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B 【古典音乐】契达申科《肖斯塔科维奇 - 第十二交响曲》 2005 [FLAC+CUE/整轨]

[复制链接]

7148

主题

25

回帖

10万

音符

超级版主

积分
26890

十二生肖之羊

发表于 2024-6-22 08: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ver.jpg cd.jpg back.jp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古典音乐】契达申科《肖斯塔科维奇 - 第十二交响曲》 2005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12
演奏乐团:科隆古泽尼希管弦乐团(科隆爱乐乐团)
指挥:迪米特杰·契达申科(Dmitrij Kitajenko)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2005
发行公司:Capriccio
唱片版本:德国版SACD
唱片编号:71037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契达申科指挥科隆古泽尼希管弦乐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交响曲》。

《d小调第十二交响曲》作品112,作于1961年,肖斯塔科维奇将此曲题献给已故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列宁。这部作品以描述1917年十月革命为背景,因此冠有标题,叫作“1917年”。其实肖斯塔科维奇在早期已经打算为苏俄革命事件谱写交响曲,虽然他年青时已经创作过《第二、三交响曲》,但他仍然对这个题裁深感兴趣,当中又以列宁为甚。在他的朋友和学生间都常常提出这个想法,并谓将会是一部“会用上关于列宁的流行歌谣歌词与旋律”。当遭受第一次谴责后,肖斯塔科维奇以保守风格的《第5号交响曲》赢回政府的信任后,苏共领导、音乐人以致普罗大众都一直期待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一部作品。

此曲无论在结构上和调式上,都和浪漫时期后期的形式非常贴近。四个乐章的调式非常清楚,甚少出现不协和的声音及和弦,旋律简单清晰,且贯穿整部作品,完全符合斯大林时代(尤其是日丹诺夫对音乐整治的要求)下所需要的音乐创作模式——纵然当时已经进入较开放的赫鲁晓夫时代。另一方面,肖斯塔科维奇也加入了苏共(不论后来的评论指他是不情愿地加入还是另有内情),因此,在身份、政治及乐曲需要的情况下,他写出一部被看来非常保守的乐曲也不足为奇。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乐章之间不设停顿。

第一乐章,“革命在彼得格勒”(列宁格勒的旧称),中板 - 快板,常变节奏,但以4/4及5/4较多。由大提琴及低音提琴先奏出广阔而带伤感的第一主题,是作为《第十一交响曲》的延续,后来弦乐、木管及铜管乐相继加入,成为贯穿全首交响曲的重要音乐动机。定音鼓和小鼓的滚奏带进了快板部分,巴松管吹出第一主题的变奏,及后木管的十六分延伸部分以及弦乐的符点节奏(明显是取采自《第十一交响曲》第四乐章)也成为另一个贯穿全曲的节奏型,乐曲进入了第一次的高潮,预示另一次革命即将触发。减弱后大提琴奏出抒情而带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小提琴紧接演奏,当全体齐奏时,这抒情旋律亦变成了另一个革命主题,同样在及后的乐章中可以听到,第一变奏主题重新出现,气氛再次变得紧凑。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重新出现,而第二主题亦变为彼得格勒人民争取革命的号子,木管和弦乐的快音和代表军队枪声的鼓声互相出现,最后八分音符的连续鼓击表示沙皇军队暂时得到胜利,然而变弱了的第二主题仍不断的回荡中,暗示这场革命虽然遇到了镇压,但并未因此动摇到革命的决心,这从最后一次由铜管强烈地吹出可以感受到。

第二乐章,“拉兹列夫”,缓板,4/4为主。拉兹列夫位于彼得格勒郊外的湖泊地区,是列宁于布尔什维克革命失败后躲藏的地方。全曲以三段体曲式所组成,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承接上一个乐章的结尾拨弦(取自第一主题上的其中三个音),奏出以此为变奏的引子(亦可视为第1乐章快板开头部分的八分音符伴奏乐句的片段)。不断在整个乐章中出现,圆号吹出A段第一主题,是来自《第十一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使用过旋律(这旋律亦是选自作品88的其中一自联篇歌曲),并以一个有如圣咏众赞调的结尾。弦乐紧接重复一次。这时大提琴传来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主题作为过场。长笛和单簧管在弦乐长音中作第三次演奏,最后一次则由弦乐配以铜管乐作结束。第一乐章旋律再出现后,由长笛及单簧管在弦乐的衬托下奏出B段的新旋律(由排练编号66起),巴松管及单簧管分别在此的建基上加以变化,然而,当长笛及单簧管再吹出B段旋律时,却突然变成A段的众赞调结尾。单簧管纵然在低音区域想延续B段的旋律,但最后都由独奏长号带回A段,并由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重复,引领至下一乐章。不少音乐学者在研究这个乐章时,都无法理解本乐章的音乐内容和所述的拉兹列夫如何连上关系,不过,却认为创作手法极富穆索尔斯基式的写作手法。

第三乐章,“阿芙乐尔号”,快板,头尾为常变节奏,中段以4/4为主。“阿芙乐尔号”是当年十月革命时负责发炮攻击在冬宫的临时政府,在整个事件上起重要的作用。定音鼓和弦乐以前后对应的手法,奏出近乎第2乐章B段的节奏型,营造出寂静但不稳定的气氛,及后木管加入时,B段旋律则重新呈现,音量慢慢渐大后却又沉回。定音鼓再次奏第1乐章结尾时的八分音符连续断奏,配上锣及大号的低音区长音下,弦乐拨弦重新呈现,但很快便停止下来。接着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如《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半音级进警号动机,低音长号及大号奏出增值后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木管及小提琴慢慢地加进警号行列,声音越来越尖锐,而低音管乐的主题旋律也一次比一次坚定,紧接着,定音鼓、大小鼓的强击打断了所有主题和警号,全体乐队以最激昂的姿态(fff声量)再现第二乐章B段旋律,并以锣、吊钹配合每一下炮击声。随着调性由小调变为大调,气氛由紧张变为雀跃,并带进下一乐章。

第四乐章,“人类的黎明”,中板,3/2及3/4为主。近似回旋曲式的乐章。由圆号所吹奏的第一主题,是由数个下行跳进动机旋律,同样源自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但同时和《第二交响曲》中末段合唱部分的铜管乐过场相似,相信作曲家是借此把两部交响曲中同样歌颂列宁的思想串联起来。这主题再由弦乐、木管乐及小号、长号配合乐队伴奏先后奏出。经过铜管的三个音过场后(和第一乐章结尾相同),第一小提琴进行舞曲般的第二旋律。然而中间夹杂着第一旋律的变奏和第1乐章第一主题的片段。及后第一旋律重现,但由圆号、小号弱奏开始,然后是弦乐的中等音量,再来是低音乐器在乐队的伴奏中,并由定音鼓及弦乐以三个音过场带进另一段快速的3/4节奏,是全体弦乐的八分音齐奏,再配上木管吹回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及第一旋律的片段,并于排练编号112起加入了模仿第二乐章A段主题的变型。整个乐队之后进入一个结合第一乐章快板段和第一旋律的合成旋律,并以第二乐章的八分音符引子带至高潮。稍作停顿后,弦乐奏回全曲最开头部分,但随后是将各乐章的主题动机串连和组合起来,成为结尾部分,最后以第二、三乐章中的三度跃进动机作和三个音过场两个旋律动机互替之下结束。

虽然此曲的确能够展现肖斯塔科维奇所设定的标题意思:苏联人民在革命成功后对新社会的希望和积极观。但音乐评论者普遍都觉得,此曲不论是从音乐结构、创作层面以及设定标题上,肖斯塔科维奇所做的,只会令人觉得是可笑和滑稽,也是标题音乐中最“无聊”的代表作。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Op.112 - 1. Moderato - Allegro. Revolutionary Petrograd
02. 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Op.112 - 2. Adagio. Razliv
03. 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Op.112 - 3. Allegro. Aurora
04. 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Op.112 - 4. L'istesso tempo. The Dawn of Humanity

郑重声明:
1.本人提供的所有音乐作品均是在网上搜集,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
2.本人不对本人所发布的任何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该下载内容仅做宽带测试使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请购买正版!
3.本人列出的文件没有保存在本站的服务器上,本人仅负责链接,本人对被传播文件的内容一无所知。
4.如侵犯音乐原作者或发行商版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动感炫音 .

GMT+8, 2024-11-23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