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mif 发表于 2024-12-3 09:11:08

B 【古典音乐】藤子海敏《忧愁的夜曲》 2000 [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藤子海敏《忧愁的夜曲》 2000

专辑名称:Fujiko Hemming
钢琴家:Fujiko Hemming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2000年2-6月、东京
发行公司:Victory
唱片版本:日本20位K2版
唱片编号:VICC-60194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藤子海敏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德彪西、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独奏作品。音乐外在的戏剧性对比,包括节奏、力量幅度、速度,都不是藤子海敏最关心的。她几乎以相同的脉搏来处理截然不同的作品,就像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中的诸多性格变奏,没有一首刻意突出不同特点,而是让音乐自然流淌,平稳、朴实。听过很多惊世骇俗的演奏之后,也许会觉得藤子海敏的演奏略显单调。的确,她带给我们的,不是一个现代艺术家的典型,像马勒式的,彼此冲突,自我撕扯分裂。藤子海敏的世界,是单一纯粹而透明的,没有深刻、没有变幻不定,只有宁静平和。就像她演奏的肖邦前奏曲,在诸多钢琴大师手下,可以弹得色彩无穷的音乐,而她的演奏就像水墨画远方的山景,几抹淡淡的痕迹而已。

藤子海敏(Fujiko Hemming)1932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母亲是日本钢琴家,父亲是瑞典-俄罗斯的建筑师,在这样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喜爱音乐大概是理所当然的事。藤子海敏像贝多芬一样,几乎一生重要的音乐时光被失聪诅咒着,但是她的成就也如同贝多芬一般,他们都在自己的音乐领域赢得最大的成功的尊重。

==========
肖邦《降b小调夜曲》作品9第一首,作于1832年,此曲虽然是肖邦最初发表的,但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采用甚缓板,6/4拍,三段体式,中段由八度音奏出甜蜜的降D大调旋律。尼尔斯评价:“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德彪西《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曲,作于1890年。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接着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此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与第二、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由上呈现的乐思温和而幽静。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仿佛是短而小的笔触在画布上一点点铺叠、延伸,月光好象碎掉的白金一般洒满整个画布,琶音衬托着浮动着的主旋律,这一委婉的旋律,轻轻波动、缓缓起伏,描绘了月夜特有的诗情画意。接着,在一串和弦的晃动下。月光开始在混合的夜色中颤动。随着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叠。音响的混合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驳、扑朔迷离的意境和音响”上声部轻轻奏出歌唱性的“月光曲”.随后,速度稍稍加快。流动的琶音如同月光荡漾,流畅而舒展。在琶音衬托下,上声部旋律越来越明朗,着意描绘了溶溶的月色。最后。再现开头的乐思,以分解和弦织成的柔美结尾终曲。

肖邦《升c小调夜曲》遗作,于1875年出版,为肖邦第二十首夜曲。作品约作于1830年,肖邦原来并未构思为夜曲,而仅标以“极有表情的慢板”字样。此曲的受赠人是肖邦的姐姐鲁德维卡。鲁德维卡在肖邦死后把他未经出版的作品编辑了一个目录,她在这首作品的题名下标以“夜曲风格的慢板”字样。因此这首作品就被认为应归属于夜曲。此曲为升c小调,4/4拍,极有表情的慢板。其独特之处在于肖邦在这里从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及歌曲《少女的愿望》中引用了一些乐思。这些引用与乐曲的织体编织在一起是如此的富于技巧,以致于它们一点也没有脱离同出一源的性质和忧郁的美。近年此曲更为人熟知,在于它被用作电影《钢琴师》中的插曲,影片中的男主角,波兰犹太钢琴演奏家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录音时伴着窗外的炮火声和楼房的摇晃弹奏的就是肖邦的这首《升c小调夜曲》,然而炮火最终将钢琴声打断。五年过去了,战后斯皮尔曼回到波兰电台,他弹奏的第一首曲子还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就像斯皮尔曼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那样:“五年的时间,对于这首《升c小调夜曲》来说,似乎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扰了一下”。

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作品10第十二首,作于1831年。4/4拍,火热的快板,左手练习曲,同时也是一首非常需要力量的乐曲。此曲是肖邦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突闻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失败,华沙重新沦于帝俄统治的消息,悲愤之余而作。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的狂浪波涛上,犹如热血在沸腾,右手奏出果断有力的和弦,构成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紧接着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伴奏音型衬托下,呈现了情绪悲壮的主题。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和动荡的回声。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喧叙调特点,犹如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中间部分,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接着,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旋律上加装饰音变化后再现。尾声中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思。但紧接着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再一次兴奋起来,最后又用引子开始下行的旋律线和坚强有力的四个和弦结束全曲。三段体。第一段八小节序奏,从c小调起经转各种调至降B大调;第二段由升g小调转c小调;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多种转调至c小调结束。

肖邦《a小调练习曲“冬风”》作品25第十一首,作于1834年。4/4拍,慢板-精神抖擞的快板,右手速度练习曲,引子有进行曲风格,由C大调至a小调;随即进入快板的第一段a小调、E大调、a小调至C 大调;第二段D小调、降A大调、E大调、A大调、C小调、e小调至a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彪罗对此曲评价:“在你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这是单纯的完美的钢琴音乐,而不是多种乐器的管弦乐。肖邦由此建立了钢琴音乐与管弦乐的界限。”它是肖邦用特定的练习音型,来更深一步描绘一幅革命失败的悲剧画面,开始四小节引子就象是召唤人们的号角声,接着是一段带“圣咏”性质的庄严乐段,由右手半音阶快速音流装饰展开。它的主题给人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末乐章,它们都表达了作曲家的革命意识和反抗压迫的心愿。

李斯特《升g小调练习曲“钟”》作品141第三首,作于1838年。小快板,6/8拍子,根据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7的终曲“模仿钟声的回旋曲”改编而成。起初李斯特创作了一首单独的乐曲,称为《钟声大练习曲》,于1834年由米凯蒂在维也纳出版,此后李斯特经过删改将其编入这套六首的练习曲集。小提琴的技巧在这里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技巧,它给轻盈活泼的主题作了一系列的变奏,演奏技术足以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帕格尼尼的琴弓在不同琴弦上魔幻般的跳跃。此外还有同音上的轮指,单手带旋律的颤音,长串的伴音截止到高潮段的连续八度和左手大跳的八度……时至今日,此曲仍是李斯特诸多钢琴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肖邦《G大调前奏曲》作品28第三首,作于1836年。活泼地,4/4拍。最初两小节只有左手序奏,有人称这种音型为“纯粹的法国风格”,接着在左手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下,右手奏出黯淡的旋律。主题经过反复演奏后,第二乐句被扩展并装饰。最后是右手和左右用相同的音型,像云雾一样消失在高音部,然后很惋惜似地留下两个和弦。哈涅卡说:“左手那涟漪般并又不像下雨的音型,具有练习曲性格。旋律纤细的情绪,精神上属于法国风格。其实是倾向于沙龙的乐曲,没有一点人工的要素。”

肖邦《A大调前奏曲》作品28第七首,作于1837年。行板,3/4拍。其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和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俄国著名舞蹈家福金曾用这首前奏曲作他所创作的舞剧《仙女》的前奏曲。

肖邦《B大调前奏曲》作品28第十一首,作于1837年。甚快板,6/8拍子。这是一首轻快的乐曲,有浓厚的肖邦风格。乐曲在两小节的序奏后,第三小节起为四小节一组的乐句,在中段旋律一时转为升g小调。

肖邦《F大调前奏曲》作品28第二十三首,作于1839年。中板,4/4拍。这首前奏曲纤细典雅、优美迷人,是前奏曲中最受欢迎的小品。在右手十六分音符轻快的装饰中,左手奏出温雅的四小节旋律。当第二次反复时以C大调奏出,第三次又回到F大调,随后飘然地转为降B大调,最后又在F大调上反复。

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D899第三首,作于1827年。行板,三部曲式。这应该说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近似女高音音色所表现的悠然自得的旋律,在巧妙的和声伴奏中唱出。中段不是对比部分,旋律仍优美地奏出。第一部分再现后,乐曲缓缓地结束。此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钢琴家霍洛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类似的意境还有不少,如技巧艰深的《流浪者幻想曲》中的慢板部分。人们想象中最美的天堂恐怕就是如此吧。

勃拉姆斯《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1869年出版。此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李斯特《少女的愿望》,是他1874-1880年根据肖邦《17首波兰歌曲》Op.74改编的钢琴独奏作品第一首。G大调,3/4拍,活泼的快板。以变奏的形式出现,主题呈示后有三段变奏。

德彪西《版画集》作于1903年,包含3首曲子:“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它们分别展示了东方、西班牙和法国的奇妙风景,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第一首“塔”是德彪西的一个东方式幻梦,印尼爪哇音乐给了他创作灵感;第二首“格拉纳达之夜”以哈巴涅拉舞曲节奏为基础,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它得到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赞誉,描绘了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城夜幕降临后的迷人景色;第三首“雨中花园”是首托卡塔式乐曲,它以两首古老的法国民歌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小孩从窗户向外观看花园里下雨的情景。

专辑曲目:
01. Chopin /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 Op.9-1   
02. Debussy / Clair de lune (de 'Suite Bergamasque')   
03. Chopin / Nocturne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posth   
04. Chopin / Etude in c minor 'Revolutinary' Op.10-12   
05. Chopin / Etude in a minor 'Winter Wind' Op.25-11   
06. Liszt / Wohin? (Shubert-Transcription S.565-5)   
07. Liszt / La Campanella (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te d'apres Paganini S.141-3)   
08. Chopin / Prelude in G major Op.28-3   
09. Chopin / Prelude in A major Op.28-7   
10. Chopin / Prelude in B major Op.28-11   
11. Chopin / Prelude in F major Op.28-23   
12. Schubert / Impromptu in G flat major Op.90-3 D899-3   
13. Brahms / Hungarian Dance No.5 in f sharp minor   
14. Liszt / Madchens Wunsch (Chopan-transcription S.480-1)   
15. Debussy / Estampes - 1. Pagodes   
16. Debussy / Estampes - 2. La Soiree dans Grenade   
17. Debussy / Estampes - 3. Jardins Sous la pluie   


**** Hidden Message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 【古典音乐】藤子海敏《忧愁的夜曲》 2000 [FLAC+CUE/整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