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乐】乌戈尔斯基《斯克里亚宾作品》 1996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criabin: Piano Works
钢琴家:阿纳托尔·乌戈尔斯基(Anatol Ugorski)
合唱团:芝加哥交响合唱团(Chicago Symphony Chorus)
演奏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钢琴
录音时间:1995年11月、1996年12月、芝加哥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79 9935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克里亚宾的三部作品,包括:1、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狂喜之诗》,1995年11月的录音;2、钢琴家乌戈尔斯基与布列兹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1996年12月的录音;3、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与钢琴家乌戈尔斯基、芝加哥交响合唱团合作,演奏《普罗米修斯:火之诗》,1996年12月的录音。
==========
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作品54,作于1907年夏-1908年初。作为此曲的副产品,斯克里亚宾还创作了《第五钢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因此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09年,《狂喜之诗》在萨封诺夫的指挥下在莫斯科首演,获得了以格林卡命名的音乐比赛的二等奖。
这部作品为大型三管乐队而作,全曲结构仍为斯克里亚宾偏爱的序奏+奏鸣曲式+尾声的模式。详细结构分段如下:1、序奏,行板,慢板;2、呈示部,快板;3、展开部,快板;4、再现部,快板;5、尾声,快板。
在此曲中,斯克里亚宾想要表达无拘束的创造行为带来的内心狂喜。在序奏中,有两个主要动机:1、人类为理想而奋斗:2、逐渐实现自我。呈示部是从“精神飞翔”的主题开始,序奏中的主导动机也常和这个主题相结合。第二主题转为慢板,有多重性。上方声部的小提琴独奏唱出了“人类之爱”,低声部主题显得庄重而严肃。第三主题由小号奏出,是对“意志的召唤”。第四主题用附点节奏和上行四度的跳进刻画出“真正的创造力量”,这种创造力量不断增强,把听众带进万花筒般的各种情绪体验之中。时而是迷人的梦境、时而是极度兴奋的高潮,甚至还有暴风雨般的狂野瞬间。心理上所承受的重压和片刻的安宁最后都被具有反抗气质的乐句打断。再现部先完整再现了前三个主题,在一个迷人而温馨的片断后,愉快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进入狂喜状态的尾声。这时,用小号演奏的第四主题以其特有的力度、丰满的管弦乐织体和自然调式和声的良好共鸣形成极度兴奋的高潮,达到斯克里亚宾所期望的那种通过创造活动而进入的狂喜境界。
此曲的和声手法是斯克里亚宾和声风格变化的分界线,神秘和弦是这个分界线的标志,自然调式和声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主题很多,但各自的发展和相互的结合都很精采。加上强烈的对比,符合逻辑的结构设计以及丰富的管弦乐色彩,《狂喜之诗》无疑是最有创造性和高度诗意的作品之一。
==========
《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20,创作始于1896年秋,1897年5月完成,10月23日在敖德萨首演,由斯克里亚宾本人担任钢琴独奏, 斯克里亚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的老师萨芬诺夫担任指挥。
斯克里亚宾创作此曲时只有二十四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是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远非后来那个乖张孤僻、高深莫测的神秘主义者。他此时更多地是一位传统主义者,这首先体现在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动机上。斯克里亚宾在此曲中基本遵循着前辈大师所确立的音乐形式和语汇,在钢琴的写作手法上尤其深受肖邦的优雅、精致风格的影响。学生时代的斯克里亚宾曾极度迷恋肖邦的音乐,有一个时期人们发现他每晚入睡时枕边总会有一卷肖邦作品的乐谱;他十四岁时写的《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2)几乎完全是肖邦的笔法和情调。当然,在此曲中,我们听到了更多斯克里亚宾自己的声音,他对乐队的运用也与肖邦不同,不再是基本上为钢琴提供背景和支持,而是成为音乐发展进程中积极活跃的、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不过,就总体而言,这部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并未超出以肖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缺少音乐的美和感染力。
第一乐章,快板。起笔清新自然,乐队以简短的引子为钢琴的登场作好了调性和情绪上的铺垫。钢琴奏出一个充满即兴色彩的、绚丽的主题,乐队很快将它接了过去,而钢琴则承担起伴奏和装饰的角色,这是非常典型的斯克里亚宾早期风格的显现。在这个乐章中斯克里亚宾并未强调独奏与乐队以及各部分间的强烈对比,而是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精美雅致的装饰音型。
第二乐章,行板。首先听到的是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以柔和的音色奏出的主题,它有着民歌的淳朴风味。在这之后相继出现了它的五次性格各异的变奏。第一变奏中由单簧管吹出变奏旋律,钢琴伴以音域宽广的装饰音型;第二变奏的气氛为之一变,音乐具有了类似谐谑曲的性质;在第三变奏中,旋律移到了钢琴的低音区,弦乐与之呼应;第四变奏中对旋律作了较大的变化;一直到第五变奏,久违了的主题才以原始形式最终出现在乐队低音区,这时钢琴再次承担起装饰的角色,晶莹剔透的音色赋予音乐以华贵的色彩。
第三乐章,有节制的快板,采用了古典协奏曲中常见的回旋奏鸣曲式,即兼具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二者的特征。较为平缓的主题不时被激烈的爆发所打断。在这里斯克里亚宾充分运用钢琴的宽广音域,挖掘出钢琴恢弘灿烂的声音世界。
==========
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作品60,作于1910年,属于斯克里亚宾晚期神秘主义的作品。配器包括钢琴、管弦乐队、人声和一架很独特的“色彩管风琴”,能在幕布上投射变化的颜色。此曲演奏需要20多分钟,几乎一直处于不和谐的和声中。1911年在莫斯科首演。
此曲是斯克里亚宾留下的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1909年,他侨居布鲁塞尔时开始创作这部作品,1910年回到莫斯科后才完成。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斯克里亚宾心中的普罗米修斯是“智慧火炬之子”,他给人类带来的上天之火成了人类智慧与个性的源泉。
作品使用了大型四管编制的乐团、色彩丰富的打击乐、钢琴、风琴与合唱。最富有创造性的是在乐团中使用了“色彩风琴”,让听众在欣赏音乐时看到色彩的变化。不过斯克里亚宾自己也认为这种增加效果的手法并不是非要不可的,此曲也可在没有色彩风琴与合唱的情况下演出。据说钢琴声部代表着人的小世界,和管弦乐团所代表的大宇宙形成对比。虽然此曲中主题众多且关系复杂,可斯克里亚宾还是坚持了对古典曲式的爱好而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大的结构轮廓是:a、呈示部,包含九个动机或主题;b、展开部;c、再现部;d、尾声,急板。
作品在一个有着斯克里亚宾特征的和弦下开始,根音是升F,气氛朦胧而神秘。圆号小心翼翼地奏出第一主题,表现人性的萌芽与早期的软弱。突然,传来小号短促的召唤,这是创造意志的苏醒,这个召唤主题一开始并没有以完整的形式出现。在这以后出现的以和声织体为特征的主题具有沉思的性格,象征自我意识初现的晨曦。随着小号的召唤声再次穿透原始的混沌,钢琴奏起了“生活的快乐”主题,以及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唤起的“人类之爱”主题,透出人类所感到的困惑和疲惫。如影相随的欢乐与痛苦以及灵与肉这世界最占老的矛盾冲突推动着音乐的发展,直到第一主题(人性)以一种勇敢和高贵的面孔又一次出现;这时的人性已更为坚强和成熟。
展开部异常复杂、难以捉摸,五光十色的动饥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精美异常、有的和声音响怪异,清澈透明的片断紧随着急促的小号主题,瞬间的狂喜与甜蜜,常被勇敢斗争的动机及暴风雨般的间插段打断。乐队灿烂光彩的闪烁和倍受痛苦而发出的哭喊,使管弦乐的画板上既有幸福的蓝天又有悲伤的黑夜。
再现部光彩夺日,有不少内心狂喜的片断。在急板中,所有的主题都在不停地欢快跳动达到最为辉煌的顶点。人类的个性和宇宙合为一体,小号高奏“创造意愿”的主题,全曲在升F大二和弦的明亮色彩中结束。
专辑曲目:
01. Le Poeme de l'extase Op.54
02.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1. Allegro
03.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2. Andante
04.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3. Allegro moderato
05. Promethee. Le Poeme du Feu Op.60
|
|