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计算机 发表于 2024-11-23 08:28:55

【古典音乐】卡拉扬《首次录音(3)》 2006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卡拉扬《首次录音(3)》 2006

专辑名称:The First Recordings cd3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40-1942、柏林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23 528-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这是卡拉扬早期的录音,非常珍贵的版本。

==========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作品95,大约在1893年5月完成。此曲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德沃夏克一踏上美国国土,头脑里便翻腾着无数强烈的新印象,他爱看纽约港停泊的大轮船,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对黑人的音乐,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相信美国将来的音乐将会以所谓黑人的旋律为基础,也就是说,黑人的旋律将为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新作曲学派奠立础石。当我初到此地时就有这个想法,现在更加确信不疑。这些美丽而富于变化的主题,都是从这个国土产生出来的。它们是美国的。它们是美国的民歌,美国的作曲家都应该求助于它们。所有的伟大音乐家都借助于普通人民的歌曲。”

无疑地,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特别是当他初到美国时所写的这部交响作品,的确受到不少异国情调韵影响,反映美国黑人或印第安民族音乐的一些特点,例如大调中的五声音阶,省去六级音的小调音阶,以及特殊的切分节奏等,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新奇而强烈的色彩;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他没有看到美国,他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这样的交响曲来的。但是有些评论家单从作者运用美国黑人的旋律作为主题这一点,便错误地把它说成是“美国的交响乐作品”。实际上,德沃夏克写作这部交响曲时,他怀有极深的乡愁,一直悬念着波希米亚和他留在祖国的孩子们。为此他特意到美国腹地衣阿华州捷克移民聚居的斯比尔维尔,同他的同胞生活在一起,为他的《新世界》交响曲配器,这时他的确把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香郁气质和他所蕴积的对祖国的爱,巧妙地织入这部作品之中。因此,尽管作者曾反驳一些评论对他的曲解,把那些错误的分析斥为“废话”和“谎言”,并坚决声称“不管他在什么地方创作,是在美国还是英国,他所写的总是真正的捷克音乐”,但如把这部美丽的《 新世界》 交响曲视为作者对美国和捷克这两个国家的颂赞,那也是说得过去的。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对故乡无限深情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念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该乐章的开头部分( 终曲,快板,奏鸣曲式)后被定为国际展览局曲。

==========
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作于1847年春天。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A大调,活泼的快板,2/2拍子。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一开始就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这一旋律选自第三幕中埃森斯坦的咏叹调主题。

序曲的第一部分为小快板,2/4拍子,A大调转D大调。华丽、流畅的主题成功地揭示出全剧的喜剧内容。

序曲的第二部分是整个序曲的中心,具有施特劳斯所拿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集中体现了施特劳斯音乐的特色。圆舞曲节奏,G大调,3/4拍。欢快而有力的圆舞曲主题,选自歌剧第二幕终场前舞蹈场面的配乐。

序曲的第三部分转为行板,G大调,3/4拍子。这一部分选自歌剧第一幕中的三重唱《只剩下我留在家里》,曲调略带哀婉动人的色彩,轻盈而舒缓。

序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波尔卡舞曲的形式。经过前面几个主题的反复,全曲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
圆舞曲《艺术家生涯》作品316,这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几首圆舞曲中的一首,作于1867年,同年2月在维也纳艺术家协会“黄昏的明星”主办的舞会上首演。乐曲的标题可能与此曲题献给艺术家协会有关。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分成两大段落,开头的段落在C大调上,先由一支双簧管奏出第一圆舞曲(A)段的旋律片断。由于是在徐缓的行板速度上,在弦乐柔和的音响衬托下轻轻地呈现出来的,因此显得格外恬静、优美。接着由单簧管用二重唱的形式插入第四圆舞曲(B)段的主要音调,然后再现第一圆舞曲(A)段一开头的音调,构成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序奏后半个段落转入圆舞曲速度,发出A大调的声响,由小提琴和双簧管先后奏出了第三圆舞曲(B)段开头的活跃的音调,然后突出圆舞曲节奏,使序曲部分有力地告一段落。

第一圆舞曲和其他几个小圆舞曲一样,都用二部曲式组成。在高音区上呈示的第一圆舞曲(A)段的抒情旋律,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B)段的旋律主要由第一小提琴在中音区演奏,比较活跃,也异常流畅,并与(A)段形成对比。

第二圆舞曲在C大调上,在强调同音反复进行后,落音落在近处的上方或下方的音级上。这是(A)段旋律的主要特点。在比较安详的(A)段旋律的衬托下,(B)段的旋律就显得格外柔美而婉转动听了。

第三圆舞曲在下属调的F大调上,如果不重奏一遍的话,它总共只有三十二小节,是全曲中最短的小圆舞曲;而且其中的(A)段和(B)段一气呵成。甚至可以说,(B)段和(A)段的变奏,它保持了(A)段的结构骨架和节奏型特点。从音乐上来说,它也是(A)段的继续,不过变得更加丰满了。

第四圆舞曲回到C大调上,它的(A)段欢快、纯朴,带有民间兰德勒舞曲的气质。在这里不断出现的向上方六度音跳进的音调,也是约翰·施特劳斯前辈圆舞曲作曲家兰纳喜欢用的。在序奏和结尾中都出现的(B)段开头的音调优柔而甜美。

第五圆舞曲再次转到下属调F大调上。(A)段比较活泼,(B)段的旋律与第三圆舞曲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开头的音调以及重用七级音(7)上。总的来说,这首小圆舞曲也比较简短,音乐也没有以更大的起伏来造成声势,这可能跟后面要出现庞大的结尾有关。

尾声长达156小节,颇有气势。在这里,先是再现第三圆舞曲(A)段。它好像是在舞蹈气氛中回顾往事那样,将其他几个圆舞曲也都加以再现,最后则完整地再现第一圆舞曲(A)来结束全曲。

==========
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作品437,作于1889年秋,同年10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约翰·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乐长,曾创作两首以皇帝为题材的圆舞曲,另一首是为庆贺奥皇即位40周年而作的《皇帝庆典圆舞曲》(Op.434),写于1888年。而本首《皇帝圆舞曲》以华丽的旋律、典雅的风格胜过前者,且广为流传。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构成,其中序奏部分为带结尾的三部曲式,规模较大,有独立的音乐形象,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本身独立成章,C大调,2/2拍子,为带结尾的三部曲式。乐曲开始先呈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段落,它以从容的速度出现,庄重而具有进行曲风格。序奏部分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奏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简短的中间部采用第一小圆舞曲。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由对比性的二部曲式组成。两个主题充分体现了全曲的基调:第一主题徐缓、舒展,具有浓厚的典礼色彩,以大跳音程为主的旋律如波浪起伏奔涌,它的主要音调在序奏中已出现,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第二主题热情活跃,这一主题使乐曲情绪渐渐生动,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在三小节的过渡之后,两个主题都反复了一遍。

第二圆舞曲采用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一主题舒缓平静,温情脉脉;第二主题顿挫跳跃,活泼而富于生气。

第三圆舞曲又转回C大调,采用二部曲式。第一主题突出附点节奏,流畅而明澈,富有弹性;由管乐和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端庄稳重,富于男性气质,表现了富丽堂皇的气氛,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第一主题以短促的八分音符使乐曲显得活泼而又诙谐;第二主题以悠扬舒展性格与前后形成对比。

结束部首先再现第一、第三小圆舞曲,接着,在热闹的舞蹈氛围中忽然放慢速度,随后在宁静的意境中再现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最后在三拍子的圆舞曲速度上,用整个乐队强烈的全奏结束全曲,形成热烈的气氛。

专辑曲目:
01. Dvorak /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1. Adagio - Allegro molto
02. Dvorak /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2. Largo
03. Dvorak /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3. Scherzo (Molto vivace)
04. Dvorak /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4. Allegro con fuoco
05. Johann Strauss /'Die Fledermaus' Overture
06. Johann Strauss / Kunstlerleben Op.316
07. Johann Strauss / Kaiserwalzer Op.437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音乐】卡拉扬《首次录音(3)》 2006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