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作弊手段是 “夹带”,但古人把 “微型化” 玩到了极致:51爆料网 - 发丝书:用狼毫蘸朱砂,在细如发丝的绢帛上抄写经文,一卷《论语》能缩成指甲盖大小,藏在发髻、耳孔或鞋底夹层里;
- 皮肤卷:把油纸浸软后抄写内容,再贴在大腿或胳膊上,用衣服盖住,监考时偷偷翻看;
- 文具藏卷:毛笔杆掏空塞纸条,砚台底部刻凹槽藏经文,甚至把蜡烛芯劈开,塞进写满字的棉线,点燃后灰烬里的字还能辨认。
清代就有考生把微型经书藏在馒头里,假装啃馒头时偷看,结果被监考发现,当场杖责逐出考场。更夸张的是,明代有人用 “银针刺字”—— 把重点刻在贴身内衣的布纹里,密密麻麻像纹身,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古代没有照片身份证,身份核对靠 “外貌描述” 和 “保结文书”,给替考留下了漏洞: - 冒名替考:权贵子弟找才华出众的穷书生 “替考”,提前买通户籍吏篡改身份信息,比如清代江南贡院就曾查出 “父子同场,儿子替老子考” 的闹剧;
- 场内传答:考生与 “枪手” 事先约定暗号,比如咳嗽几声代表 “第几题”,摆弄笔杆代表 “选 A 还是选 B”,甚至用 “飞鸽传书”—— 把试题绑在鸽子腿上,送出考场让场外枪手答题,再让鸽子飞回。
最胆大的是唐代 “温庭筠舞弊案”:温庭筠才高八斗却屡考不中,索性在考场上帮 8 个人代笔,一边自己答题,一边用纸条把答案传给邻座,监考竟毫无察觉,成了科举史上的 “舞弊名场面”。今日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