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乌戈尔斯基《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 2000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criabin: Piano Sonatas
钢琴家:阿纳托尔·乌戈尔斯基(Anatol Ugorski)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2000年12月、巴伐利亚艾尔默城堡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79 993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乌戈尔斯基2000年12月在德国巴伐利亚艾尔默城堡的现场演奏录音,曲目包括斯克里亚宾的四部钢琴奏鸣曲。
==========
《升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幻想奏鸣曲”》作品19,作于1897年。根据斯克里亚宾自己的说法,这部奏鸣曲写的是海洋,第一乐章所表达的形象是“南方的静夜”,“苍茫的、滚滚的大海”,“温柔的月色”;结尾的急板是“汹涌澎湃的、一望无际的海洋”。这是一部浪漫而又变幻莫测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斯克里亚宾当时的美学观念。
1892年,二十岁的斯克里亚宾到拉特维亚游玩,波罗地海的景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兴起了写作以“海”为背景的作品。1893年他到了牙塔时着迷于黑海,在月光下的闪烁、平静,就更加深了他创作海为主题的决心。1895年他到了热那亚感受了地中海的壮丽、灿烂之后,他终于开始着手将多年来引发创作的动机逐步整理和写作而创作了此曲。
第一乐章,行板,升g小调,3/4拍,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体现出幻想意味,这个主题以B大调变形,甜美的第二主题也是B大调,与第一主题对比,在充分发挥钢琴技巧后结束呈示部。发展部转C大调,右手第二主题,左手第一主题,转g小调后为第一主题发展。再现部以E大调再现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再现充分体现钢琴技巧,最后在第一主题变形中构成沉思的终结。作品中有细致的、如水晶般的段落,和声风格统一,但已经流露出一丝飘忽不定的感觉。
第二乐章,急板,3/2拍,自由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有如火一般的激情、像大海的膨湃,与前一个乐章形成强烈的反差。第一主题有快速的经过句风格,经各种转调反复后移至第二主题,降E小调。从降b小调而进入发展部,第二主题经C大调、降b小调、升c小调、E大调、升g小调变化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以第一主题始,第二主题以升g小调发展至高潮。结束于升g小调和弦。
==========
《升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3,作于1898年。根据斯克里亚宾自己的注释:每个乐章表现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四个乐章连在一起表现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各个乐章之间运用单一主题的手法达成紧密的连接:以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作为从行板接末乐章的过渡,行板的温柔梦幻的主题又以胜利凯旋的姿态出现于末章的尾声。此曲是被演奏次数最多的钢琴奏鸣曲之一,霍洛维兹将其收入自己的保留曲目中。
第一乐章,戏剧化地快板,升f小调,3/4拍,“自由而粗犷的精神怀着满腔热情投入痛苦和战斗的深渊”。两个主题的交叉描述精神的矛盾状态。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E大调,4/8拍,“假的、瞬间的、不可靠的稳定……渴望忘掉一切……”。三段体,中段轻柔而优美。
第三乐章,行板,B大调,3/4拍,三段体,斯克里亚宾称这个乐章的第一、第三主题为“星星唱歌”,“温柔而又忧郁的感觉,……模糊的愿望,无法表达的思想……”。
第四乐章,热情的急板,升f小调,3/4拍,“心灵在热情奔放的漩涡中跳动”,回旋奏鸣曲式。
==========
《升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作品53,作于1907年。有人也称之为“狂喜之诗”,因其在乐谱开头引用了“狂喜之诗”的诗句:“啊,神秘的力量,我向你们召唤,埋藏在深沈幽暗的创造者的灵魂,你们这些生命的怯弱的萌芽,我给你们带来了勇气,动起来吧”。诗句中提到的“神秘的力量”、“埋藏在深沈幽暗的创造者的灵魂”,以及“怯弱的萌芽-这生命的源头”,都反映出斯克里亚宾当时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的渴望。为了给那“怯弱的生命源头”勇气,他不断的召唤“生命”,不仅给“生命源头”勇气,也给自己勇气走出模仿肖邦的影子。借由“狂喜之诗”的创作精神及勇于尝试新手法的斯克里亚宾终于摒弃了传统古典式及十九世纪的写作技巧,它采用单乐章形式,探究迷离的调性新颖的和声音响,速度与节奏的多样化,音响效果空旷、悠远,神秘中透出狂喜的兴奋,追求激情的幻想和灵魂的净化,充分体现了他的“自我”气质。他以敏锐的音乐感唤回沉落在深暗里的创造者的灵魂和精神。斯克里亚宾常常表示:“我是光,我就是这个世界,我狂野的飞翔,我轻柔地抚动着这些升华了的创作,我是拓荒者,我正在高不可攀的顶巅上……”,这些都是深入这部作品内在的最佳诠释。
在这个单乐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秘和弦”(四度叠加)、复杂的拍号和非常个性化的记号的使用,斯克里亚宾内心变化的走向在此表露无疑。虽然在谱面上,此曲用六个升号标记“升F大调”,但是整首曲子实际上无法用“调性”这一概念加以解释。
整个作品的段落是清晰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排列有序。在一个短短引子之后,就开始了急速而紧张的奏鸣曲式快板。主题短促而零碎,音乐的发展非常复杂而突然:呈示部有三个部,有别于一般奏鸣曲的主副二部。此曲的展开手法也显得非常的特殊,在这个展开部中呈示部中的所有主题都被用于展开,而不似传统奏鸣曲那样只展开呈示部中的某一个或两个主题。同时,在展开手法上也异于传统奏鸣曲,此曲的展开手法则是将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以完整形态用片段交错的方式组合构架而成,各个主题材料之间也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主题出现的顺序,展开部的情绪和呈示部是相一致的。所以,这个展开部与呈示部联系紧密且一脉相承的。显然,展开部在这里的作用是加强呈示部主题的音乐形象,对呈示部中所出现的创新技法加以强调。曲尾匆匆结束在刺耳的不协和音上,听起来好象是突然被切断似的。
==========
《第九钢琴奏鸣曲“黑色弥撒”》作品68,作于1913年。此曲是单乐章,自由奏鸣曲式。这是一部探求生命价值的作品,以勇敢的信念探求自然,以深刻的思索来探求生命价值,以极高的境界把人与自然融入一体,以超越的精神气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斯克里亚宾以音乐奇妙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全部的探求,这一过程,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仰,以及激动而强烈的生命热情。
第一主题以神秘音响为主要素,反复两次后,经分散和弦的经过部,第二主题在内声部出现,以第二主题的后半部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的第一、三个动机始,着力于第二主题发展。再现部为发展部再现后,极快板,第—主题主要动机浓缩为16分音符达到高潮后,第二主题显现,第一主题开头部分形成沉思的结尾。
此曲的音乐手法以调性为主线,运用变异丰富的色彩和弦,进行了一次奇特而神秘的探索。这一探索,是一种超越人的现实景象的探求,以音乐为手段,用一种奇异抽象的想象力,进行了全新的旅程。从人类认识自然角度来看,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人类超越自我,探求自然的一次全新而奇特的启迪。
专辑曲目:
01. Piano Sonata No.2 in g sharp minor Op.19 'Sonata Fantasy' - 1. Andante
02. Piano Sonata No.2 in g sharp minor Op.19 'Sonata Fantasy' - 2. Presto
03. Piano Sonata No.5 in F sharp major Op.53
04. Piano Sonata No.9 Op.68 'Black Mass'
05. Piano Sonata No.3 in f sharp minor Op.23 - 1. Drammatico
06. Piano Sonata No.3 in f sharp minor Op.23 - 2. Allegretto
07. Piano Sonata No.3 in f sharp minor Op.23 - 3. Andante
08. Piano Sonata No.3 in f sharp minor Op.23 - 4. Presto con fuoc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