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明希《莫扎特、德彪西、拉威尔》 2018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Mozart & Debussy & Ravel
钢琴家:让·杜瓦扬(Jean Doyen)、雅克·费里尔(Jacques Fevrier)
演奏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Orchestre de La 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指挥家: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协奏曲
录音时间:1941年12月23日、1942年2月2日、1942年3月2日、1942年3月3日、1942年10月8日、巴黎
发行公司:华纳音乐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19029561198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四部钢琴与管弦乐作品:1、钢琴家让·杜瓦扬与明希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1941年12月23日、1942年2月2日在巴黎录制;2、明希指挥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演奏德彪西《大海》,1942年3月2日在巴黎录制;3、明希指挥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演奏拉威尔《圆舞曲》,1942年3月3日、1942年10月8日在巴黎录制;4、钢琴家雅克·费里尔与明希指挥的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1942年10月8日在巴黎录制。
==========
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2月。
第一乐章,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
第二乐章,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 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d小调(最后转D大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也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
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此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落下,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
拉威尔《圆舞曲》完成于1920年春天。此曲是他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作品,也是引起了不少误解的作品。毫无疑问,作品引起的混乱,反映了拉威尔在精神与艺术生涯中的相应危机。除去全部心理因素,乐谱中纯技巧结构比早期任何一部作品,甚至包括《达夫尼与克洛伊》中的纵酒狂欢一幕还要狂乱。它们期盼着《波莱罗》似的歇斯底里的引导手法的出现。令人惊奇的是,拉威尔从基本的3/4拍里引出丰富的变化,而主题生硬扰人的音程开了法国作曲家之先。作品的开始部分,是在《日出》音阶上出现的巨大渐强,在此采用三把而非两把的低音提琴。当雾气散尽时,巴松管让位于长笛,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让位于小提琴,一个典型的、拉威尔式动机出现。这个动机使人想起哈布斯堡宫廷,其优雅的气氛通过在竖琴上快速使用两个定向的滑奏得到了明显夸张。而此刻,不协和二度用对比大的木管音色在高音部徘徊。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英国管奏出的一段震耳欲聋的乐曲之后,一个新的主题——与《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中的第七乐章的主题非常相似——通过双簧管独奏出现了。有特色的是,这个主题立即用高出一个八度的长笛重复,而后又过渡给小提琴,经历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其中众多的上行与下行七度,使它能很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思想。在拉威尔好动感情的崇拜者看来,正是这一主题使这部作品具有特殊的光彩。对于演奏技巧娴熟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小提琴上,用于支持主题的不可思议的三音,采用了切分音的节奏。
在这个出奇长的乐谱的稍后部分,拉威尔通过弦乐器又获得了另一个大胆的效果: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的巨大联合滑奏,从三个八度奔流直下到中间C下面的G音。以后他仍然把每个提琴组一分为四,在较高的自然音阶不协和音的范围内,产生了他的一种典型的连续九度音。这个效果也可以作为对音量的示意,作曲家欲通过把乐团分成比平时更小的组,来达到这一效果。同时,新的圆舞曲旋律一扫而过,这在旋律上对于刚经历了军旅生活、敏感的神经受到巨大冲击的人来说,尤其显得过于浪费。总之,在《圆舞曲》中,至少有八个大调主题,不少主题表面看来相似,但却包含着不能说是纯粹炫耀的一种节奏、和声与配器的微妙变化。那些始终认为这部作品浮华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具有惊人的活力。
弦乐组这样故意的分组,的确要求拉威尔必须努力加强其他地方的旋律线来进行补偿。拉威尔的敏锐,使他能通过音色高亢的木管乐器稳固的模进齐奏来进入最浓密的和声。在作品临近尾声之处,这一点变得尤为突出,实际上是高潮的因素导致了这点。同样有趣的是,观察拉威尔如何凭借交换原则,在持久不变的进行之中,保持两架竖琴:他用一架竖琴演奏6或8小节,而后又交给另一架竖琴,如此无限循环往复。在速度上,作曲家保持了严格运用标记符号的习惯。他经常很正确地标出一个覆盖20小节的变化,如在某处写着“加速到85”。就此而言,说演奏德彪西作品的方式有好几种,而演奏拉威尔作品的方式则只有一个正确的。自然,《圆舞曲》与大部分曲作相比,更多地以这些突发性的速度变化为先决条件,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一部“渐强”练习曲。在这方面,它与《波莱罗》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涉及的是一连串而不是一个“渐强”。这始终是一个微妙的挑战,以免人们铸成错误,让前一个“渐强”胜过后一个“渐强”。这样的错误德彪西和施特劳斯偶尔也犯。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拉威尔为最后16小节狂热的高潮蓄积起能量,在16小节之前有一个意料中的指示“加速直至结尾”,乐团开始以大型的合奏进入D大调。
==========
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1年。此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晚年的拉威尔不但是营造美丽音乐色彩的高手、谱写精确曲式结构的名家,更是把时代气息注入李斯特的史诗式音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更在乐曲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一股悲剧气氛,令人感到命运对人生的播弄。不惟宁此,在钢琴技术上拉威尔更尽量发挥了左手的特点,除了利用琶音和踏瓣之外,许多重音和旋律都由大拇指担任,使这首只用左手弹奏的乐曲,听起来比双手演奏的更为丰满和技术难度更高。
专辑曲目:
01.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1. Allegro [0:11:41.72]
02.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2. Romance [0:09:12.09]
03.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3. Rondo (Allegro assai) [0:07:19.48]
04. Debussy / La Mer L 111 - 1. 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Tres lent) [0:08:38.62]
05. Debussy / La Mer L 111 - 2. Jeux de vagues (Allegro, dans un rythme tres souple) [0:05:49.26]
06. Debussy / La Mer L 111 - 3.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Anime et tumultueux) [0:08:04.42]
07. Ravel / La Valse M 72 [0:11:19.43]
08. Ravel /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M 82 [0:19:22.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