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杰出的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2CD. 1994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Great Romantic Piano Sonatas
钢琴家:拉斐尔·欧罗兹柯(Rafael Orozco)、迪诺拉·瓦尔西(Dinorah Varsi)、英格丽德·海布勒(Ingrid Haebler)、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保罗·克罗斯利(Paul Crossley)、吉恩·路易斯·斯图尔曼(Jean Louis Steuerma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67年10月、1969年3月(德国);1969年5月、1972年5月(英国);1974年7月(荷兰);1987年10月(瑞士)
发行公司:Philips
唱片版本:美国版
唱片编号:442 617-2
专辑介绍: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几位著名钢琴家演奏的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包括肖邦、舒曼、舒伯特、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第三乐章著名的送葬进行曲先作于1837年,当时肖邦在马略卡岛疗养结束,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面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此曲是肖邦较为大型的创作里最为强而有力的一部作品。尽管由于作品里那毫无目的的愤怒而使之无法成为一部催人向上、激励人的思想情操的作品,然而,这部作品里却的确蕴涵着一股巨人般的,强烈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一乐章,降b小调,2/2拍,极慢板-快一倍的速度,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到了呈示部,突然冲破了平衡,结束在降A及降D音的不协和的属七和弦上。展开部先对第一主题进行展开,较为接近即兴曲,之后,第二主题以降B大调出现,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第二乐章,降e小调,3/4拍,谐谑曲,三部曲式。以阴郁开头,情绪逐渐高涨加强其恐怖的气氛。尼克斯说:“犹如低云密布,雷鸣隆隆,狂风咆哮的感觉。尤其是后面的六度和弦的连续半音阶,更是明显地把这种气氛描绘出来,使听着心生恐怖。”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降b小调,4/4拍,慢板。这首进行曲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部分,是肖邦于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进行曲的开始部分是在低音部模仿送葬队伍即将出发时,丧钟的低鸣。卡拉索夫斯基说:“象这样的送葬进行曲,是把全国国民的痛苦及悲叹反映在他的内心,才能写得出来。”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进行曲部分,又一次将人们带入悲伤的情景。最后音乐逐渐消失,犹如送葬队伍走远,直至远去,留下的是虚无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的状态。
第四乐章,降b小调,2/2拍,急板。全曲由始至终都是齐奏的三连音,奏出七十五小节犹如在废墟那种孤独感觉的不可思议的音乐。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基本上齐奏同音。”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
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2,作于1833-1838年。其中第一、第三乐章作于1833年,第二、第四乐章作于1835年,1838年舒曼对全曲改订而成,呈献给亨列德·菲克特夫人。原先于1835年出版的终乐章是一支延长的回旋奏鸣曲,常常在音型法上过分装饰。它缺乏压缩和适当的安排,舒曼似乎要在本作品中力求做得好些,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对原先版本的不悦是可以理解的。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想法是及其纵情的,并充满创造力的——既擅自参照克拉拉的前导主题,又使用新鲜的几乎等于6/16的拍号,从中可得到韵律单位的变化。总之,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钢琴家愿意以原先版本来替代后来的版本,然而由于舒曼喜欢后来的版本,他的愿望还是应予以尊重的。被替换掉的终乐章在舒曼死后以补遗的形式出版。
第一乐章,g小调,奏鸣曲式,尽量快速地。先以对位呈示第一主题,经过部以切分音预示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以带有切分音的降B大调表现,以第一主题伴奏音型重复。低音部新旋律引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由第一主题末尾的旋律始,第一主题动机作一次次反复进行,G大调浮现第一主题开头,G大调进入再现部。再现部第一主题精练后再现,第二主题以G大调,结尾有 “更急速地”标示。
第二乐章,小行板,C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式。这个乐章的浪漫主题取自舒曼1828年间创作的歌曲《秋天》,主题呈示后,是两段即兴变奏,也类似三段体。
第三乐章,谐谑曲,g小调三段体,极为快速而明晰地。开头和弦性导入的4小节成为整个乐章核心,中段以切分音为主,降E大调始,第三段是省略第一段中间部的再现。
第四乐章,急板,回旋曲,g小调,结构为:A(g小调)—B(降B大调)—A(降b小调)—C(c小调—降A大调)—A(g小调)—B(降E大调)—A(降e小调)—C(g小调)—A(g小调)。结尾从最弱音至最强音。
==========
舒伯特《降B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D960,作于1828年,音乐评论家认为,此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之后的最完美的奏鸣曲,也是舒伯特钢琴曲之冠。
第一乐章,确实的中庸,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以圆滑奏,第二主题先是升f小调,移调而成A大调,历经d小调、b小调,最后以F大调。发展部体现巧妙的转调效果,再现部第二主题以B小调转降B大调,结束于第一主题形成的尾奏。
第二乐章,行板,升c小调,三段体。第一段在柔音踏板声中奏轻快的旋律引出主题,中段为A大调,体现情感起伏,回升到升c小调,第三段重现后,是升C大调尾奏。
第三乐章,谐谑曲,优美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以轻妙的主题始,进行曲部分左手风格节奏有明显强音,右手切分音配合产生趣味效果。谐谑主部反复,通向尾奏。
第四乐章,不太急的快板,降B大调,不规则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部以c小调始,其中第一主题发展以降B大调,转成F大调后,进入第二主题部。第二主题部为第一主题延伸,呈示部结尾具塔兰泰拉舞曲风格。省略发展部后直接进入再现部,主题以发展式再现,尾奏变成急板。
==========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78,作于1853年,献给舒曼作为其《C大调幻想曲》作品17的回礼。此曲被人无数次地弹奏、鼓掌、激动欢呼,这部单一主题变形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大型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已经无须赘言,它成功地脱离了传统奏鸣曲式,同时又并未牺牲奏鸣曲式固有思维的巨大凝聚力量:“浮士德”的原始主题最初惊魂浮现的混沌一刻,整部作品的全息宇宙图像就几乎昭然若揭,在痛苦而欣喜的思索与严峻拷问中,所有变形主题都从冰冷胚胎中自然脱落伸展,飘然幻化成各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征兆。
李斯特的这首奏鸣曲独创连续不停顿的单乐章体裁。另外他还使用同样的主题变换出不同性格,情绪,和氛围。例如,他可以用同样一些音制造出雄伟的,抒情的,暴风雨般的,激动的,沉思的,等等各种不同性格主题。其实这两个独创受了舒伯特和柏辽兹的影响,只是任何人都无法象李斯特那样把两者结合得那么完美。
第一部分,呈示部,先构成c小调优美的第一主题最慢板,接着是有力的快板,活泼的D大调。经经过部后转为降E大调,出现威风凛凛的第二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部,第二主题呈示后,在经过句后,转为热情性格。反复了被颤音所引导的温柔的华彩后,出现开头那个有力的快板的动机推向高潮。平静之后,有一个抒情性的陈述乐句,升c小调转为f小调而反复,减弱音量后,引出持续的行板。有梦幻美的新主题以升F大调出现,以A大调近似慢板,再回到升F大调。
第三部分,再现部,第一主题群以小二度出现,先以b小调,雄入有力的快板之后,再现开头的两个动机,互为纠缠作赋格发展。在插句之后,以B大调再现第二主题,加快速度后,再现的几个动机作巧妙配合,然后第二主题再被强调,转为持续的行板,再转低音进行的中庸的快板,最后以最慢板结尾。
==========
李斯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号》作于1837-1849年,E大调,4/4拍,柔板。此曲是《旅行岁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记》S161第五首,是最为人赞赏的一首,常被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它也是一首浪漫散文式的小曲,在情感幅度上比第47号大得多。诗文如下:
我找不到和平,也没有理由打仗,我既心怀恐惧又充满希望,满怀热情却又浑身冰透。
我向天空飞升,却又不得不躺在地上,我一无所有,可又拥抱着整个宇宙。
我身陷囹圄,却又半开罗网,我不受囚禁,却戴着镣铐,爱情不会致我于死,却也不让我飞翔,不让我活着,也不让我从陷阱逃脱。
我是有眼的盲人,哑口却还在发言,我甘心沉沦,却又高呼求救,我痛恨自己,爱他人却是一片真心。
我靠痛苦活命,泪珠点缀着笑脸,生固不足惜,死也不必愁;我弄到这个地步,都是为了你,我的爱人!
李斯特将歌曲旋律重复了几次,并加上了明丽精致的装饰音,通过钢琴化的处理,最后达到了感人的高潮。这也是一首不为炫技、毫不矫情的佳作,于他后来的《爱之梦》、《安慰》等作品属同一类型。
==========
柴科夫斯基《G大调华丽钢琴奏鸣曲》作品37,作于1878年。此曲一般称为“大奏鸣曲”,柴科夫斯基以舒曼的奏鸣曲为范本,除了终乐章适用俄罗斯风格的主题之外,多处给人以浪漫派钢琴作品的印象。柴科夫斯基本人对这部作品也并不满意,在1879年10月29日给梅克夫人的信中称此曲是“枯燥无味、内容错综复杂的作品”。但经过著名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之手初演后却获得了极大成功,之后鲁宾斯坦还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此曲。
第一乐章,精确的快板,G大调,3/4拍,奏鸣曲式。呈示部以庆典般的气氛开始,第一主题由雄壮的号角般的气势,模仿沉重有力的俄罗斯教堂钟声。之后在e小调出现的第二主题,其旋律是甘美如梦般的。展开部将第一主题以C大调、降E大调进行展开。再现部是缩短再现,最后以钟声与开始时的音型构成结尾,强有力地结束此乐章。
第二乐章,颇似中板而从容的行板,9/8拍,三部曲式。主部主题在冥想般的旋律中插入节奏感很强的动机。中段转入C大调,2/4拍,有夜曲般的旋律。第三部分是将主部主题以分解和弦装饰与附点音符形成的变奏。最后乐曲静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游戏般的快板,G大调,6/16拍。主部主题将第二拍改为重音,并以此为重心轻快地进行。中间部为降E大调,与主部没有明显的对比。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G大调,2/4拍,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由切分节奏的和弦构成。第一插部在e小调,单纯的舞曲风旋律中可听到含有泛音的俄罗斯民谣风旋律。第二插部为降E大调,在也是俄罗斯民歌合唱中经常出现的曲调。乐曲的最后以强奏的和弦结束。
==========
斯克里亚宾《升F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30,作于1903年。作为受到“神秘主义思想”影响的第一部作品,此曲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理念方面,斯克里亚宾认为音乐是人与神进入合一境界的工具;技法方面,他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技法的约束,和弦构成上尝试以四度替代三度叠置,并在整体结构方面逐步摒弃分章套曲的理念,整体的统一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部作品不仅宣告了斯克里亚宾创作中期的开端,而且也标志着“神秘主义”思维在音乐实践中的起始。
第一乐章,行板,升F大调,6/8拍。主题叠以四度音程,斯克里亚宾称这个主题上行音型为“朝理想创造力而努力”,后半部为“努力后的疲劳倦怠”。作品的前八小节即包含了整个乐章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在这个有如引子的乐章中,斯克里亚宾展示了一幅静态的宇宙画卷。其中有一颗星星,放射着遥远而冷冷的光芒,而这正是他进化的终极目标。
第二乐章,飞一般的最急板,升F大调,12/8拍,奏鸣曲式,两个主题互为渗透,第一主题的内声部也用于第二主题内声部,发展部与中间部中都使用了第一乐章主题。在作品的前四小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乐章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其中第一小节中所谓“向上腾跃”的那个动机则脱胎于第一乐章的第八小节,体现了整个作品高度的逻辑性。这个乐章展示了痛苦而跌宕起伏的进化过程。他不断地挣扎,飞跃,向上,最终成功地达到了狂喜的状态。
此曲的两个乐章紧紧相连,形成完整的统一体;不仅乐章之间没有停顿,而且在主题上也有联系。在第二乐章的展开部和尾声中可以听到第一乐章的主题的变形。斯克里亚宾用这个主题代表星星的形象,它在苍茫的太空中放射光芒,象征着人类最高的理想;星光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渴望,于是人们终于奋起直飞,怀着困惑的心情,向太空翱翔:星在远处,微光闪闪,越走越近,发出耀眼的光芒。这部奏鸣曲的形象虽然是象征性的,但他的象征毕竟取自大自然中的实物,写得具体可感,寓意也比较鲜明,并表现了一种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愿望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中,这部奏鸣曲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后的钢琴作品中再也不容易找到如此鲜明的形象了。它们越来越脱离生活,常常表现一种模模糊糊的心理状态,语言晦涩,形式散乱。
专辑曲目:
cd1
01. Chopin /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1.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2. Chopin /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2. Scherzo
03. Chopin /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3. Marche Funebre: Lento
04. Chopin / 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35 - 4. Finale: Presto
05. Schumann /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22 - 1. So rasch wie moglich
06. Schumann /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22 - 2. Andantino
07. Schumann /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22 - 3. Scherzo: Sehr rasch und markiert
08. Schumann /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22 - 4. Rondo: Presto
09. Schubert /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 1. Molto moderato
10. Schubert /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 2. Andante sostenuto
11. Schubert /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12. Schubert /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 4. Allegro ma non troppo
cd2
01. Liszt / Sonata in b minor - 1. Lento Assai: Allegro Energico
02. Liszt / Sonata in b minor - 2. Andante Sostenuto
03. Liszt / Sonata in b minor - 3. Allegro Energico
04. Liszt / Sonata in b minor - 4. Andante Sostenuto: Lento Assai
05. Liszt / Sonetto 104 del Petarco
06. Tchaikovsky / Sonata in G major Op.37 - 1. Moderato e risoluto
07. Tchaikovsky / Sonata in G major Op.37 - 2. Andante non troppo quasi moderato
08. Tchaikovsky / Sonata in G major Op.37 - 3. Scherzo: Allegro Giocoso
09. Tchaikovsky / Sonata in G major Op.37 - 4. Finale: Allegro Vivace
10. Scriabin / Sonata No.4 Op.30 - 1. Andante
11. Scriabin / Sonata No.4 Op.30 - 2. Prestissimo Voland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