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B 【现场录音】伯恩斯坦《马勒 - 第六交响曲、悼亡儿之歌》2CD. 1989 [FLAC+CUE/整轨]

[复制链接]

1862

主题

1

回帖

3万

音符

超级版主

积分
5028
发表于 2024-7-16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ver.jpg


cd1.jpg


back.jp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现场录音】伯恩斯坦《马勒 - 第六交响曲、悼亡儿之歌》2CD. 1989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Mahler - Symphony No.6、Kindertotenlieder
歌唱家:Thomas Hampson(男中音)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Leonard Bernstei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86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西德版
唱片编号:427 697-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六交响曲》、《悼亡儿之歌》。其中《第六交响曲》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第六交响曲》也有副题“悲剧”,顾名思义音乐有着浓浓的悲情惆怅。庞大沉重的慢板、灰色的厌.世情结让人印象深刻。在技法上,管弦编制加强、铜管与打击乐相当吃重,乐曲结构相当自由、和声新颖大胆,煞是绝美!阿巴多再度于此被封.杀,可见得虽然他非常重视马勒交响曲,但是如要论深层意义,也许伯恩斯坦较内行。对于这个充满戏剧性脉动的作品,伯恩斯坦以非常逼真的演奏,做出悲剧性爆发,维也纳爱乐在此表现得已经不能称为美,而应称之为凶猛。

这张专辑因为录音出色,入选《刘汉盛榜单》音响二十要之“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入选原因:气势磅礡,动态惊人,演奏时强而有力的表现震慑人心。各种乐器都在它们表现极致的边缘演奏,极强音的管弦乐总奏下乐器各部门都不会混成一团,无论是弦乐群、独奏的木管、铜管以及使劲全力的打击乐都能表现出本身自然的音质音色。这是现场实况录音的最佳典范之一,如果听起来觉得难听就表示音响系统缺点仍多。

难关:强奏时小提琴是否已经尖锐刺耳而且单薄?小喇叭是否强得会刺耳?定音鼓猛擂时有没有震撼力与弹性?低音弦乐部的摩擦质感够不够粗?最强力度的合奏时会不会吵?整个管弦乐演奏时低频段够不够稳、够不够扎实?是否经常觉得大提琴很迷人?这些难关需要您一一去过。

=========================
《a小调第六交响曲》作于1903-1904年。这是一部充满悲伤与阴郁的作品。马勒的一位朋友听过此曲后曾问马勒:“像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写出这样辛酸阴沉的作品?”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因此,这部作品又叫《悲剧交响曲》,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有短暂的序奏,在强烈的和弦下,小提琴以进行曲风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题.在主题动机形成的经过部,在弦乐分散性拨奏之上,木管呈示有忧郁味的圣咏风格动态,第一小提琴奏出热情洋溢、压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题,不久加上钢片琴增加力度而重复。有人认为,这是马勒用音乐来表现其爱妻的姿态。发展部从处理第一主题动机开始,第二主题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钢片琴奏柔和的和弦,响起铃声与钟声,圆号奏呈示部的圣咏风格旋律。然后变得优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题,与圣咏风格旋律一起向前发展,达顶点出现第一主题变形后进入再现部。经过部木管的圣咏风格旋律缩小后再现,然后第二主题比呈示部更为光辉地出现,在低声部出现进行曲风格节奏而成结尾。长号暗示第一主题,以发展风格形态前进,第二主题由小号扩大成胜利形态,由第二主题形成高潮而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a小调,指示为“带着沉重味”,在低音弦乐与定音鼓所奏的节奏上,小提琴出现主部,由圆号与中提琴纠缠,实际上是主部主题以各种乐器来表达。在进入中段前,以小号出现和弦移行。中段交互用3种拍子,指示为“古风地”。双簧管奏优雅的旋律,此旋律作发展风格进行,接着以自由方式再现第一段。中段变形再次出示,结尾以中段动机为主,形成高潮。

第三乐章,中庸的行板,降E大调,三段体,这是田园性情绪的乐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题.加入管乐后,飘散着优美的情绪,圆号加入呈田园风味。中段带有铃声,也动员了竖琴与钢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现主题,小提琴以对位法纠缠着木管.以自由方式将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现后,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乐章,如歌的行板——有力的快板,c小调—A小调,完整的奏鸣曲式。强有力和弦中,钢片琴与竖琴奏出分散和弦后,小提琴出现“仰天长问”的主题(这个主题后来贯穿整个乐章),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渐高扬,进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跳跃颤抖”主题为A小调,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强烈地呈现。经过部后,圆号呈示D大调第二主题,小结尾时各打击乐器活跃地加上序奏动机,营造出多彩的效果。本乐章的发展部无疑使马勒所有的发展部中最精彩的。除两个主题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给予对位处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处理序奏材料与第二主题,第二部分处理两个主题,第三部分再营造出全曲高潮。本乐章马勒特意安排了三次纯自然的锤击(第一次与发展部第二部分的开头,第二次位于再现部的开头,第三次位于结尾“仰天长问”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后),三次打破处于高潮的音乐,据马勒对妻子叙述这是表现“英雄受敌人3次打击,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了下去”。之后以悲剧性的沉重结尾作结束,表现一种消极的绝望。

=======================
声乐套曲《悼亡儿之歌》作于1902年,为吕克特的同名诗谱曲。

1901年夏天,他完成了其中的3首,1904年又完成了另外2首。亨利-路易·拉·格朗日认为1901年完成了第一、第三和第四3 首,1904年完成了第二和第五首。米切尔则认为第一、第二、第五先完成,随后是第三和第四首。拉塞尔认为第一、第四、第五首先完成。然后是第二和第三首。人们普遍采纳亨利- 路易·拉·格朗日的说法。他的说法来自克里斯托夫·O·路易斯的研究结果。后者认为,马勒对第二和第五首的乐队草稿修改得最为厉害,而且整个创作过程中没有间插其他创作计划,因此,马勒对后两首作品的创作一定与修改同步进行。亨利-路易·拉·格朗日进一步指出,第二首和第五首的手稿所用纸张十分独特,因此这两首歌曲应该是同时创作的。

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作于1902年,为吕克特的同名诗谱曲。吕克特此诗为哀悼亡儿而作,马勒作成此曲后,1906年其爱女不幸夭折,马勒在悲痛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为此曲预悼之故。”

1、《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
2、《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
3、《当你亲爱的母亲进门时》
4、《我常想,他们只是出门了》
5、《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

专辑曲目:
cd1
01. 1. 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Hefig, aber markig    [0:23:17.00]
02. 2. Scherzo. Wuchtig    [0:14:16.00]
03. 3. Andante moderato    [0:16:18.25]

cd2
01. Symphony No.6 - IV.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 Allegro energico    [0:33:16.25]
02. Kindertotenlieder - I. Nun will die Sonn' so hell aufgeh'n    [0:05:58.12]
03. - II. Nun seh' ich wohl, warum so dunkle Flammen    [0:05:11.38]
04. - III. Wenn dein Mutterlein    [0:06:04.62]
05. - IV. 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    [0:03:30.38]
06. - V. In diesem Wetter    [0:07:21.25]

郑重声明:
1.本人提供的所有音乐作品均是在网上搜集,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
2.本人不对本人所发布的任何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该下载内容仅做宽带测试使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请购买正版!
3.本人列出的文件没有保存在本站的服务器上,本人仅负责链接,本人对被传播文件的内容一无所知。
4.如侵犯音乐原作者或发行商版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动感炫音 .

GMT+8, 2024-11-23 04: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