此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微弱低音为背景,单簧管奏出一个抑郁而神秘的引子。随后乐队奏出颇有声势 的激昂悲愤的乐句,在逐渐减弱中飘出第一主题,是一支柔美的圆舞曲般的旋律,充满了维也纳式的优雅。此后,那神秘的引子、激昂的乐句和轻柔的主题多次重复出现,使乐曲在起伏跌宕中涌动,使旋律一次比一次优美,在引子返回时,达到情感的高潮。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有一个天使般的开头,旋律舒缓、流畅、轻柔、优美,呈现出安详与宁静。令人沉浸在一种甜蜜、温馨的情调之中,又带着丝丝的伤感和凄楚。此后,这条旋律线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总是在颇有声势的乐句之后,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这段美丽如歌的旋律更为 迷人。 随后是狂风骤雨式的强奏推进,使最后一刻的宁静也染上一丝忧郁,格外动人。

==========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作品67,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部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建立起丰功伟绩,这就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意蕴。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第一乐章,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第二乐章,凶残的命运终于露头了,它阴暗地、无休止地在各个调性上反复着,寻找着时机,窥测着空隙以闯入人的生活、主宰人的一切。接着,号角性音调响起,它在召唤人们奋起斗争。渐渐地,音乐的力度在减弱,音区频繁交换,音调低抑、不稳定,似乎是对斗争产生怀疑、动摇。突然,命运主题又凶猛地闯入,它粗野地呼号着,在大爆发的高潮中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重新回到第一乐章的音乐,但略有变化。在这里,命运主题仍旧四处蔓延,时而不安,时而跃跃欲试。突然,双簧管奏出一段缓慢而忧伤的音调。使它停下了脚步,这音调仿佛是对不幸命运的哀叹。随后,命运主题继续向前进行,试图主宰一切的势头愈发强烈。当第二主题奏响时,阴霾暂时消失。但厄运不肯罢休,直到强有力的坚定旋律把它吞没。乐章结尾,人与命运的搏斗更加激烈。开始时,命运主题以强的力度、宏大的音响傲然伫立,而后,号角性的音调奏响,它同小提琴奏出的不断上行的音流一起形成了一股驱逐厄运的力量。几经搏击,人还是没能摆脱凶狠残酷的命运,音乐在命运主题不可一世的锐气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描绘出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开始时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乐队全体奏出辉煌的第一主题,然后用弦乐表现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接近展开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经不再像第一乐章时那样强劲,反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在尾声部,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呈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群众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寓意这场与命运的决战,最终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专辑曲目:
cd1
01. Entretien I
02. Entretien II
03. Entretien III
04. a l'Opera...
05. Weber: Ouverture d'Euryanthe
06. de Weber a Brahms
07. Brahms Variations sur un theme de Haydn Op.56a
08. Bravo!

cd2
01. En attendant Schubert
02. Schubert / Symphony No.8 - 1. Allegro moderato
03. Schubert / Symphony No.8 - 2. Andante con moto
04. Entr'acte
05.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1. Allegro con brio
06.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2. Andante con moto
07.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3. Scherzo. Allegro
08.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4. Allegro
09. Triomphe!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巴黎》2CD. 1994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